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这边独好艺术理论论文.doc
3页风景这边独好_艺术理论论文 摘要:丁西林有着自己独特的喜剧观,通过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直觉,极力在喜剧创作的时候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他的喜剧构思新巧,独特之处在于巧妙的取材、精炼的情节安排、主人公的“自我冲突”、独特的人物结构以及“皆大欢喜”的结局 关键词:丁西林;喜剧;构思;精炼;独特性 自《一只马蜂》问世,丁西林(1893~1974年)和他的剧作就受到观众强烈的喜爱可以说,丁西林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很难有人像他一样,身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的同时又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剧作家,“他是一位把创作当作‘正业’之外的‘别业,的业余作家,但却取得了比某些作家更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十七部作品(其中有六部未曾发表),八部独幕剧,九部多幕剧 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的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丁西林却向来执着于独幕剧创作,这从其代表作数量足以看出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戏剧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他的独幕喜剧让观众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形成了具有丁氏特色的幽默喜剧风格,为此赢得“独幕剧圣手”的美誉。
丁西林的双重身份使他本人及其作品无不呈现出理性思维和文学气质相互融合、滲透的独特风格,因而剧作的构思与众不同 一、巧妙的取材 与同时期的大多数剧作家不同,丁西林剧作的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而是以一位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各种喜剧因素,构成具有喜剧趣味的独特话剧,丁西林创作话剧注重剧作的选材,善于选取生活中适合写成独幕剧的题材,看是否配作一独幕剧,他认为当时的大多独幕剧写得不够精炼,作品的内容不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的容量所能包含的,丁西林创作话剧构思新颖巧妙题材大多取材自平凡的生活,然而却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独特的美他曾在独幂剧(酒后》的短序中写道; “他的意思新颖,情节很配作一独幕剧”《酒后》的L夫妻”原本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因“客人”的出现,“妻”产生荒诞的一吻之念,平淡的生活激起一丝涟漪,最终“客人”醒来,恢复平静,极简单的生活,极巧妙地构思,然而, “这未实现的‘一吻之恋’,显示了中国上层知识女性微弱、平和、懦弱的爱情追求,荒诞的喜剧背后隐藏着不可言说的悲哀”精巧地构思和高超地提炼,是丁西林喜剧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二、紧凑的情节 中国传统戏曲结构上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无疑,丁西林深解其中意味,独幕剧容量小,贵在“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这就需要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压缩,使情节简单又富有吸引力,丁西林创作独幕剧善于从主题的中心切入,捕捉剧情开始的最佳时机,力求把情节安排得精炼、紧凑,令人不觉得繁杂。
如《一只马蜂》的开端,由吉氏母子因写信而引起的一场谈话介绍了人物间的关系,重要的是戏剧直接进入了主题的中心,距戏剧激变极近,而丁西林则将距激变较远的微波涟漪化前情介绍为眼前的戏剧行为;男女主人公在医院中谈情说爱这一重要的情节的交待,与他们在温馨回忆中进一步表白自己的愛隋戏剧动作交融在一起,推动场上剧情的发展;吉老太太来探望生病的儿子、企图包办子女婚姻、表侄多次托媒等情节,都是在场上戏剧发展中一一交待的,不累赘却又推动了剧情的前进全剧人物少,线索单一,情节简单、精炼,却又富于变化《三块钱国币》中,女仆打破花瓶、赔不起等情节虚写,一开始就安排杨长雄与吴太太围绕“女仆该不该赔花瓶”展开争论,将剧情全部展开,中间又安排了两次交锋,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在对话与心智的角斗中充分表现出来,达到出入意料的结果 三、温和的“冲突” 戏剧中不可缺少的是戏剧冲突,选择某种富于爆发性的时刻,截取生活中的某些横截面,从而造成集中而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在题材处理上的重要特点 “丁西林的戏剧大多‘无事’,也就是说,构成戏剧冲突的双方,并不存在‘正反好坏、高下低劣’的价值等级,而仅仅是观念、态度、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异,是二元对比、映照,而非二元对立,双方皆有可爱之处,也都有可笑之点,既是笑者,也是被笑者”,…丁西林在作品中精心设计了作为戏剧灵魂的冲突,但他所设计的冲突既没有生死别离的震撼,也投有硬碰硬的刚烈,而是主人公的“自我冲突”,如和风细雨般温和,令人在会心一笑后领略作者的独特匠心。
在(北京的空气》里,主人穷而小气,毫无“面子”可顾;听差慷慨大方且要“面子”,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旁人家是主人教听差应该怎样的小器,他是听差教主人应该怎样的大方””‘的生活格局,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冲突平淡、温和,不值得大动干戈,可又“窝火”得让人无法漠视在观众猜想不到如何摆子这种状况的思考中,丁西林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突发性的动作:主人“偷”来听差的香烟,以解烟瘾虽显得有些可笑,但却十分有效地缓冲了冲突与对立剧中的人物都是“自我冲突”的综合体:主人处于想摆脱听差而又不想太小气的矛盾中,而听差则处于无钱无势但又“情不自禁”地充“大方”的自我矛盾中 《酒后》中原本和谐的“夫妻”因第三个人“客人”的出现, “妻”产生荒诞的一吻之念最后, “客人”醒来,夫妻感情恢复平静:这原本是一出几乎“无事的喜剧”,相安无事的婚姻生活因“妻”一个荒诞的想法而起了波澜,但“妻”却只敢想不敢做,处于“自我矛盾”中,丁西林的戏剧中处处可见这种“无事的自我冲突”, (一只马蜂》中想爱而不敢说的吉先生与余小姐也都有着这样一种心态 丁西林的戏剧,大都“善于利用特定的文化背景设计使人物陷入自我冲突的喜剧情境,因而其作品大都轻松幽默、妙趣横生”,”‘这种温和冲突的设置,既传达了作者对不平的社会现象进行温和地批评、否定,又体现了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四、精炼的人物结构 作为一位独幕剧艺术家,丁西林习惯将剧作中的出场人数压缩到最少,少至仅三人,如独幕剧(酒后》仅有一对夫妻及一个客人;多也不过五六人,如《压迫),但无论如何,构成戏剧冲突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是三人, “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立的局面,而第三人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或激化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从而构成丁西林独幕剧特有的‘二元三人’”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丁西林的独幕剧显得简炼轻快,结构紧凑,平凡中见奇特,毫无繁杂的弊端,观众能更快地接收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五、 “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般地说,矛盾冲突的解决,或者以进步、正义一方的获胜,落后、反动一方的失败的喜剧、正剧而告终;或者以有价值一方的被毁灭的悲剧结局告终然而,丁西林的戏剧大多“无事”,对矛盾冲突的解决常常突破常规思维, “丁西林的喜剧的结局,绝不如讽刺喜剧那样,以‘正方’得福、 ‘反方’受惩或归正为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作者“别出心裁地建构了一个‘双赢,的结局”,“”使冲突双方“皆大欢喜”,都以为如愿以偿而心满意足 《压迫》中男客与女客临时假扮夫妻,解决了租房问题;《酒后》客人的醒来,打消了“吻”的继续尴尬; 《三块钱国币》 “一掷花瓶”的行为,既解了杨长雄的心头之愤,又换宋“甘愿赔偿”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模式,其实恰恰反映了丁西林追求和谐、平衡、互补和相对合理性的审美倾向。
丁西林对喜剧有着特殊的执着和热情,他的作品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却无处不体现着对不平社会现象的幽默嘲弄, 喜剧的标志是使人发笑,对于“什么是喜剧?”丁西林解释: “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假思索,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要有声有色,而喜剧必须有味,喜剧和闹剧都使人发笑,但闹剧的笑是哄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正是在科学家的理性光辉影响下,通过自己对喜剧的独特认识和直觉,在喜剧创作中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给观众展示出平淡、质朴却意味无穷而极富感染力的“笑”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