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昆德拉《身份》中女主人公的身份焦虑.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卢****6
  • 文档编号:227670632
  • 上传时间:2021-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0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昆德拉?身份?中女主人公的身份焦虑摘要: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平安感关键词:?身份?身份特征身份焦虑身份是复杂多变的,它导致人在社会生活中、男女情爱中、理想确立中都产生了种种焦虑,这是一种现代人的深刻焦虑透过身份的种种焦虑,我们可以窥见身份的诸多特征,比方身份的他者性、多面性、复杂性等面对当前人类的焦虑,我们不愿只是叹息又束手无策本文就将从昆德拉的小说?身份?入手,剖析身份的特征以及产生焦虑的缘由事实上,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几乎找到了答案当我们知道身份焦虑的缘由,我们也几乎找到了解除焦虑的方法阿兰德波顿提到: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那么所关注的字眼却能更准确地表达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物、掌控的权利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

      金钱、名利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1所以,面对身份的焦虑,本文更愿意再次提及“爱〞这个恒久未变的话题一.身份的他者性“我活在一个男人永远不再回头来看我的世界里〞2这句话出自女主人公香黛儿,并一直从小说的开头环绕到小说的结尾女人都会以男人的肢体语言传达出喜欢或不喜欢她,来衡量自己变老的程度〞3香黛儿也同样,也需要他者的认可,通过目光、通过动作、通过语言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胡塞尔讲到意识需要对象化,其实身份也是如此,有了他者,才有身份可言男人都不再回头看我〞这个句子成为了香黛儿的红色警示灯,是她身体之火光熹微的讯号香黛儿之后越来越渴望被注视,并且是淫荡的注视:唉,可是现在她所需要的,不是一双爱恋的目光,而是陌生的、露骨的、带着淫欲的众多目光漫泛而来,而且这些目光注视她的时候,不带同情心,不带鉴别性,没有温柔,没有礼貌,无可抵挡,无可防止这种目光把她维系在人类社会里爱恋的目光那么把她从世界抽离4当男主人公让马克明白了香黛儿的诉求之后,为了抚慰她的心,以匿名身份去注视她时,她惶恐而欣喜让马克以匿名身份写了一张字条,“我像一个间谍一样跟踪你,你很漂亮,非常漂亮。

      〞5香黛儿读了字条,便开始关注自己的仪容笑貌随后,让马克匿名信中提到了“大红浴袍〞,那情欲的诱惑让她几乎丧尽理智对于“嗯,男人,他们都不再回头看我〞这句话,让马克懂这句话的意思,便反问香黛儿“那我呢?我一直追在你的后面跑,你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你怎么能想着那些不再回头看你的人?〞6让马克的声音里充满了爱意,正是这般爱意抚慰了她,才使她放松下来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假设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7这里的关注背后的逻辑就是“爱〞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个人自我意识的建立是从零散走向完整,又从个体走向他人,从而逐步导致他者眼中的自我形成不仅爱情需要他者确实认,友情中亦是如此他者就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投影,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他者〞来照顾自己,身份认同的形成离不开他者的目光。

      在小说?身份?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身份的构建也都离不开对他者目光的需求香黛儿在最后才发现,她想要的不过是让马克那束温柔的目光,而她,也向他许诺,“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的看着你……我要让灯光整夜亮着,每夜都亮着〞在经历了诸多爱情的脆弱之后,香黛儿最终完成了她自己的回归,回归到与马克深切的爱情里,回归到本真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已经包容、隐藏、存放在对方的目光中,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了一个代表着他们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但这里一切对“关注〞、“爱情〞、“陌生、露骨、带着淫欲的目光〞都是捆绑人类的假神,正是这些捆绑导致我们身份焦虑这将在后文中论述二.身份具有内在属性“对,没错,我是有两面性格,可是我不会同时拥有这两面〞8跟让-马克在一起的时候,香黛儿嘲讽着自己的工作,而在办公室,又成了正经的模样身份总是复杂多面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在同样的场合也有着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以及特有的生存方式一个教授和一个农夫思考的方式不同,一位军人和一位教授的举止亦是不同一提到身份,在中国会联系到“出身〞、“社会地位〞、“身价〞;在西方会联系到“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判断和自律精神的启蒙身份认同〞、“强调社会各种作用的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后现代去中心社会认同〞,身份理论强调的是“认同〞。

      但通过分析昆德拉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心理,香黛儿感觉自己是双重叛徒,一方面是工作单位的叛徒,一方面是自己的叛徒本文发现身份不仅有通过他者、通过认同显现出来的身份,还有自我内心呈现出来的身份在?上帝之城?一书中,圣奥古斯丁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两种模式进行解释,基督教模式和罗马模式这也便是个人内心对自己定位的两种身份,宗教身份和现世身份劃分为“宗教身份〞和“现世身份〞这两个概念是笔者斗胆提出的,以便于后文的概括使用身份具有他者性、多面性和复杂性不容质疑,也不必赘述这里要提及的是:身份还具有内在属性罗马人极为看重积累财富、大兴土木、百战百胜,这是内心现世身份对个人行为模式的影响但在基督教的框架之下就变得毫无价值,这里有一套全新的标准是爱神、敬神、顺服神、理解人、在光里爱里遇见本我,与之和解同时要行为谦恭、乐善好施在这里,信、望、爱,才能抵达永恒,而最大的是爱9比方耶稣的职业,一方面是木匠,不稳定又难赚钱另一方面、如圣彼得所说耶稣在“在上帝的右边〞,是上帝之子、万王之王、是上帝派来拯救我们于罪孽的人一个人可以在他身上兼具两种迥异的身份,可以同时是一个走乡串户的商贩和一个最圣洁的人,这一思想构成了基督教身份理论的根底。

      根据这种解释,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毫不相干的身份:世俗的身份,取决于一个人的职业、收入和他人对他的评价;以及灵魂的身份,取决于一个人灵魂的素质以及在审判日上帝眼中一个人的功过一个人可以在世俗领域中地位显赫、受人景仰,而在灵魂领域中贫瘠堕落或者如同?路加福音?中的生疮的讨饭的拉撒路一样,一个人可以是衣不蔽体,但却闪烁着神性的光辉10我们都不难看到身份的外在特征,当置身于不同的场合、遇见不同身份的人们,我们会自动建立起自己的身份但真正引起人焦虑的是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的征战,是我们常常忽略人还有一个内在“灵魂〞属性的身份这一个身份成为我们更内在更真实的身份认同三.身份理论的重建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11其实,得到他人的注意、关心、同情、赞美、爱戴、支持……便是我们一切“改善生存状况〞的目的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

      穷在山头无人问,福在深山有人知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尊严而小说中对爱情的渴求也是内心之爱匮乏的流露关于“爱〞的探讨,昆德拉的观点有归回基督教的倾向,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当时有一位女士、香黛儿还有勒鲁瓦在聊天,勒鲁瓦说:“不过,我们这个世纪让我们了解到一项重大的事实:人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也永远不可能改变它这是我作为一个革命者,从经验里得到的根本结论其实,这个结论每个人都同意,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不过,另外还有一个结论更深奥它属于神学的范畴,这个结论是:人没有权利改变上帝创造的世界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律令〞12事实上,我们对爱情的渴求本质是期待一种深度的肯定与接纳,我们在期待一种十分完全的爱与认同爱情是美好的,在婚姻内的性爱也是圣洁的但是,当对美好事物的期待超越界限时,它就开始控制我们然而,如果我们把人生的焦点转向爱,那便有了永恒的救赎因为“如果我发现自己有一种渴望,是世界上任何经验都不能满足的,那么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我是为着另一个〔超自然而永恒的〕世界所造的〞13朱光潜也提到:“人除了爱上帝以外,没有另一种心灵活动,比男人爱女人或女人爱男人那一点热枕,更值得叫做‘神圣,因为那是对于‘不朽的希求,是要把人人所珍贵的生命继续不断的绵延下去。

      〞14贝克在?对抗死亡?中这样描述现代世俗化的人:如果他没有上帝,那他会如何做呢?首先他会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心理学家蓝克〔OttoRank〕所说的“爱情法〞……在他本性里面最深层所需要的自我荣耀感,现在要从其所爱的伴侣那里得着;因此他的爱侣便成为满足他内在生命的神圣理性,而他所有灵性和道德的需要,现在都系于一个人的身上……换句话说,他所爱的对象就是上帝……当人的世界观不再是相信上帝照管广阔的信徒群体时,他就想要找到另一位有神性的“你〞……我们把爱侣提升到上帝的地位,究竟是想要得到什么呢?我们想要得到的就是救赎——不折不扣的救赎15但“上帝死了〞自尼采呐喊之后,就成为众人追捧的“真理〞,上帝是死了还是缺席了还是隐匿了?其实勒鲁瓦的话不仅是小说中的一句对话,更是昆德拉所要表达的观点,上帝创造的世界人无法改变小说的最后“我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我的视线了我会一直注视着你,永不停止〞这永不止息的爱正是上帝之爱爱才能缓解由于身份带给人的焦虑和不安昆德拉采用爱情故事表述这一观点,因为爱情有时候更像人对待上帝的爱,专一、执着、奋不顾身C.S.路易斯讲到:“爱情本质上就有成为宗教的倾向在所有的爱中,达至巅峰的爱情最酷似上帝,因而也最可能要求我们去崇拜。

      就其本身而言,爱情总是倾向于将‘恋爱转变成宗教〞16所以,“圣经在描述上帝与人之间的爱时,很少拿友爱作比喻友爱没有完全被忽略,但是,圣经在寻找最高之爱的象征时,更多是撇开这种看似天使般的关系,深入到最自然、最本能的关系上帝是‘父这个比喻取自情爱,基督是‘教会的新郎那么取自爱情〞17身份的他者性、多面性、不确定性、多变性折射出现世的爱是一种不稳定的爱,在人的爱里,起起伏伏,而在上帝的爱里,才能永恒辽阔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用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我们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我们的情绪变化得往往不可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表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他人的一句心不在焉的问候,一次没有应答的 就可以使我们闷闷不乐;而如果有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或送给我们礼物,我们又会觉得生活充满阳光,人生何等惬意生活中,有的人残酷暴戾,有的人焦躁不安,有的人愚笨懒惰,有的人了无生趣,但所有人背后,总有两个根本要素在起作用:恐惧和对爱的渴望不容置疑,以爱的视角重建身份理论确实可以弥补身份特征的缺乏,但我们仍需要继续思考,一旦重建,是否其他身份即将消失?“当神秘主义的經历实现,或者佛教徒的参悟到达了巅峰,到底是个人身份的实现,还是一个身份的消失?〞18参考文献1.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