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策略.doc
14页.论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的策略13-05-04 东湖高中 田甜 访问次数: 56 [ 大 中 小 ]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而讨论总是围绕某些方面的问题进展的,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的问题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学习、探究的热情,小组合作就会顺利地进展,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反之,设计的问题过大,过难或过易,就会使学生失去明确的思考方向,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小组合作也就难以顺利展开 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问题大局部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没有建立在了解学生学情的根底上所有的问题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很少预设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并且准备相关答案这样就使得问题没有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梯度性表达得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表达“独立自学〞“合作共学〞的差异。
没有仔细区分哪些内容需要提问,哪些内容不需要提问,哪些问题学生自己自学就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哪些问题比拟重要,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这样做就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表达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问题设计比拟零碎,缺少一条主线贯穿,使得课堂教学处于“碎问碎答〞的状态这样导致学生不便从整体上来把握文本,没有明确的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主问题,引发思考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用尽量少而精的词语,以文本、课堂为整体设计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能够更好地标准教学流程,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在设计主问题时,可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一、抓住学生的疑难点来提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根底上自己提出疑问,而不是由教师来代替比方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对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然后小组合作,筛选出一些大家都认为比拟难的问题,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别里科夫在晴天时为什么要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2、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管与他不相关的事?3、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什么会把全城的人辖制得透不过气来?4、别人为什么要画别里科夫的漫画?5、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并且反对华连卡姐弟俩骑自行车?6、别里科夫因什么死的?7、文章结尾为什么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生活中的别里科夫还有很多呢?〞这些问题比拟多,有的是针对文章整体的,有的是针对文章某个细节的,这些问题很零碎,如果一一解答,不仅耗时,而且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根据以上情况,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引领全文 1、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有哪些?2、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4、别里科夫因什么死的?5、为什么别里科夫死了,生活中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以上的问题是主问题,贯穿全文,在主问题下面,还可以分成假设干个子问题,比方第一问,可以细化为别里科夫在生活上有哪些套子?在思想上有哪些套子?第三问,可以分成,别里科夫为什么把全城的人辖制得紧紧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反对骑自行车?在这些问题中,第1个问题学生可以独立自学完成,第2、3、4、5个问题下面的子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有的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由此可见,在学生的疑难处设计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来提问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于别里科夫,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值得我们同情,有的学生那么认为他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为此,我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推出论题——“我眼中的别里科夫〞学生经过研读文本,小组讨论,对人物形象有了比拟深刻和独特的认识有的学生说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隔绝人世,逃避现实,生活很孤单、寂寞,连仅有的一次恋爱也以失败告终,很可怜,值得同情。
有人说他很可恶,自己封闭也就算了,还要管别人,以至把全城整整辖制了十五年,使人们生活在压抑沉闷的环境中,以至于到了最后,就连他死了,仍然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的看法,在不同甚至相反、矛盾的地方上设计问题,可以翻开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在学完这篇小说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就有一些像他这样的人,有一个学生回忆了他的初中生涯,说在他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男生,他很孤傲,看的书很多,军事、历史、哲学等等,而且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正因为他视野比拟开阔,他才认为班上的同学们很浅薄,很幼稚,和他们玩不到一起去因此,在班上,他是一个独行侠,他不理会同学,同学们也都不太搭理他有一次,他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病好后返校回到教室时,同学们都用一种陌生的眼光看着他,好似这个人从来没在班上存在过,现在突然回来了,反而觉得不太适应在这个班级,他没有朋友,不愿意敞开心扉,得不到大家的帮助,得不到集体的温暖。
通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学生们认识到了别里科夫的悲剧在于封闭自己,排斥别人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开展的社会,就更需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接纳别人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现实设计问题,就会让学生感到教材不再只是书本知识,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学以致用学生就会认识到学习教材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是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小组讨论的效果,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关键性工作,只有问题设计得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更好地达成目标唯有如此,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语文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施孝丹 边慧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从外表上看,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许多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有效性教师的这些问题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整个课堂变成用“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而讨论往往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展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否认学生的个性解读,最后,依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问生从〞的被动承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只重视教师的“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师问生从〞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必然是消极的、被动的 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使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开掘学生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我们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一是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即通过课堂问题设计来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利用课堂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新问题以及新问题的解决过程简单来说这三个维度就是教师的预设、学生的需求、动态的生成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而在这三个维度中,课程框架内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力求到达以下研究目标: 1.使教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根底上,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问题。
2.通过情景的创设,积极地引导、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3. 激发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热情,并能自觉地应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专业开展水平 三、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主要分三大局部展开研究,一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运用研究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指导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三是研究如何及时做好评价,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运用研究 1.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怎样设计问题?设计怎样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效?这些都是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需要十分关注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判断问题是否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为此我们将研究在立足文本自身特点的根底上,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来设计问题,如何使我们设计的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判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增加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使设计的问题更具有思想内涵,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2.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达成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零散的、琐碎的,问题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不能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研究要思考如何从整体上设计问题,使得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层次性,当然还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序列性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主要的,有些问题是围绕主要问题展开的,这就需要研究如何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创设次要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主问题与次要问题之间的关系 3.问题设计的针对性研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问题的设计要特别关注学情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课程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思考,还要关注任教班级学生个性差异、学习根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以此来调整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先后顺序,数量多寡,设问方式 4.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问题的设计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展思考。
情境创设还需要研究提问方式的“曲〞与“直〞曲问能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成效;直问,能到达“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指导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 1. 研究如何转变师生观念,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效劳,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如何营造积极安康的集体心理气氛,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安康的集体心理气氛中轻松地学习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提供和谐对话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还要防止学生提出低水平的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对语文课堂进展有效监控,并且对学生的提问进展方法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