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探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7566278
  • 上传时间:2021-1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1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探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 李海燕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各地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其语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彰显着独自的特点东北方言和其他地域的方言一样,相对单一和独立,本文将通过分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在东北民歌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挖掘蕴含在东北民歌中的文化现象关键词:东北方言 声母 韵母 声调 民歌文化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方言的形成由来已久,远在周代就有“殊方异语”之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各种分支,尤其我国语言的分支更多我国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的丰富使得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交流,形成了区域语言的特色化标志之一方言作为划分民歌分布区的重要背景依据之一,往往地方方言越“纯”,民歌的特点越鲜明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过程中被充分运用,十分鲜明和形象地表达了东北地区的民歌作品特征一、东北方言的特点关于汉族方言区的划分,我国语言学家想法不一,主要体现为章炳麟分成九个语言区域,黎锦熙分成十二个音系,王力分成五大音系但现代语言学家们多数比较倾向于将汉族方言分为七大区,即:北方话区、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客家话区、湘语区、赣语区。

      其中北方话区中又分四个次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东北方言的形成跟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东北方言又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自明代以来,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汉人流入辽南;清代以来,山东、河北的人口移入关东;以至于现在的东北大多数人往上三代追本溯源,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除此之外,又因黑龙江毗邻俄罗斯,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东北方言也保存了俄语中的一部分词汇因黑龙江远离中原腹地,位于东北边陲,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等,东北方言还存在吸收外来词语的现象,融入了满族等少数民族、日语及俄语的词汇,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语言方面交流频繁,使得东北方言中融入了一定的满族少数民族的词汇,从而丰富了东北方言的词汇系统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词汇上相对更加丰富多彩但东北语言中平直并伴有一定的波澜,腔调较为诙谐、幽默,在声母、韵母、声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二、 东北方言在民歌中的应用1.歌者改变声调体现方言文化东北方言中有四个调,分别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

      从平仄角度分,一声和二声为平,三声和四声为仄,其中平又分阴平和阳平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他们的声调区别不明显,较为平淡含混,缺乏起伏,缺少抑扬顿挫,而且不分平仄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作品《正对花》中“小(得儿)妹妹头上一心要戴花”里的“要”字,普通话里本是去声,在东北方言中,被唱成阳平“yo”作品《反对花》中“七不隆咚一呀嗨”中“隆”字,普通话里本是阳平,被唱成上声“lǒng”;还有“一(呀)一对莲花”中“莲”字,普通话里本是阳平,被唱成去声“lin”作品《回娘家》中“打开箱子柜儿(呀),拿出来,新上衣儿,裤子本是涤纶的儿,没有挂灰儿,没人沾泥儿”中“裤、挂”字,普通话里本是去声,分别被唱成阳平的“k、gu”;其中“新、沾”字,普通话里本是阴平,分别被唱成上声的“xn、zhn”;还有“娶你那年我又新买的(呀),这回我穿上试试,还是那么正合身儿”中的“娶、买”字,普通话里本是上声,分别被唱成阳平的“q、mi”; 其中“年、合”,普通话里本是阳平,分别被唱成了“niān、h”; 其中“正” 普通话里本是去声,被唱成上声“zhěng”2.歌者改变韵母体现方言文化东北民歌演唱存在通过改变韵母来体现地域文化。

      如作品《回娘家》“娶你那年我又新买的(呀),这回我穿上试试,还是那么正合身儿“中”、“这”字在普通话里本属于十三辙中的坡梭辙(韵母为o、uo、e)的“zh”,但在东北方言中常被改成灰堆辙(韵母为ei、uei、ui),发成“zhi”;其中的“那”字在普通话里本属于十三辙中的发花辙(韵母为a、ia、ua)的“n”,被唱成灰堆辙“ni”作品《串門》中旁白部分“她还说呢”其中的“呢”字,在普通话里属于十三辙中的坡梭辙,本来是一个开口呼元音e构成的单元音韵母,口型始终保持不变,舌位不动的“ne”,在东北方言中,常被唱成灰堆辙,由元音ei构成的前响复韵母,发音时口腔肌肉相对紧张,开头元音【e】清晰,舌头抵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顶住硬腭,然后向【i】音上往前方滑动,【i】只是舌位移动的方向,发音时含混些即可,发成“niē”音;旁白里“得啦”中“啦”字,在普通话里属于十三辙中的发花辙“la”,被唱成灰堆辙“lēi”;旁白里“一见到那小玉兰,他就没有词儿了”中的“了”本属于十三辙中的坡梭辙“le”,在东北方言中,被唱成发花辙,从前高元音i开始,舌位向央低元音a至结束,中间的介母i发音较短,之后的元音a发音响亮而且时值较长,发成“liā”音。

      3.歌者改变声母体现方言文化东北民歌演唱同样存在通过改变声母来体现地域文化在说唱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将翘舌音sh、ch、zh,读成平舌音s、c、z;有时也会将平舌音s、c、z,读成翘舌音sh、ch、zh在新时代创作的东北特色的声乐作品中,吸收了东北小调的味道和精髓,如《大辽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过河》、《家在东北》其中雪村2001年出版发行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因为歌曲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当年红遍了大江南北作品中“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俺们这旮特产高丽参,俺们这旮猪肉炖粉条,俺们那这旮都是活雷锋,俺们这旮还有这种人,撞了人家哪能不救人,俺们这旮身上有正根,那个人他不是东北人,翠花,上酸菜!”其中“高丽参”的“参”字,在普通话中本是舌尖翘起,接近硬腭而发出的舌尖后音,即翘舌音shēn,在此处被唱成“sēn”,上下齿轻轻咬合,从而发出舌尖前音s这种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的,还有“猪肉”的“猪”字被唱成“zū”,“都是”的“是”字被唱成“s”在东北方言中,有时也会将原本的平舌音,误读成翘舌音如“翠花”的“翠”字被唱成“chu”,“酸菜”的“酸”字被唱成“shuān”、其中的“菜”字被唱成“chi”。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其中的“人”字,在普通话中,声母部分本是由舌尖翘起接近硬腭前部,通过气流振动声带,从窄缝中摩擦而发出的后浊擦音r构成的“rn”,被唱成口型扁平,牙齿对齐,舌尖接触下齿背,舌面前部稍稍隆起,由声音相对来说较为轻快些的y而构成的“yn”俺们这旮猪肉炖粉条”中的“肉”字,普通话里本应是“ru”,却被唱成“yu”4.创作运用方言表达地域特有的含义东北方言中有的词语很难找到来历和出处,方言所表达的含义只有东北人明白和熟悉,其他区域很难理解如作品《串门》中“干啥去”的“干啥”字,普通话里本是读“gn sh”,被唱成了“gn h”,表示你要去做什么啊的意思作品《小看戏》中“女婿把她搀,大伙赶车一溜烟”中“一溜烟”,形容大家伙急于赶去看戏,而快速赶车前往营口民歌《卖饺子》中“梳洗打扮去赶集儿(啊),捎代卖饺子儿”中“捎代”指的是梳洗打扮之后,去到市场上赶集,额外带着卖些饺子《小拜年》中“姑爷长的俊(哪)”中“俊”指的是姑爷长的精神帅气作品《放风筝》中“小妹妹放的是蜈蚣(啊),稀里哗啦九莲灯”中“稀里哗啦”是象声词,形容九莲灯制作工艺的复杂,发出这种响声作品《生产忙》中“二流子把活儿干(哪),一心为生产”中“二流子”指的是社会上的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爱说胡话、没有正事的人。

      在歌曲中把它变成褒义的词语,表示大家都积极参与搞生产,干农活,创建设的环境中作品《瞧情郎》中“情郎哥捎来信,让我去瞧瞧他(呀),倒叫我(呀)没有啥拿(呀哎嗨哎哎哎呀)”中“瞧瞧”表示女子因情郎哥的邀请,要去探望情郎哥的情景;其中“啥”表示“什么”的意思,女子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地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合适;“一不小心就摔了一个哧溜滑(呀),两只手儿一扎撒(呀哎嗨哎哎哎呀)”中“哧溜滑”表示雨天路滑,不小心滑倒了;“一扎撒”指的是,因滑倒而无法顾忌手中的礼物,两手全松开了作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里“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俺们这旮特产高丽参”中的“俺们”、“那旮”和“這旮”指的是我们、那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意思,句意要表达的是我们那个地方都是东北人,我们这个地方特产是高丽参结语东北民歌保持着流畅通俗性的旋律,内涵丰富的规整性结构,其传播和交流,适应地域的唱腔、唱词、衬词及方言特色;东北方言在民歌中的大量运用,使地域声乐艺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彰显出地域风格、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的密切关系;呈现出东北民歌中活、浪、俏、逗等风格特点,这种具有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民歌,展示了东北人直率、豪放、纯朴的性格,使听众充分感受到东北民歌中朴实、爽朗、明快、粗旷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1]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