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热点:深圳医改:新建公立医院全面取消编制-再无级别.doc
5页时政热点:深圳医改:新建公立医院全面取消编制 再无级别 7月22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一层中医科门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开始投入使用,是一家没有行政级别的公立医院,所有员工不再具有事业编制 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医院“管办不分”、“政事不分”以及既有的编制管理方式等受到外界诟病公立医院行政化色彩浓厚被觉得是阻碍医改的一大问题,“去行政化”则被广泛觉得是医改的必由之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逐渐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然而由于该项改革牵涉利益众多,也亟待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多地的推动速度缓慢 近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措施这一表态意味着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已成定局 与多地仍旧在摸索“去行政化”途径不同,深圳市早已明确提出新建市属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 国家行政学院副专家胡薇觉得,深圳有非常好的改革土壤这是个新都市,理念也很先进,利益阻碍没有那么深,诸多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走在前面全国医改“去行政化”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深圳改革的步伐更快 三年前,李明(化名)辞掉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编制内的职位,南下深圳加入彼时刚成立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放弃体制内安稳的岗位,加入一种没有行政级别和编制的医院,李明并不是孤例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投入运营甫一浮现,这家公立医院便引起了业内关注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大学团队进行管理的公立医院不再有“铁饭碗”:所有员工不再具有事业编制身份,医院取消行政级别 不要按照编制来给医院拨钱 在全国的医改中,深圳市率先在新建市属医院全面取消编制,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用全员聘任 国内卫生事业单位编制原则的制定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编制”已限制了政府财政拨款,导致公立医院内医务人员收入呈现“二元构造” 在国内,“编制”是各级财政部门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重要根据事业编制经费来源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设立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畴内,财政部门才干列入政府预算范畴并核拨经费 这也是人们说的“钱随编走” 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解释,现实中,给医院拨款的决定权其实在编办:给了编制就有钱,不给编制就没钱 李创说,然而医院的服务是面对市场的,医疗服务数量是在增长的,百姓的就医品质是在提高的,但编制限制了政府拨款,因此深圳市率先改革了这个机制。
财政拨款和编制不再挂钩,而是和服务质量以及群众满意限度挂钩 不仅如此,事业编制人员其福利待遇、绩效工资往往优于编外人员,形成同工不同酬,编制外的人就成了“二等公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编内编外人员收入的“二元构造” 李创说,所有医护人员的生活待遇,涉及养老、住房和工资待遇等都是和编制挂钩,有编制就有了一切我们要打破这个管理,把历史遗留的问题划出来,新人新措施,老人老措施 与财政按编制“人头”数核定划拨经费不同,深圳市将按人定补的财政投入方式转变为按事定补,根据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数量、手术难度、病床周转率、转诊量、科研水平、满意度及行政岗位与医疗医护岗位比等指标核定补贴经费,并根据考核成果进行动态调节 此外,取消编制后,医院可以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和功能定位来安排工作岗位,解决业务需求和人员配备不匹配的问题 李创觉得,“去行政化”,“取消编制”不能简朴理解为摘掉帽子,而是不用行政的手段来管理医疗资源,不要按照编制来给医院拨钱 医生年薪起点40万元最高近百万 在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三年后,李明的聘任合同即将到期今年,她将再次续签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院长经董事会授权,负责拟定医院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立和员工聘任这使得医院可以根据运营和发展需要,科学、自主地实行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设立、人员聘任、薪酬设计、人员考核和人才培训 医院在招聘人员时实行岗位管理,在核定员额的范畴内,根据业务运营需要自主设立、增长或删减岗位医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所有岗位人员均依法签订书面聘任合同,合同期为3年 深圳市医管中心副主任郑国彪表达,在研究港大医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时,就提出了可以打破既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医院打破既有事业单位三类人员构造(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而是分为医生、护士、医技、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5类,每一类均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措施 郑国彪觉得,港大医院的薪酬制度充足体现了医生的劳务价值医生的年薪起点是40万,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充足体现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科主管白明珠专家表达,内科是该院最大的科室,有110个医生,其中有50个医生是在其她公立医院完毕规培后跳槽来的这些年里,团队比较稳定,只有5个医生离开了内科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用人制度也是深圳医改的缩影 深圳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表达,深圳市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来深圳运营管理医院,以此推动公立医院所有权和运营权分开改革。
交付时就在合同中明确要实行如何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特别是取消编制和行政级别 深圳市医改任务明确,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由医院根据职责任务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以岗定薪、同岗同酬,合理拉开医生、护士、医技、行政、辅助人员的薪酬待遇 去编制阻力:核心问题是待遇 “编制改革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待遇深圳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坦言,这也是别人不乐意去编制的一种核心因素 长期以来,在公立医院中编制与福利捆绑在一起据罗乐宣透露,深圳将近48.9%的医务人员是聘任的,存在有编制的和没编制的区别 她表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这种“两元构造”导致待遇差距比较大在同工同酬方面,只做到奖励性的绩效都同样但是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在基本性绩效仍然是差别很大 取消编制,无疑是向某些人员的既得利益开刀目前全国多地已经明确了去编制的改革目的,但是改革途径上摸索存在不同例如近期济宁公立医院初次招聘“备案制”医务人员,医院对新聘任制人才实行同工同酬 罗乐宣表达,既有某些跟编制挂钩政策要逐渐做调节去编制后来,一方面要保障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在新建的市属公立医院取消了编制,但新增了职业年金,通过年金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待遇。
然而正如香港大学外科学系主任卢宠茂指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深圳市只有一座医学院和一种护理学院而深圳的目的是要增长2.2万病床,哪里去找人才? 长期以来,深圳依赖于引进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取消编制后,这部分人才怎么办? 罗乐宣坦言,在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还没有明确的状况下,人们对取消编制还会有某些顾虑特别是我们引进人才的时候,但是取消编制仍然是将来医改的总体趋势 她说,个别引进的特聘岗位,年薪可以高达100万甚至200万然而考虑到全国还没有全面履行去编制化,引进某些核心人才有顾虑,我们予以编制备案管理 在人才引进上,早在深圳市政府实行和引进以哺育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其中涉及予以有关高档人才科研经费、配租房等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