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密封产品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15页机械密封产品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围绕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开展基础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验证平台和安全保障技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逐步解决国产装备空心化提供技术支撑,大幅度提高为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研究特殊工况下的激光制造机理与失效行为,突破大型构件激光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瓶颈,攻克大型构件定位、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冲击强化、激光焊接以及激光复合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面向飞机、船舶、高铁等大型构件制造中的高端激光制造技术、装备与标准一、 机械密封行业发展历程(一)国外机械密封行业的发展历程1885年,机械密封最早在英国以专利形式出现进入20世纪后,机械密封开始逐渐在工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应用,并随着上游基础材料、密封理论和下游行业需求等不断创新和发展干气密封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逐步发展成熟,并逐步开始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二)我国机械密封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机械密封的发展相对国外起步较晚,机械密封行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工业生产我国机械密封经历了由进口逐步向基本实现进口替代的发展阶段,目前除了部分高端机械密封产品仍以进口为主外,我国机械密封产品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工业生产需求,并实现了部分产品的出口。
20世纪80年代,干气密封随着国内进口设备的引进而进入国内20世纪90年代,国内厂商开始生产干气密封产品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中密控股和一通密封等少数企业在干气密封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国内干气密封领域的第一梯队企业二、 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一)制造业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二)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装备产品十几年来,制造业各领域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国内发电设备装机中国产发电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国产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投入运行日产4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万吨乙烯、30万吨级合成氨、百万吨级钾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
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三)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达110家,其中以工业为主的有50余家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91%;企业发明专利申请58.3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60.2%;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9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60.5%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自主创新中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四)初步形成了企业、高校、院所联动的产业创新体系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产学研结合、较为完备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成立了一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三、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针对移动通信、大数据、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重点围绕28-14纳米技术节点进行工艺、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协同布局,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专项成果的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生态的改善和技术升级,实现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目标。
一)光刻机及核心部件研发干式光刻机产品并实现销售;研制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产品,进入大生产线考核;开展配套光学系统、双工件台等核心部件产品研发,并集成到整机;构建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提升光刻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光刻机光学系统等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二)高端关键装备及零部件面向集成电路14-10纳米先进工艺,重点开展刻蚀、薄膜、化学机械处理、掺杂和检测等关键装备及其配套核心零部件产品研发,通过大生产线考核并进入销售三)成套工艺及知识产权(IP)库以移动通信应用为重点,开发14纳米及相关产品工艺;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开发立体堆叠闪存(3D-D)存储器工艺,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工艺平台;取得核心知识产权并实际应用四)关键材料面向45-28-14纳米集成电路工艺,重点研发300毫米硅片、深紫外光刻胶、抛光材料、超高纯电子气体、溅射靶材等关键材料产品,通过大生产线应用考核认证并实现规模化销售;研发相关超高纯原材料产品,构建材料应用工艺开发平台,支撑关键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五)封装测试面向移动互联和汽车电子等重大领域需求,围绕处理器、存储器、14-10纳米工艺节点晶圆等产品开发下一代封装集成与测试新技术以及相关的关键装备和材料产品;实现可集成数模混合电路、射频、微机电系统(MEMS)和光电等多功能异质材料芯片的三维系统集成技术的量产应用;建成有影响力的封装集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取得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四、 新型电子制造关键装备面向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光通讯器件、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功率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等泛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开展关键装备与工艺的研究,重点解决电子器件关键材料装备、器件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缺乏关键技术、可靠性低、工艺开发不足等问题,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关键装备研发的协同发展,构建高端电子制造装备自主创新体系一)宽禁带半导体/半导体照明等关键装备研究针对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对关键制造装备的需求,开展大尺寸(6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研究针对高亮度半导体照明(LED、OLED)大生产线对制造装备的需求,开展大产能材料制备、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与工艺,满足大生产线要求二)光通讯器件关键装备及工艺研究针对光通讯器件制造对装备的需求,重点围绕硅基光电子芯片工艺装备、InP(铟磷)基等光电子芯片工艺装备、光纤器件工艺装备、光电子器件耦合封装等关键装备等开展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应用,提升国内光通讯器件制造能力及工艺水平三)MEMS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研究针对MEMS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对装备的特殊工艺需求,开展材料制备、芯片制造、特种封装、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的研发,掌握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工艺,提高国产装备的工艺适应性及可靠性。
研究基于国产装备为主的成套工艺,完成对国产装备的工艺优化、可靠性验证及集成应用,打造自主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四)高效光伏电池关键装备及工艺研究针对下一代高效光伏电池技术(PERC、HIT、黑硅电池等)对关键装备及工艺的需求,开展大产能、高转换效率光伏电池制造工艺装备、自动化制造装备、核心工艺等研究,降低电池片制造成本,转换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批量销售五)新材料,新器件关键电子装备与核心部件研究针对石墨烯、碳基电子器件、柔性显示、光互联等国际上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对半导体技术相关的装备需求,开展面向电子器件应用石墨烯材料制备装备、大面积转移装备、石墨烯电子器件制造装备、柔性显示有机膜材料制备装备、柔性显示有机器件制造及检测装备、碳基电子器件制造装备、光互联器件制备装备、高密度封装等方面的关键装备开发,满足研发或产业化需求,推动新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发的协同发展五、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战略需求(一)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富国之基、强国之本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要求制造业提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高品质的消费产品、自主可控的重大技术装备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增强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推进制造质量和产品品牌建设,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这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发展新动力三)应对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需要世界制造业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抢占制造业高端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双重挤压的外部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通过增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使我国制造业在产业竞争中跨入中高端,对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六、 智能机器人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以及典型示范应用,支撑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向高端发展。
一)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结合机器人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国际发展趋势,开展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的创新技术、智能机器人感知与认知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智能增殖技术、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技术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搭建机器人技术验证平台系统,开展试验验证,取得原创性创新成果,为我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提供技术支撑二)智能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以攻克制约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机器人控制器)、专用传感器、软件体系及多任务操作系统、功能软件、计量测试/安全与可靠性、应用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机器人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体系,机器人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空心化问题,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三)新一代机器人技术与平台开展主/被动结合新型机构与驱动、模块化柔顺关节、关节变刚度弹性驱动、生物-机械界面与接口的人机相容性设计、人机安全共存、智能交互、协同作业等新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制以协作型多自由度轻型臂、协作型双臂机器人、移动操作臂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助协作型作业机器人和以上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全身外骨骼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体行为增强型机器人试验样机系统,为后续产品化奠定技术基础,实现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研究与世界同步,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
四)机器人关键产品/平台/系统研发研发新型作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面向老年人/残障人士的生活辅助机器人、特殊环境服役自主作业机器人、机器人云端服务平台、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及系统等高端机器人关键产品/平台/系统,丰富我国机器人产品种类,完善我国机器人产品谱系建设,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