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解决的能力.doc
29页「問題解決」的能力黃茂在、陳文典*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人是打從一出娘胎即開始有「問題」要解決;由氣壓的變化得開始呼吸,由臍帶的結紮得開始攝食當然,有人認為會處理這類生理的問題是動物的本能,不像我們在處理重大問題時所運用那樣複雜的思考能力(如分析、綜合、推理等心智的運作)不過,若是我們像母親一樣地每天呵護著、觀察著稚兒,你會發現在幼兒認知(cognition)的發展上,何種能力是天生的(nature)、何種能力是教養來的(nurture),實在是很難斷然區辨的當然,及其成長之後,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以致於處理問題的方式、技巧、態度就有了不同;不同面對問題的態度、不同處理問題的模式、不同輕重緩急的評斷於是,在處理問題時就有了「能力」的差異 在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中,處處都會遇到「問題」、時時需要去「解決」若是我們把處理各種問題所需運用的「能力」統合起來考量,實際上就包括「所有的能力」我們嘗試著要由所有的能力中去摘取可作為處理問題所需能力的「代表」(它可能只是所有能力中的一部份,而再賦予一個整合性的名稱),並宣稱此種能力為「問題解決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ability)。
為了瞭解及明確的界定「問題解決的能力」,我們將做以下幾段的討論:「緒言:處理問題時所運用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界說、「問題解決」能力的表徵、「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評量一、緒言:我們的標題「問題解決的能力」即是處理問題時所運用的能力由於汎稱的「問題」包羅萬相;有大的有小的、有複雜的有簡單的、有靜力性的有動力性的而處理問題的人有主動的有被動的、有逃避的有面對的、有有經驗的有無經驗的,我們要由這些種種分歧的處理事件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通則,探討出成功處理這些事件所需的「能力」,名之為「問題解決的能力」1.認識「問題」當某人有一目標期待去達成或有一障礙有待克服時,「問題」就產生了為了探討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勢必先對「問題」(見註一問題的定義)有一明確的界說: 「問題」是一種心理狀態,可用圖一的形式來表示:∣始態;目前所處的狀態〉→∣末態;預期達到的狀態〉圖一 問題我們可以依據「問題」的表徵來分析它的性質:‧「問題」的明確度;有些問題有明確的始態和末態,例如由x-2=0的方程式(始態)求得x=2(末態)的結果有些問題有明確的始態,但末態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或範圍內的目標,例如帶了充份的錢要去餐館吃午餐,到那家吃、吃什麼都無所謂,也都末確定。
有的問題始態不明確,但末態很確定,例如消防設計:什麼情況會發生失火不知道,但失火要怎麼處理是確定的有的問題則始態與末態均不明確,例如經濟上的匯率調控問題不明確的「問題」不容易操作,有時需經過確實的再評估或把模糊的大「問題」分解成為一系列的「小問題」之後,可以使問題的始態和末態更明確一些‧「問題」的動力性;有些「問題」是靜力的,例如解ax2+bx+c =0方程式(a、b、c為定值),它不會隨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它的涵義有些「問題」是動力的,動力的「問題」常隨著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它的意涵和內容,甚至於「問題」本身也會發生變化,因此,處理時也不得不隨機調整解決的策略(例如調控匯率、戰地指揮、培養一個小孩成長…)動力性的「問題」常常需要事前的評估和「及時性」的評量來使狀態明朗化,或依據進行的過程把「問題」依小段的時間來切分之後再來處理(例如工作流程設計)‧「問題」的因果性;依據「問題」發生的原因來分析;有的「問題」是想取得資源,例如賺錢、買衣服、買食物、獲得友情或讚賞…有的「問題」是想解決困惑,例如研究、探險、偵察、閱讀…有的「問題」源自想排除阻礙,例如比賽、抗爭…,而大半的「問題」常夾雜著多種的原因。
若是我們可以由「問題發生的原因」的角度來看,必是與為何要處理此問題的「目的」有密切的關連,故要瞭解「問題」有時可以由「目的」來探討‧「問題」的規模;「問題」有大有小,有隨機發生的也有蓄意產生的太小或太不在意的「問題」有時看不出它解決的過程,也察覺不出它的意義(例如遇到塞車想辦法改道行駛…)有的「問題」是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而形成的(例如想開一間店、想買一棟房子…)或是困難的挑戰比較大的(例如發生意外、失業),這時候要「如何去處理問題」就成為一種很有用的、複雜的、值得探討的「能力」一個「問題」的性質可由明確度、動力性、因果性、規模…等向度來辨識見圖二:問題的結構)2.「問題解決」的意義:「問題解決」是一段心理活動的歷程一個人在面對一個複雜的、變動的問題時,能否勇敢的、負責的、有效能的、成功的解決問題,是個人生活裡很重要的「能力」關於處理問題的這類事件,它可能牽涉到問題本身的性質、處理問題所需的知能、處理的態度和方法、或終局結果的認定(見註二:「問題解決」的意涵),我們可以概括性的界說:「問題解決」是「人們運用既有的知識、經驗、技能,藉各種思維及行動來處理問題,使情況能變遷到預期達到的狀態,此種心智活動的歷程」。
我們做了這樣一個「界說」,目的就是要來分析「成功解決問題的歷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依此而言,「問題解決的能力」包括有它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的成份(AAAS,1993),此外,若是各種處理問題的事件中,其處理歷程能呈現出某些共通的特質,這些特性能被我們所辨認,則此相應的「能力」就可以有個明確的「名稱」來稱呼它(我們稱為「問題解決的能力」)圖二 「問題」的結構∣始態〉 ∣末態〉運作(限制條件)宗旨 目的目標事後評鑑事前評估即時評量宗旨:從事這些活動的基本信念、原則(如「教育」在於「開展學生的潛能」)目的:處理此「問題」的原始動機、企圖(如「實驗課」是要學生學習「科學」)目標:以目前的狀態、在某些條件的限制下、利用某種運作,企圖要達成某些結果(如某單元教學在於期望學生學到什麼教材)運作:利用某些策略及實地操作,促使狀態發生改變(如用實驗、講述、演示、討論等方法去教學)限制條件:依現實狀況或自己設定之可使用的資源下處理問題(例如授課時間2小時,課堂內每人一本教本、…)事前評估:尋求本「問題」在整體事件中的定位和價值,預估在此限制條件下,如此的運作可達到的目標(例如在整個課程進度的規劃中,本單元教學可能達成的教學目標)即時評量:評量伴隨著運作來執行,隨時瞭解進行的狀況,以便做及時的調整(教學的時候作評量,正如開車的時候看路況一般) 事後評鑑:評量整個「問題」處理的得失,好做為規劃處理下一個「問題」的參考(例如察覺某教學方法成效不彰,或某次教學進度落後…)問題的動力性:藉由評量瞭解「問題」所處環境情況的改變對它的影響,或是「問題」因發展而本身發生的改變(例如因季節或颱風而更改教學內容,因學生學習興趣提昇而延伸這方面的教學…)「問題」的解析與組合:一個「問題」可以拆成好幾個「小問題」分開來處理。
許多相關的「問題」可以組合成一個「大問題」但不管是解析或組合,每個「問題」(不管大、小)的結構均如上圖所示3.處理「問題」的過程 既然處理一個個問題是構成我們生活活動的絕大部份,那麼以「問題」為單元來思考處理問題時所需運用的能力,在心理學或教育學上應是很自然的、很實際的研究形式許多研究者對「問題解決」歷程的分析,不外是由外顯的行為或內在心理活動的觀點去描述(詳情可見註三:「問題解決」的行動歷程(或心理活動過程))我們在此則以方便觀察的理由,依解決問題外顯的行動歷程來論述,分析歷程中各階段的心理活動:‧若某人想要處理「問題」,首先當然要在心中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可是,人們本來好端端地怎麼會突然察覺到這兒有問題、那兒做起來有些不順暢呢?在這個問題醞釀的階段裡,需要有一個敏銳的察覺力來意識到「有所不同」的存在,不僅如此,還要在心裡頭形成一個「問題」我們稱這類的心思活動為「發現問題」‧其次,在面對「問題」時,他可能回顧已往類似的經驗、可能直接對問題進行分析、可能決定承擔或迴避問題、可能擬設一個預期想達成的目標、可能意識到時間並資源的限制、可能進行評估問題的價值及意義…經過這個階段的思考,他應能對「問題」的屬性、規模、現狀、目標有所認識,我們可以稱這個階段的思考為「確定問題」。
‧在認識「問題」之後,他可能意識到與「問題」有關的各種變因、提出處理問題的各種策略並選擇其一、可能會去推測應有的結果、可能想到處理問題所需要的資源,我們稱這個階段的思考為「形成策略」‧依所構想的策略實地去執行;在實施過程中,由於情境不斷的演變、意料之外的狀況不斷地發生,所以需要不斷地、應變地去想辦法處理而且,還要能集中注意力使問題在主軸上演進若是做實驗的,則需要購置及安裝設備、需要去操作,需要去克服非預期而發生的狀況若是做業務的,則需要搜集資料、需要準備樣品、需要宣傳、需要隨時調整物流供需…我們稱這個階段的活動為「執行實現」‧最後,需要對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有一個綜合性的回顧;也就是整理資料、研判資料所呈現的意義、檢討工作的品質、…我們可以稱這個階段的活動為「整合成果」‧每次處理好一件事,不管是不是能如預期般獲得成果或是意外地另有發展,總是會獲得一些心得,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事後獲得的想法、理論,甚至於發現更多的可能、更多的問題,這些心得可稱為「推廣應用」我們可以說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經歷「發現問題」、「確定問題」、「形成策略」、「執行實現」、「整合成果」、「推廣應用」等步驟來完成它。
只是,有時候遇到的問題太簡單(例如「決定午餐到那裡去吃」這種事)很可能瞬間即把「問題」處理好了,使我們不容易感受到這些步驟的存在有些問題可能將其中兩三個步驟一下子就處理完成了,使我們以為可以少了一些步驟有的問題可能處理一半就轉向了,這樣也感覺不出有那麼多的步驟總而言之,儘管「問題」的種類千千總總,把處理「問題」的過程分成六個階段,還是具有一些代表性的另外依照這樣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分別來論述,比較可以發現各階段所需要運用的思考能力,對於瞭解「問題解決」甚有幫助4.處理問題過程中的心智活動生活即是處理一系列問題的活動若是我們廣義的談論處理問題所需的能力,其實已經等值於在談論「所有的能力」了又因為人的思考運作過程相當迅速而難以回顧、而且思考的內容也極廣闊,若是廣泛的去談論,勢必毫無聚焦可言故若要從事省察、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除了可依循上節所談論的,將處理問題的歷程分階段來檢視之外,必須再借助心理學上的理論或模型(如心理學的資訊處理過程模型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所運用的心智活動詞彙來論述「發現問題」的階段:有些「問題」是生理需求所引起的,如飢餓、受傷…或是遭遇危險、逃避等,這類問題的察覺比較簡易,只需經過訊息的刺激,個體意識到某種需要,即可形成一個企求的目標。
有些「問題」則需要批判思考或想像力,例如看到一片空地,想到要如何運用看到一篇報告發現它有很多論述不合理、…人們常運用想像力或批判思考來發現「問題」有了「問題」的產生,行動才有了開端「確定問題」的階段:把「問題」的性質弄清楚,則需要一些推理或想像在「認定」問題的性質時,需要有分類和比較、抉擇和決斷的能力評估並且擬定一個要去達成的「目標」時,不僅需要一些先備的經驗或知識,也需要推理或想像的能力「形成策略」的階段:依據「問題」的性質提出解決的策略,這需要對問題的屬性和相關的變因有些先備的知識即使沒有既有的經驗,也要有創意地來想出辦法而且,還要能預估到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這也需要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