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1.北京的春节》要点汇总(部编版).pdf
6页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1. 北京的春节要点汇总(部编版)一、走进作者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二、拼音和字1. 我会写:蒜醋饺摊拌眨宵燃贩彼贺轿骆驼恰2. 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3. 多音字:铺: p(店铺) p (铺张)看: k n(看见) k n(看守)二、词语积累1. 必会词语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2. 近义词 :初旬(上旬)开张(开业)间断(中断)娴熟(熟练)分外(格外)气象(景象)通通(统统)淘气(顽皮)照常(照旧)充足(充裕)万象更新(焕然一新)万不得已(迫不得已)截然不同(迥然不同)3. 反义词 :开张(倒闭)间断(持续)娴熟(生疏)热闹(冷清)充足(缺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截然不同(一模一样)万不得已(心甘情愿)万象更新(依然如故)4. 理解词语:空竹:是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俗称“风葫芦”。
造句:“抖空竹”是一项十分有趣的中国民间游戏,逢年过节,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渐渐地就成为了定期的活动造句:“逛庙会”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很广逛天桥:地名在北京市永定门内是清末民间艺人集中演出地区造句:“逛天桥”指观看天桥上的各种活动,如杂耍、绝技等,跟现在的逛街差不多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蜜饯: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本文指元宵节大街上的喜庆气氛造句:春节就要到了 ,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 非常热闹元宵:元宵节应时食品用糯米面做成,球形,有馅,煮着吃造句:元宵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食品三、句子理解1.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2.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四、内容主题1.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2.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 16):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第二部分( 712):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3. 问题归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答: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答:课文第3 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4. 课文主题: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5. 课后习题答案: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 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 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采用北京话口语, 调动了艺术表现力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 的时候闲在 :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五、拓展延伸1.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2. 小练笔: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