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荒唐结论引发的思考”的思考.pdf
2页中小学数学 2014年1、2月中旬(初中) “一个荒唐结论 引发的思考’’的思考 浙j工省杭州市妥吉赔笑验学校(310006) 有名辉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年第7—8期许小卫的 《为什么抛物线是相似的》(下称文[1]);《中小学数 学》(初中版)2013年第5期又刊载了刘国辉的《一个荒 唐的结论引发的思考》(下称文[2]),“推翻”了文[1] 中的结论“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抛物线都是彼此相似 的 .细读文[2],笔者认为,文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 方,下文将笔者的一些思考悉数列出,不当之处,请同 行批评指正. 1.抛物线的“曲线角”问题. 为说明“二次项系数不相同的抛物线不相似”,文 [2]作者引入了“曲线角”的概念,即“有公共端点的两 条曲线形成的图形,这个公共端点称为曲线角的顶 点,两条曲线称为曲线角的边”.对于曲线角的大小作 者并没有明确定义,而是“理解“为:在曲线角的两条 边上各取一点,过这两点作曲线的切线,当两个点接 近顶点时,两条切线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是曲线角 的大小”.基于这种“理解”,作者认为“二次项系数不 同的抛物线表示的曲线角不相等”.笔者认为这是不 妥当的. 因 ‘/ 图l 如图l,对于抛物线y=x 上的两点A和B,它们 分别从左右“接近”(文[2]中所说的“接近”显然应该 理解成无限接近,即极限情形,否则曲线角的大小是 无法确定的)于点0时,切线AP和切线BP都趋向于 点0处的切线即 轴,因此抛物线y=x 表示的曲线 角应为180o.同样,对于其他任意抛物线',=似 表示 的曲线角也是180。
.因此“二次项系数不同的抛物线 表示的曲线角不相等”是错误的,由此来“推翻”结论 “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抛物线都是彼此相似的”是行不 通的.顺便指出,对于光滑曲线(即处处可导,处处有 切线),文[2]定义的“曲线角”或许意义不大. 2.伸缩变换与相似变换的关系. 文[2]指出“抛物线,,=乱 上的点可由抛物线 ',= 上对应的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 倍得到,也就是说,抛物线y=4x 可由抛物线',: 纵 向拉伸原来的4倍得到,这样的拉伸(伸缩)变换不是 相似变换.所以,抛物线y=4x 和抛物线y=x 是不相 似的”.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有严重错误.毫无 疑问,“纵向拉伸4倍”这样的“拉伸变换”确实不是相 似变换,但就此断定“抛物线’,=缸 和抛物线y=x 是 不相似的”似乎为时过早,也没有逻辑上的必然.事实 上,抛物线’,= 到),= 的伸缩变换有无数种,其中 伸缩变换 : "一-- X,y=寺(即把y=x 上的点的横、 叶 纵坐标都缩短为原来的 1)就是一种相似变换.另外, 斗 文[2]中“举了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明“拉伸变换不 是相似变换”,笔者在此也举一例说明伸缩变换和相 似变换不矛盾:矩形A的两条邻边长分别是4和2,矩 形B的两条邻边长分别是4和8,显然,矩形A朝着某个 方向拉伸4倍可得矩形B,但我们能就此说明矩形A和 矩形B不相似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3.曲线的相似与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关系. 文[2]指出:抛物线y=x 和y=似 被y=kx所截 得的两条曲线段,“从理论上说各自包含的圆弧是否 相等,度数是否一样(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两条曲线段 的弯曲程度是否相同),我们无法判断”,“而从直观上 看,两条曲线段的弯曲程度是不相同的”.从这段文字 中,刘老师似乎认为两条曲线的相似一定意味着曲线 的弯曲程度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曲线的弯曲程度不 第81页 中小学数学 2014年1、2月中旬(初中) “线段AB=CD’’是 甘肃省静宁县曹务初级中学(743405) 代建伟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3年1-2期刊登了张仁 辉老师的《“线段AB=CD”的命题之争及其引发的思 考》(下称文[1])~文,张老师对命题的认识非常深 刻,对初高中的衔接非常重视.张老师认为“线段AB= CD”不是命题,“线段AB=CD”是否是命题是有争议 的,但是笔者认为“线段AB=.CD”是一个命题.下面对 “线段AB:CD”是否是命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笔者翻阅了《离散数学导论》(徐洁磐编著),书中 第202页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盘菜太咸”是一个命 题.笔者当时感到这不是一个命题,但是徐教授是这 样解释的:“虽然这个语句的真假似乎不能唯一的判 定,以为它因人而异.但是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语句的 真假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即可以认为,此语句 是‘我认为这盘菜太咸’的缩写).”笔者在想“线段 AB=CD”是不是省略了什么呢?或者是我们忽视了 什么? 1.什么是命题? 怎样判断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对命题的定义是:判断一件 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北大版教师用书中是这样说 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举例,不要举 太复杂的例子或容易发生争议的句子.”“线段AB= CD”是否是命题对初中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或者说 已经超出了对中学生的要求.人教版课本在原来的 《命题、定理》一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语句 画线段 AB=CD’是命题吗?”现在的《命题、定理、证明》一节 中把这个问题删除了,笔者揣测编写者的意图,可能 是为了防止学生问:“画线段AB=CD”不是命题,“线 段AB=CD”是不是命题,数学教师要清楚. 高中课本对命题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接上页)仅与其切线方向变化的角度△西有关,而且 还与考察的曲线段的弧长△s有关,一段曲线的弯曲程 度通常用 :掣来衡 量(参见陈传璋等编著 《数学分析》(上册)1983 年7月第2版第216页). 如图2,oA和oB的公 切线CD、EF相交于点 图2 P,丽的弯曲程度 = , 的弯曲程度 1 = ,显然 > ,即蔚的弯曲程度大,这与我 I.A.Y2 们的直观感觉是一致的.而另一方面,蔚与 相似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曲线的弯曲程度和曲线的 相似没有必然联系.由此也可大胆推测,即使抛物线 y=x 和y=似 的弯曲程度不一致,它们仍然存在相 似的可能性. 第82页 4.“抛物线相似”的证明. “所有的抛物线都是相似的”其实在很多文献早 有研究和证明.前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这 一结论不是“荒唐”的.至于文[2]质疑文[1]用“位似” 来证明“相似”是否合理,笔者认为,这或许是现行初 中教材下证明“所有的抛物线都是相似的”唯一的、也 是最好的方法.因为现行教材中(以浙教版为例)只有 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和相 似多边形的判定,并没有定义一般图形的相似.对于 一个没有定义的数学对象,研究它的判定方法显然是 困难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幸亏教材上定义了“位似 图形”,且指出“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殊情形”,算 是给出了“相似图形”的一种判定方法.因此,从逻辑 上说,文[1]的证明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位似的两种定 义是否相容,是否有缺陷,争议由来已久,《中小学数学》杂志 曾刊载过多篇文章进行探讨,本文在此不再过多讨谂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 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