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演进与整合前景.docx
15页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演进与整合前景 关键词:城市群珠三角历史演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越来越流行的说法是“得城市者得天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未来的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因为只有城市才具备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和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才能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单个城市的能量毕竟有限,即便是大城市可以说,城市群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新主体,以城市群为龙头和单元的区域性国际化竞争态势将成为世界的焦点和主流改革开放以来,得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各城市快速崛起,但由于多种原因,正被已形成合纵连横之势的长三角城市群超越在国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之时,珠三角城市群该何去何从呢?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寻现实的答案,把脉珠三角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演进与格局变迁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缓慢发展的单中心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即遭帝国主义封锁,因而国家强调珠三角的国防前线地位,深圳、珠海被列为边防禁区,经济上实行闭关政策,国家投资又少,经济发展缓慢,广东工农业总产值连续14年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导致珠三角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自然不高。
1978年,全广东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5.1%这期间,珠三角城镇人口主要靠自然增长1978年与1949年相比,城市数量只增加佛山、江门、肇庆、惠州等4个,10~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只有佛山、江门、肇庆和石岐,而集镇的建设更显萎缩,1978年仅有32座建制镇,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5.72%微升到1977年的16.26%,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港澳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出现明显的边界分割;内部城镇空间格局仍以广州为单一中心,但功能衰退,关系松弛香港的崛起并未给一河之隔的深圳带来福音,当时的深圳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边陲小镇,整个宝安县只有28万人二)快速发展的双中心阶段(1978年—上世纪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推行吹响了珠三角向城市化进军的号角珠三角得天时地利之便,经济发展飞快,城镇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圳、珠海、中山、东莞、顺德、台山、番禺等相继设市,城市个数从5座增至12座,括9座省辖地级市五大经济特区,三个在广东,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更是引人注目,珠三角由过去的国防前线、边远地区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区位条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粤港“前店后厂”式分工的开始,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小城镇发展迅速,涌现了一批具有专业化职能的新兴工业城镇,如“内衣城”盐步、“冰箱城”容奇、“家具城”乐从、“陶瓷城”石湾等,不胜枚举这一阶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驱动阶段深圳的强势崛起,连广州也为之侧目,以广深为双中心的城市群体成为珠三角城市群明显的结构特征这一时期,城市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城市功能没有合理定位和分工,马路经济、诸侯经济遍地开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三)全面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阶段(上世纪末至今)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而生上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由重视第一、第二产业转为第二、第三产业并举,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珠三角已告别贫困步入小康社会甚至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人们的城市意识空前高涨,城市规划受到空前重视,城市数目上升很快,质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州通过撤市并区,加强交通枢纽建设,中心地位有所提升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小城镇星罗棋布,平均每个市县20多个建制镇,城镇密度近100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大都市连绵区雏形港澳的回归使得珠三角城市群以新的组团方式出现,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
2008年珠三角整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创造了29745.58亿元的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从1980年的50%提高到84%,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6%提升到12%,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全球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域之一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的现实背景与意义2008年,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直接将珠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为珠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紧接着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纲要〉的决定》,强调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可以说,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一)珠三角一体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从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20世纪末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崛起于一系列的地区性实体,“竞融”或“竞合”成为世人的共识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区域性贸易组织和协议,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圈是国家和地区间成功合作的范例欧盟27国不仅有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还有自己的欧洲议会,联合起来的“欧洲合众国”才有资格成为同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第二极力量。
我国自2001年成功加入WTO后已义无返顾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而打开亚洲地图来看,珠三角几乎就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几何中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珠三角更要团结一致,合力拧成一股绳,抱团迎接这场风浪二)珠三角一体化是适应我国城市化战略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实际上一直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还在强调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但“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导致了以“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为特征的分散经济、马路经济、诸侯经济的形成,造成了“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的畸形城市生态因此,十六大以后逐渐调整了战略方向,强调进一步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以期更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2008年我国GDP超3000亿的22个城市无一例外都处在城市群内国内也掀起了区域合作的高潮,除了大家业已熟悉的三大经济圈外,“成渝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大武汉经济圈”、“西安经济带”、“辽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轮番轰炸,让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热度感染下,广东开始强调“不要光拿单项冠军,要拿团体冠军”,2008年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直接以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三)珠三角一体化是实现良性竞争,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长三角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急剧上升,珠三角的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向长三角转移,人才流动的趋势亦是如此,以前是“孔雀东南飞”,如今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以“世博会”契机,无比自信,正连同江浙合力打造长三角“发动机”,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相形之下,珠三角城市之间的竞争则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例如,珠三角地区机场、港口密度之高令人咋舌除了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珠三角城市间的竞争还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等诸多方面数据显示,珠三角各城市间的产业同质化程度高达80%如何把握城市间竞争的“适度性”,借鉴长三角的发展经验,需要通过整合实现四)珠三角一体化是拓展生存腹地,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入本世纪后,珠三角“地荒”、“电荒”、“油荒”、“劳工荒”接踵而至,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饱受着四个“难以为继”的困扰:土地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城市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珠三角面积不大,外围又山地环绕,经过30年的开发,可建设用地已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外圈层的江门、惠州和肇庆种种因素叠加,使得珠三角在引入国际资本及高端产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也不利于加工业本地根植度的提高,最终会让珠三角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难以为继。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2008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台商未来考虑布局的城市和地区,珠三角城市连续两年跌出十名之外因此,如何重新进行腹地开发,拓展生存空间,这是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整合的主要原因五)珠三角一体化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受到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发展基础和行政建制的影响,珠三角东西两岸、内外圈层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重心过于偏向东岸和内圈,短板效应明显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41990元,而环珠三角的东西两翼和山区分别只有10899元和8827元,区域比高达4.8∶1.2∶1,远超出国际警戒线而以西江干流、花都、京九-广九铁路为界,内外两个圈层发展水平迥异外圈的50个山区县,经济总量不及广深的1/10,还有好几个国家级贫困县只有加快整合,积极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产业升级、加快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才能实现“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可以这样说,整合是珠三角困境突围、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合与前景展望由于“泛珠三角”实际上是一个以珠三角为圆心向四周地区逐级扩散的区域经济圈概念和松散联盟,因此,目前珠三角整合的战略重点将主要是珠三角和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的整合,希望通过实施点——轴——群——带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和新型现代的城市群。
一般说来,成功的区域整合应具备以下条件: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地区之间有互补优势,存在经济落差;地理上毗邻,有合作渊源;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龙头不是自封的,要以实力做基础,珠三角至今仍缺乏一个像长三角的上海、环渤海区的北京那样被公认的领头羊,但这并不等于说珠三角没有区域中心城市,相反,短短的“穗港走廊”就盘踞着穗深港三大中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从发展时期看,港澳、珠三角、环珠和泛珠地区大概分别处于发达工业化、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初期,互补优势明显,再加上地缘、人缘、历史、文化诸因素的相通和交融,总体上,珠三角一体化整合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要治理珠三角多年来地域板块分割、产业趋同、各自为政的顽疾,使珠三角走向竞合和协同,其难点在于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利益协调,根本阻力主要源于思想观念和利益纠结今后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不断减少和消除阻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综合运用行政力、市场力、交通力和文化力来积极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打破传统的狭隘利益观,确立区域整合新思维思路决定出路要超越自身狭隘的利益观,加强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而不能简单地把整合看作是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纳什博弈均衡理论说明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漏木桶”理论也说明,木桶能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所有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紧密度,否则,再多的水也要漏出来区域合作并非零和博弈,不像打麻将,你输的就是我赢的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曾对香港和上海的关系作过一段妙论:“香港和上海是中国足球队的两个前锋,他们之间有竞争,看谁进球多,但不能互相取代,球踢得越好,中国经济就会越发达”,也可以把这话挪到珠三角加上香港和澳门,11座大大小小的城市也刚好组成一个足球队,香港和广州就是“大前锋”珠三角基础很好,能否更上一层楼,就要看整个队的配合和妙传,以及能否抓住历史的机会其实,观念上的障碍是无法实现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与联合的主要原因,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历史中反复得到印证长期以来,京津两城争当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反而对地区发展产生负效应奥运会前,北京开始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名份回归,正借助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