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与教师《佐藤学 读后感《4篇》》.doc
8页课程与教师《佐藤学 读后感《4篇》》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读后感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从解读佐藤学的研究视野、教育思想入手,将之与中国的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力找到在中国的学校、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保障儿童学习权的方法,并积累了诸多鲜活的经验 书中既有理论探讨,又有读书笔记,还有教学观察,可以为教师学习、践行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思想提供最佳的切入点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研究者要浸润学校,走近学生、老师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是一位“行动的教育专家”,躬行“学习共同体”理论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作者陈静静曾赴东京大学佐藤学研究室访学,跟随佐藤学教授参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回国后更致力于将其主张本土化本书是作者及其同事长期深入学校现场和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借此读者可了解佐藤学的教育理念,以及国内比较成功地实践佐藤学教育思想的案例 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这与我们一直在说的做一名智慧型教师不谋而合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假期中,我读了《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这本书, 书中关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的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 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一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课,应该能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情感态度、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读后感《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它将好课的标准提升到了一个人文的程度,更让人觉得无法捉摸,无从评判,但也吸引了我细细读下去 书中认为好课应让学生受益一生,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应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法适当、课堂组织高效,并且给好课定了三条评价标准:学生喜欢,质量合格,基本功过关。
说实话,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互动,是一个时刻在变化的现象,是无法进行量化,自然也无法进行标准化的评价好的课堂应该是讲究效率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凑的,都是目的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的语言是生动的,流畅的,具有启发性的,是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的我想看一个老师的课是否受到学生的认可,只要看这个老师踏进课堂时学生的表情就知道了 一堂好课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文的东西,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每个老师都关注的,毕竟它会在考试中显露无遗,而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一堂好课必定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点什么,一定会对学生产生触动,即使是细微的因此教师就是要尽自己的力,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读一本好书是我的追,我的梦想,《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读了《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重新认识了教师职业,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更充分地认识,感受颇深这是一本与未来教师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它从教师的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做了新的诠释从“教师德性论”到“教师审美论”再到“教师发展论”,把教师职业的形成、教师与其它职业的区别及教师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多角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的特点在于把教师如何“育己”作为著作的重点加以阐述,把教师职业提高到具有对学校教育质量、教师生命质量决定性意义的高度来认识它将教师职业存在状态分为三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我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师?”不知道有多少教师想过这个问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到底抱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心情,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生存型”的教师确实不少他们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对教师职业不感兴趣,只是在履行职责这样的教师多悲哀啊因为这些教师是些没有给自己找到职业乐趣的不幸的人,他们也使孩子们成为了不幸的孩子但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享受型”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职业的真实生活。
然而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满怀热情的投入工作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他们默默地奉献着,但同时也享受着奉献之后的快乐正如特级教师于涟说的那样:“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一崇高的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想想自己,有些时候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面前,会感到烦躁,甚至有些厌倦的情绪,真是不该难道我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单纯的为了生存,只是把它作为工作而已吗?回想自己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特别是学生在我的教育帮助下学习有了进步;在我的指导下,参加各种比赛获奖,当他们看到我,亲切的喊一声老师的时候,……这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读后感《《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那时候我觉得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吃苦也是享受诚然,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更应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我们才能享受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当然“享受型”教师是我们所追的但是时代在发展,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因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引《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常说:“要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是,我自己呢?学校里布置了教师要写课后反思,我把它当成作业,完成就好;学校里布置教师暑假要读一本好书,我就去读一本好书;学校里布置写论文,我就去写论文……想想自己哪一样是主动要去做的教育学生去做,自己却没有做到,真是惭愧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因而“发展型”教师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我们教师应该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不断地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一、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地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时时关注着学科发展的动态学习先进的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及时适应课堂中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课堂氛围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除了观察自己的教学效果外,根据教学日志,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结合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我会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课后进行补救这更有利于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我更快地成长三、教师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改善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实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了解和接受学生,更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创建使学生感到有人理解、有人关心的环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从而促使学生配合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之外,还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同事的帮助,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我们教师要把提高自身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教师除了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外,也应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学会在自己的教案中体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我们的教师职业生涯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只有把自我的发展与职业的要结合起来,把教学的成功与持续不断的学习结合起来,不断地自我充实与完善,才能使我们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上对教师角色的零星思考,源于阅读叶澜先生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的一些感受,也源自于自己教学的实践对于新课程,我觉得,阅读教育名著,主动接受教育圣贤思想和智慧的辐射,是教师提升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从亲身实践中丰富感性经验,总结理性经验,更是教师成长的实践关键从理论到实践,这可能也是这次读书活动的初衷吧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为什么做教师读后感1000字 看完了李晓春老师写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里面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各种教育问题,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使我受益匪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
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称职的老师? 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强调了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 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