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国宪法中种族涵义的探析下研究与分析.doc
8页诸国宪法中“种族”涵义的探析下(二)“种族”在诸国的历史背景囿于笔力的限制,笔者只将对法国、徳国、美国、南非、中国五个相对典型的国家进行“种族”的历 史背景分析1. 徳国基于种族与民族z间丁-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分析徳国的种族历史背景当然不能忽略徳国的民族史宪法规范背后通常有着国家对于所规范内容从观念到制度的一系列支撑,共至是有了后者才被逐渐反 映到前者的宪法中来,其是一缓慢的进程徳国“种族平等”条款的入宪更是以有色人种的无比惨痛经丿力 为代价,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宛如事物的抛物线发展规律,劣势不运转到极端,便不会有足够的反 弹去峰叵I路转徳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其不是至上而下的人民革命建立的,而是容克贵族和资产 阶级至上而下靠武力征服而成因此徳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同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的立宪民主相联系,而是 与文化民族主义相联系(分裂割据的徳国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知识分了自觉抵制,通过挖掘古I」耳曼的 光荣来寻觅维系民族感情的血脉,促成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成长),因此,徳国的民族认同侧重于木民族的 文化、血统,后因徳国的武力统一而进一步带上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很快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为后 来徳国纳粹主义的种族优越论埋下了隐患。
意味着文化血•统共同体的volk —词在徳国历来被当着英语nation的同义词在纳粹期间,volk —词的种族主义色彩浓的无以复加[4]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主张民族应在人种上纯一,国家主要是维护 种族完整、促使优秀民族获胜和迫使劣等民族屈服的T具其最终酿成了二战时期对大量犹太人的种族火 绝二战是徳意口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思潮下的产物,其酿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痛定思痛,徳国 政府反省魏玛宪法对本种族的过分看重排斥异族公民,于是在1949年基木法中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因性 别、门第、种族、语言、籍贯、血统、信仰、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歧视或优待”,以宪法的高度规定了种 族间平等、反种族歧视条款鉴于徳国历史上种族歧视的范围总是包括犹太人,但犹太人肤色、发色与欧洲人难以区分,可见其“种 族”的内涵己越过了传统的生物学三分法毕竟,“种族”的界限,在口常中混淆较多,法律上所要求区 别“种族”的场合,实际上并不是按照严格的人类学标准,而是按照其他社会标志加以区分的居多,如犹 太人是以其父母为犹太教教徒为标准进行区分因此,从徳国关于“种族”的历史背景来看,徳国基木法 中“种族”的涵义应为广义上的种族,即为韦氏词典上的第四义。
2. 美国美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与欧陆迥然不同,但却沿袭了英法H由主义传统,建构了最完备的现代 民族国家北美大陆的原著民是印地安人,至哥伦布发现这片新大陆以来,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瑞 典人先后在北美建立居民点五月花”号船上102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签订约法,宣称要建立基督教 理想社会,组成民治政府随着欧洲移民的陆续到达,宗教与语言的一致使不同血•统、文化背景的殖民者 逐渐融合为一种以英国新教文化为主体的白人新教徒社会,民族意识LI渐成熟1781年北美人民取得脱离 殖民宗主国的独立战争胜利,战争期luj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美国民 族国家的形成然而,一方面是白由平等民主的美利坚民族孕育、形成的历史,一方面却是数百年殖民过稈中对印地 安人的杀戮火绝、对非洲裔黑人奴役隔离歧视的历史光辉的《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 为迁就南部奴隶主的利益,黑人被暗地里排斥在“人人” Z外,继续着被奴役的生涯1787年联邦宪法至 今仍是美国政治运行的圣经,但却笼罩着种族主义的幽灵宪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在按人数分配众议院 名额时,黑人按3/5计算,而未被课税的印地安人则不计算在内。
显然他们未被看成美国公民,不能享受 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 在1808年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这实际是允许奴隶贸易在美国延续至1808年;宪法第四条第二款规 定:“凡根据一州Z法律应在该州服役或服劳役者,逃进另一州时,不得因另一州Z任何法律或条例,解 除其服役或劳役,而应依照有权要求该项服务或劳役Z当事一方的要求,把人交出这实成为所有逃奴 纟炸捕法的宪法根据[5]联邦宪法上述条款的背景在于联邦政府对殖民历史形成的南方奴隶制的认可和偏袒,然而残酷压迫黑 人的奴隶制毕竟是侵害美国民主制度与社会肌体的恶性肿瘤,其激起了越来越多有识Z士和下层民众的深 恶痛绝,废奴运动高涨,并最终导致了 1861年南北内战,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奴隶制的废除而结束 在美国土地上存在了2个多世纪并受法律保护的奴隶制度终于在人民大众的谴责声中和战火的洗礼中宣告 废除,强制性的奴隶劳动从法律上被取缔在战后重建时期,1870年联邦国会通过的第15条宪法修正案:“联邦和州政府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拒绝给予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此是美国 宪法第一次以保障有色人种(黑人、印地安人、亚裔人等)平等的选举权为宗旨而制定的专门宪法修正案, 其也第一次在宪法文木中明确使用“种族”字眼成为笔者今天考证其在“种族”涵义的直接依据。
显然,鉴于美国这样一个以近代移民为主体、种族关系复杂的国度,种族一词的涵义无疑来白于美国 民众对现实生活中种族关系的体会与理解,那依然是…种肤色意识,一种白种人优于有色人种的白人优越 论因此从历史背景看,美国宪法中“种族”涵义应取韦氏词典第一义3. 法国法国民族的形成属于原生型民族主义中世纪的西欧是一片分崩离析的土地,罗马教廷是凌驾于各领 地上的一统权威资木主义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人群-市民社会,市民阶层与王权联合,打败己成 历史桎梏的教廷和贵族势力,建立起君主专制的统一国家以往割裂的各地区人民开始团结在一个共同的 权威-王权Z下,要求民族统一、培植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的思潮压倒了地方主义与宗教的普世主义, 从而形成了近代民族主义的雏形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绝对君权成为资木主义发展的障碍,他们选择 了另一个号召和团结全民族的中心-“祖国”,即民族国家他们认为,民族国家是全体民族成员通过社 会契约结成的共同体,民族共同意志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来源,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家行为的最高准 则是民族利益,是追求全体成员的白由和福趾,此即“人民主权”于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使启蒙思想成为 法兰西民族的精神,对民族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大革命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构建可见法兰西民 族国家(包括英国民族国家)的构成是民族情感与民主主义的结合,其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情感, 而且有共同的政治文化,即对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法国的《人权宣言》的颁布,宪法的出台,入宪的“种族”条款必带有民主主义、人民 主权的精神气质,即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当然不论为何种族,其皆平等,也即是法国的宪法是以公 民身份对待国家成员,其必然内含有对平等权的尊重再加法国民族长期以来为相对单一的民族,有色人 种校少,因此宪法中“种族” 一词相较徳国、美国、法国少了实在的冲突和血腥,更多的是平等理念的表 达,而其意义应是韦氏词典中的广义吧4. 南非西方殖民帝国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血腥的种族主义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南非土 地上则更以完备、极端的形态表现出来17世纪前,这片土地的主人是一些松散的黑人氏族与部落,他们过着游动的狩猎、采集生活,无民族、 国家却享受着原始的宁静和谐然而17世纪末期,荷兰、英国殖民者带着现代文明、现代武器发现了这 片土地便开始了常达300年的殖民征服与人口的灭绝屠杀1910年这群白人殖民者及其后代建立了统一国 家-南非联邦。
然而面对黑人占67. 3%,白人占21. 4%的国家人口比例,白人殖民者始终处于黑人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黑人的威胁他们惧怕在种族和民族特征上同化于非洲人,更惧怕丧失 政治权力及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地位[6]于是,他们鼓吹“白人种族优越,白种人必须做南非的主人”, 并分别通过1909年《南非法》、1961年南非共和国宪法、1983年南非宪法,以宪法规范确保南非联邦能 实行有效的种族主义统治,如规定只有白种人才有选举权、单一制的由白人集权的中央政府、英语荷兰语 为官方语言(从而剥夺广大土著人民语言的应有地位)当局在宪法的授权、保障下,制定了种类繁多的种 族主义法律,从政治权利、居住地方、行动、居留、职业、婚姻、教育等齐个方面,构成一套完整的、严 密的种族主义制度其以国家政权、国家法律形式推动种族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全球也仅此一例南非的特定历史与特定国情决定了该国肤色意识重于民族意识,种族关系制约民族关系,因此该国政 治运行的主线便是种族压迫与种族反抗的循环反复南非广大黑人为了反抗政府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不 懈的斗争,和平请愿、武装斗争、工人运动、群众抗暴斗争等相结合,群众的发动和组织程度相当高,终 于激起了 90年代南非政局的急剧变革,政府不得不解除了非国大党等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了黑 人领袖曼徳拉等政治犯,执政的南非国民党与非国大党经过反复的校量与妥协,最终议定以和平谈判方式 制定出一部确保南非是“统一、民主和非种族主义国家”的宪法。
于是新南非的临时宪法与正式宪法分别 于1993年、1996年相继诞生了,其在公民基木权利章第1节中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 不得因种族、性别、民族、或社会出身、肤色、年龄、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残疾等而育接或间接地 受到歧视并在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规定和保障务族人民的基木权利是作为种族平等和民主的新南 非宪法的嚴重要的内容和特色”在简述了南非“种族”关系的历史背景及新宪法的制宪背景后,其宪法中“种族” 一词,无疑每个经 历过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人都有直观的感受与公共的理解,其同样是肤色的代名词,即韦氏词典中“种 族”的第一义5. 中国以中国为分析对象,間然因其为母国,同时也因其是西方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浪潮扩展至东亚地区从 而被迫反应式建立现代国家的典型2—,并且中国作为欧洲种族论者歧视对象的-“黄种人”国度,其宪 法规范中引入“种族”,此“种族”所具备的涵义为何呢?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延续下来未被中断的文化,至黄帝以来,历史上的种种民族起伏皆 以倫家文化/华夏文明同化、融合周边异族文化而告终,实有大国Z底蕴与傲气然而随着西方现代文明 的强势入侵,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认同依归的自在民族-“华夏族”便彻底失去了话语优势,在西方民族 主义激化下,其白在民族也逐渐转化为西方意义上的现代H觉民族,并高举“救国保种”的旗帜,民族情 绪高涨。
然而这种受到西方侵略避害反应式的民族主义,其bl标复杂而激烈,包括民族独立、文化传统保 留、政治和经济上的强大等,其核心仍在维持原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伦理,以增强民族尊严,减轻由西方 白人统治所造成的白卑感于是,“中体西用”颇为盛行,可是在这种民族白尊与白卑情绪笼罩下的“向 西方学习”却注定不断突破原有宗旨,从引进坚船利炮到政治制度再到文化,演绎出中国种种冲突激荡的 百年历稈中国的宪法与宪政无疑正是这种制度与文化移植的产物,而宪法规范中“种族”语词的引入从实证角 度看,很可能是制宪者们移植整体宪政制度过程中的不经意Z作然而,究其“不经意”的原因,实为对 西方宪法中“种族平等”文字表述的深为认同,以至毫不犹疑的录用Z并且,对于种族关系中处于劣势 的华夏族来说,此语词的入宪无疑表达了弱势民族H身的立场及对强势民族的希望与要求,在今天看来, 此显然是世界性的进步潮流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中国宪法中的“种族”并非西方式(尤其美、徳)为 国内实在的种族血泪史对宪法的H发诉求,中国99%的黄种人比例木就决定了种族问题存在的渺茫,其作 为西方国家历史累积经验的轻松移植/抄袭,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