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板奋斗五年奠定同步小康坚实基础.doc
6页1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奋斗五年 奠定同步小康坚实基础——巴中市坚持统筹城乡,加快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2011 年 9 月 26——28 日,巴中市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代表们为巴中未来五年勾画了宏伟蓝图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在报告中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600 亿元,实现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80 亿元,实现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7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500 元,分别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40 亿元,实现翻两番,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三纵三横两环一航”,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以巴南、巴陕、巴达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以市区、县城两个圈层为主导,以巴中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园区组团为核心的“三轴”、“两圈”、“六组团”工业布局体系;坚持“全域巴中”理念,加快构建“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空间形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和“一把手”工程,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由常规性、一般性向全局性、战略性转变;坚持统筹城乡,加快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即把巴中建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
[回顾与展望]十一五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年均增速 12.8%——“十一五”期间,巴中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以年均 12.8%的速度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 年的 36.8:21.9:41.3 调整为 29.1∶33.8∶37.1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2 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1 倍——广巴高速、乐巴铁路相继建成,实现了老区人民走出大山的梦想;规划并实施了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启动建设全国“小农水”示范市,用水安全逐步得到保障;天然气勘探开采取得积极进展;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通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 55%——广大农村的 “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新建和改建乡村公路 2840 公里,新解决 102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100%和 99.9%,新农合参合率达 95%——实施了空山—诺水河、瓦室—沙溪、上八庙—青木、恩阳—下八庙、杨柏—广纳的集中连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全市贫困人口由 65.1 万减少到 29.6 万;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2413 元,年均增长 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847 元,年均增长 13.6%;“新农保”试点深入推进;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有序推进;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 五年“五个翻番”,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奠定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即把巴中建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600 亿元,实现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80亿元,实现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7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500 元,分别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40 亿元,实现翻两番[ 发展与举措 ] 追赶跨越 构建“五大体系”确立阶段工作重点蓝图催人奋进如何实现既定目标?正处于传统农业转型期、工业化初始期、城镇化起步期、扶贫开发攻坚期、后发地区加快发展追赶期的巴中,新一届市委再次把脉市情,把构建“五大体系”确立为阶段重点工作重点一: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区域交通枢纽基本形成, “全域灌溉”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以 500 千伏为支撑的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重点二: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奠定工业强市的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重点三:构建城乡一体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建成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城镇文明的辐射功能显著增强重点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新成果重点五: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保障体系以巴河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以干环线公路为示范的绿色森林走廊,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以“五治三化”为内容的城乡环境治理,全面推进“五创联动 ”,坚持不懈抓好发展软环境建设立足“全域巴中”,“五大举措”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3基于新情况、新态势,巴中深刻认识统筹城乡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切实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战略重点,以“五大举措”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举措一 “三个网络”夯实发展基础——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成川陕渝结合部的枢纽联结地,大力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成南(部)巴(中)陕(西)、渝(重庆)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加快推动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建设,形成三条南北大通道;加快建成巴(中)达(州)高速公路、巴(中)达(州)铁路,加快建设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形成三条东西大动脉;建成巴城绕城环线、连接县(区)的公路环线,实现内部快速通达;加快布局航空运输,积极推动巴中机场建设今年底开通广巴铁路客运,2012 年建成巴南、巴达高速公路,2013 年建成巴达铁路和巴陕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2015 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南江至陕西段加快国省县干道改造,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网络开工建设红鱼洞、湾潭河等大中型水库,建成天星桥、牛角坑、二郎庙、双桥等中型水库,为实现“全域灌溉”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抓好“小农水”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小农水”示范市;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渠堰修复;促进水利水电产业化,充分发挥利农利工利商利民综合效益。
——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建成以 500 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骨架、110 千伏及以下为基础的电力网络;大力支持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积极推动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充分利用;积极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打造川东北信息高地举措二 统筹城乡,再造“产业巴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构建以巴南、巴陕、巴达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以市区、县城两个圈层为主导,以巴中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园区组团为核心的 “三轴”、“两圈”、“六组团”工业布局体系,把巴中建成川陕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川东北清洁能源和天然气化工基地、区域特色资源新材料加工基地、成渝和关天经济区机械电子产品配套加工基地、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兴基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和累计工业投资比“十一五”翻两番,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的企业集群和竞争力强、带动力大、可持续发展的 100 亿元产业、100 亿元园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南部丘区高效农业区、北部山区特色农业区和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区;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建成西部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农业产业化4发展大格局。
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 60%以上,全市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4.5%、16%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积极打造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形成各类新型商贸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业,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改善人居环境;规范提升中介服务业;注重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优势,高端打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综合体、光雾山-诺水河山水旅游综合体,建设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地和一流的度假休闲目的地——扎实抓好园区建设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思路,坚持产城互动、园城相融,加快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有效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满足企业入驻需要园区管理坚持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政府相关职能全部进入园区,部门审批职权放给园区,做到“入园企业办事不出园,行政审批全部在园区办结”十二五”末,全市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 30 平方公里,建成产值 100 亿元以上园区 1个、50 亿元园区 2 个。
——集中全力加快巴中经济开发区建设集中一切智慧和力量强力推动、加快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统筹编制完善规划,加强基础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产业配套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产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园区,再造一个“产业巴中”,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举措三 构建“一城两翼三副五廊”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统筹编制完善市中心城市、县(区)城市、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四级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构建 “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空间形态配套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等各项专业规划,形成以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把巴城打造成自然与人文和谐、现代与生态共融的“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加速推进“一城两翼”扩张发展,着力把巴城建成面积80 平方公里、人口 80 万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宜居宜业 ”的大城市在县城建设上,实现带动能力、综合功能、人文环境和景观品质“四个提升” 。
在小城镇建设上,突出抓好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 45%以上——加快建设兴文新区把兴文新区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 “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超常规实施产业园区、道路交通、教育5文化、商务地标、宜居休闲等重大建设项目,构筑城市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和功能内涵,努力实现“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具规模、五年新城崛起” ,再造一座“产业新区、人居新城”——扎实抓好新村建设以“建设新村、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奔向小康”为目标,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扎实推进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 ,突出“三打破、三提高” ,建设新型社区到“十二五”末,聚居度达到 50%以上举措四 纵深推进“六大扶贫工程” ,努力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采取“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方式,新启动实施60 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覆盖 190 余万人大力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加快改造农村土坯(危旧)房,力争完成 30 余万户改造计划;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质量等级和通达能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施农民技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