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12.师说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
6页课文剖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古,古代,指先秦和汉学者,求学的人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学生必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立异端杂说,师生关系很僵化作者用古代的事实证明,在先秦和汉代,学者都一定从师学习,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把这个好的传统丢弃了古人真的“必有师”吗?文章没有立即展开论证,但不是没有论证文章是怎样证明这一点的,下文自有交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者,……也,文言中表判断的固定句式;“者”,语气助词,用于主语后在句中表示停顿;“也”位于句末,表判断,相当现代汉语的“……是……”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这里阐明了学者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学者的老师,不是童子的句读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之师”这个“道”指的是儒家之道;这个“业”指的是下文提及的“六艺经传”,即宣传儒家学说的先秦散文韩愈这个观点很重要,有针对性,有创造性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而同时六朝以来在文坛上又盛行空泛浮躁的骈体文,不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因此,韩愈大声呼吁传儒家之道,授先秦散文之业,确是“抗颜为师”,反潮流而为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非……,判断句的否定句式,相当现代汉语的“……不是……”之,指代上句的“道”和“业”其为惑也,那些疑难问题为”是强意词,只对“惑”起强调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译好比“其为人也”,只能译成“他这个人”一样韩愈指出,人不是生下就有知识的,人的知识是后天学得的,因此,在学道受业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有了疑问而不从师学习,这些疑问也就永远不能解决韩愈这个观点充满了斗争精神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当时士大夫中盛行先知先觉的观念,认为自己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该做官韩愈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这个思想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实际上也给了那些士大夫的荒谬论调以当头棒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在我的前头,我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作老师。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后面略去“者”,译为“……的人”下文“先乎吾后”同乎”,介词,同“于”闻,知道,懂得的意思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何必知道他的生年是在我的前头出生呢,还是在我的后头出生呢?师,动词,学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夫庸知其年之先生于吾乎抑后生于吾乎”的省略写法,译为“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呢还是比我小呢”?夫,发语词庸,何、岂、哪知,知道、了解年,生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高贵的还是地位卑贱的,无论年长的还是年小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师者既传道又受业,还要解惑,要求这么高,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寻找?韩愈回答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用今天的话来讲,谁手里掌握了真理,我们就听从谁这里有两道难关,一是年龄,二是地位,难道年长的拜年少的做老师?位尊的拜位卑的做老师?韩愈响亮地回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奉行“上智下愚”的观念,高贵者聪明,卑贱者愚蠢。
这里的观点是韩愈第一次提出,在真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好比是照亮黑夜的明灯,刺破乌云的闪电,使人眼前陡然一亮在当时,它是一个重磅炸弹,引起了那些昏聩无知的士大夫们的一片恐慌] 题目是“师说”,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那么,作者对于师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这是读者看到题目,会首先想到的问题于是作者顺应读者的阅读需要,在第一段开宗明义,阐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看法,概括起来有三点:一、学者必有师;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是本文反复说明和论证的三个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用古代的事实证明,在先秦和汉代,学者都一定从师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阐明了学者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 师者?韩愈回答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点明既传道又受业,还要解惑的老师到哪里去寻找: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老师为什么可以不分年龄老少呢?作者证明了,我们是以道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但是,为什么可以不分贵贱呢?却未见作者论证韩愈也有疏漏的时候啊,他竟然忘了这么一个大问题!但是,韩愈真的疏漏了吗?请你继续研读吧,你越是研读得细致深透,越是为韩愈的文笔所折服。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对于师道没有疑惑就难了!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之,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无意义惑,疑惑,这里指对于师道的糊涂认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而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低下很远,却把向老师学习看作耻辱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焉,之,作动词“问”的宾语众人,一般人下圣人,下于圣人耻学于师,以学于师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益,更加、越发其……乎,表揣测问语气,相当“大概……吧”此,指代“从师而问或耻学于师”对待师道观念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也便完全不同,作者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证明从师的好处,不从师的害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把跟从老师学习看作耻辱,他们对于从师之道的理解真是糊涂啊!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认字写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给大人们传授道理,能给大人们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这是判断句,“彼童子之师”是主语,下接一个表肯定判断和一个表否定判断的谓语其中“授之书”是双宾语,教童子认字写字授,传授、教授之,指代童子书,文字其,第一个指代“童子”,第二、三个照应上句的“其身”,指代“大人”而,并列连词,并且习其句读,使动式双宾语,使其习句读,即教童子练习如何断句其,代童子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读,dòu对这个句子的解释,本资料与课本有较大出入,请注意辨析韩愈首先辨明概念,说:“你们讲的师是童子所需的句读之师,不是我说的自身所需的解惑之师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到了,大的方面却反而丢弃了,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从师之道的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个句子比较复杂,首先,对句中的“之”字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之”把宾语前置,所以这句话解释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本书照此翻译。
二是认为“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因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句子的主语照此,这句话译为“书本上的字句不理解,大道理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对这两种解释,我们认为都有道理,也都符合文意,可以并存其次,这句话用了合叙的方法,即把两个句子拆开来,将其主语和谓语归并起来写理解的时候要调整语序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在《过秦论》里“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也是这种写法或师焉,或否焉”意即不知的句读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从师或,代词,有的,分别指代“不知之句读”和“不解之惑”不,fǒu,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小,指的是“句读”;大遗,大的方面丢弃了大,指的是“惑”遗,丢弃从得失的角度分析,重童子之师,句读的知识学到了,耻解惑之师道业的知识却丢弃了,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把互相拜师学习看作耻辱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不耻相师,不以相师为耻相师,传统释为“互相拜师学习”但课本解释为“拜别人为师”;课本的解释与“耻学于师”意义重复,故本资料采用传统说法士大夫,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士族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作者将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对比,前者不耻相师,后者耻相师]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当老师的同那个做学生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如果拜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为什么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它的原因了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的省略谀,yú,阿谀、奉承复,恢复韩愈上文关于师道的第三个观点就是强调相互为师,不管年龄大小,不管地位尊卑而士大夫恰恰以年龄、尊卑作为“耻相师”的借口所以,对士大夫的这套理论必须痛加驳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但现在君子们对于从师学习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不屑一提,看不起。
齿,并列,排列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不齿于君子的巫医乐师百工,在师道问题上的见识足可以做君子的老师,所以“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第二段文字照应第一段,一个“惑”字领起下文,也从三个方面对当今士大夫们在师道上的糊涂认识进行分析批判 “古之圣人”至“其皆出于此乎”,这里列出人们的第一个“惑”:耻学于师圣人犹且从师,我等众人岂能不从师?文章就这样也便从反面证明了为什么“学者必有师” “爱其子”至“吾未见其明也”,列出第二个“惑”:重童子之师而耻自身之师通过这段议论,读者自然也便进一步明白师者为什么必须“传道受业解惑” 余下说的是第三个“惑”:耻相师,也就是以相互拜师学习为耻第一段中没有证明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雄辩的证明,前后照应多么周密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语出《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意思出自《论语·子张》子贡称赞孔子的一句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常师,固定的老师前文论及“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从师而问”,都只有抽象的说明,并无确凿的事实,不能令人信服;所以在这里作者列出举世公认的大圣人孔子从师的事实并想以此提出打破门派偏见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