
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课件.ppt
52页第四章第四章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汉代文学的总体情况汉代文学的总体情况汉初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初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提倡黄老思想汉初文学创作比较关心在政治上提倡黄老思想汉初文学创作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吸取先秦文学创作的经验,总国家和社会问题,吸取先秦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先秦文学的精华国力增强之后,在思想上实结先秦文学的精华国力增强之后,在思想上实行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限制了作家们,经学限制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由于统治者要求,歌功颂德的文学的文学创作由于统治者要求,歌功颂德的文学盛行第一节第一节毛诗序毛诗序汉人对先秦儒汉人对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家诗论的总结汉武帝以后,因为汉武帝以后,因为“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经学随之,经学随之盛行,而诗经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汉武帝立盛行,而诗经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汉武帝立五经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诗书易礼春秋,诗为其一在经学极盛的情况下,儒生讲解、诗为其一在经学极盛的情况下,儒生讲解、阐发诗经成风汉代传诗的主要有四家:阐发诗经成风汉代传诗的主要有四家:齐鲁韩毛齐鲁韩毛毛诗序毛诗序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序就是这一派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序就是这一派为解释诗经所写的序。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为解释诗经所写的序关于毛诗序的作者,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无定论毛诗序不长,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无定论毛诗序不长,只有六七百字,但是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诗只有六七百字,但是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诗的看法,对诗歌的特征、它与政治的关系、它的看法,对诗歌的特征、它与政治的关系、它的社会作用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都有的社会作用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都有相当深入的论述相当深入的论述一)关于诗歌的特质(一)关于诗歌的特质毛诗序在总结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毛诗序在总结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诗歌的特质:诗者,志之所之也上,首先阐述了诗歌的特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说诗是人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说诗是人的情志的延续的情志的延续1、诗言志、诗言志先秦人关于诗歌的特质,已有先秦人关于诗歌的特质,已有“言志言志”的说的说法,尚书法,尚书 舜典: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永,律和声但先秦人尚没有把情感这一表现但先秦人尚没有把情感这一表现对象从主观范畴中突出出来而毛诗序前进对象从主观范畴中突出出来而毛诗序前进了一步:了一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告诉人们,这告诉人们,所谓所谓“在心为志在心为志”的的“志志”,也就是情感也就是情感2、诗的语言特点、诗的语言特点咏叹咏叹咏叹,是情感激荡所发出的呼声,它是抒情咏叹,是情感激荡所发出的呼声,它是抒情性语言的必然表现我们不妨说,性语言的必然表现我们不妨说,“言事言事”的文的文和和“言志言志”的诗,其区分正在咏叹上任何诗句,的诗,其区分正在咏叹上任何诗句,只要它是真正的诗,它都不是只要它是真正的诗,它都不是“说说”出来的,而出来的,而是是“叹叹”出来的,此毛诗序所谓出来的,此毛诗序所谓“言之不足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二)诗歌的社会作用(二)诗歌的社会作用毛诗序总结了先秦儒家对诗的看法,毛诗序总结了先秦儒家对诗的看法,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其论云:动天地,感鬼神,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其论云: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它首先指出诗歌对老百姓的作美教化、移风俗。
它首先指出诗歌对老百姓的作用,说诗可用来规范夫妇与父子之道,从而在社用,说诗可用来规范夫妇与父子之道,从而在社会上促成理想的人伦风化会上促成理想的人伦风化美与刺美与刺毛诗序也论到诗歌对统治者自身的作用,毛诗序也论到诗歌对统治者自身的作用,那就是它的那就是它的“美美”和和“刺刺”所谓“美美”,即,即“美盛德之形容美盛德之形容”,也就是对统治者,也就是对统治者“盛德盛德”的歌的歌颂;而颂;而“刺刺”,即,即“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即处在衰微之世、苛政即处在衰微之世、苛政之下的百姓可用诗对统治者进行批评但之下的百姓可用诗对统治者进行批评但“刺刺”有严格的限度:第一是有严格的限度:第一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止乎礼义”;第二是第二是“主文而谲谏主文而谲谏”从而达到从而达到“言之者无罪,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闻之者足以戒”的目的三)诗歌与政治(三)诗歌与政治毛诗序指出,诗歌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毛诗序指出,诗歌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政治的状况,诗是特定时代政治的关系,它反映政治的状况,诗是特定时代政治的反映毛诗序解释反映毛诗序解释“风雅颂风雅颂”:风,反映各:风,反映各个诸侯国的情况;雅,天下政事兴衰的规律;颂,个诸侯国的情况;雅,天下政事兴衰的规律;颂,歌颂统治者的盛德。
歌颂统治者的盛德风雅颂风雅颂”都是反映政治的都是反映政治的有什么样的政治,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有什么样的政治,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歌产生于人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歌产生于人们的生活遭际,而政治情况对人们的遭际有重要们的生活遭际,而政治情况对人们的遭际有重要影响,故诗歌常常要刻上特定的时代政治的烙印,影响,故诗歌常常要刻上特定的时代政治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诗序的论述是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诗序的论述是合理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诗序还能看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诗序还能看到,诗歌虽然反映政治,但它不是直接的表现政治,诗歌虽然反映政治,但它不是直接的表现政治,而是通过诗人个人的抒情言志曲折地反映政治而是通过诗人个人的抒情言志曲折地反映政治如毛诗序中解释如毛诗序中解释“风风”:“是以一国之事,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毛诗序发现了诗歌毛诗序发现了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的性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所抒发的情感的性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
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但毛诗序把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绝对化了,但毛诗序把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绝对化了,而忽视了社会生活对诗歌的影响作者出于当政而忽视了社会生活对诗歌的影响作者出于当政者以政教来规范文学的要求,在对诗经的每者以政教来规范文学的要求,在对诗经的每一首诗的解释中,不顾诗的真实主旨,而一例牵一首诗的解释中,不顾诗的真实主旨,而一例牵强附会地扯到政治上去,从而扼杀了诗的生命,强附会地扯到政治上去,从而扼杀了诗的生命,把一部诗经变成了统治者推行政教的方便工把一部诗经变成了统治者推行政教的方便工具四)诗歌的表现手法(四)诗歌的表现手法毛诗序把诗经中的诗分成六个范畴:毛诗序把诗经中的诗分成六个范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月颂四曰兴,五曰雅,六月颂这就是著名的这就是著名的“六六义义”说六义六义”之说并不始于毛诗序,成之说并不始于毛诗序,成书于毛诗序之前的周礼书于毛诗序之前的周礼 春官春官 大师中就大师中就提到过古代以提到过古代以“风、赋、比、兴、雅、颂风、赋、比、兴、雅、颂”这这“六诗六诗”来教学礼记来教学礼记 乐记和荀子乐记和荀子 儒效儒效也都有同样的说法。
也都有同样的说法风、赋、比、兴、雅、颂风、赋、比、兴、雅、颂”的范畴的范畴“六义六义”中的第一、第五、第六义,亦即中的第一、第五、第六义,亦即“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中的诗在体裁上的分,是诗经中的诗在体裁上的分类,即诗之三体;而第二、第三、第四义,类,即诗之三体;而第二、第三、第四义,即即“赋、比、兴赋、比、兴”,则是诗经中所采用的不,则是诗经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即诗之三用唐人孔颖达说同的表现手法,即诗之三用唐人孔颖达说“赋比兴者,乃诗之所用;风雅颂者,乃诗之成赋比兴者,乃诗之所用;风雅颂者,乃诗之成形赋、比、兴赋、比、兴”的含义的含义赋是直接铺陈描写的意思,比是比喻的意思,赋是直接铺陈描写的意思,比是比喻的意思,兴是影射暗指的意思对兴是影射暗指的意思对“赋赋”的意见基本统一,的意见基本统一,分歧主要集中于分歧主要集中于“比兴比兴”对于“比兴比兴”,历史,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的阐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的阐释,“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兴,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誉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誉之”诗人之诗人之所以用比兴,是出于政治讽喻的需要。
所以用比兴,是出于政治讽喻的需要赋、比、兴赋、比、兴”的含义的含义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文已尽而意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他对比兴的论述他对比兴的论述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唐僧皎然的,他在诗式中说:唐僧皎然的,他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取象曰比,取义曰兴取义曰兴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是,是,“比比”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而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而“兴兴”是取内在精神来比喻是取内在精神来比喻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比,以此物比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朱熹认为熹认为“兴兴”只是只是“起起”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先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先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兴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兴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前面一句,前面一句都只取声韵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朱都只取声韵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朱熹对兴的解释,较符合民歌的实际,所以有很强熹对兴的解释,较符合民歌的实际,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于比兴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他的说服力对于比兴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将比兴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这是一致的们都将比兴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这是一致的礼记礼记 乐记中的关于乐的理论也适应于乐记中的关于乐的理论也适应于诗歌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诗歌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动物使之然也,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指出客观生活是诗歌产生的源泉指出客观生活是诗歌产生的源泉第二节第二节汉人关于屈原的争论汉人关于屈原的争论屈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和斗争精屈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和斗争精神,抒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和不同流俗的精神作神,抒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和不同流俗的精神作品不但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品不但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创作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在内容和值他的创作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形式上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肯定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肯定汉初的重道轻儒的文化思想背景,决定了那汉初的重道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