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度论推广读书会9897报告内容.doc
2页《大智度论》推广读书会98/9/7报告内容报告人:姚永錩■《大智度论》简介(慧日佛学班第一期讲义P1-P10)一、《大智度论》的导读与鸟瞰l 龙树立此论的因缘【一】【二】l 龙树其人的简介【二】【三】【四】l 《大智度论》价值【五】、l 《大智度论》的组织纲要【六】l 体例与论述立场【七】【八】l 《大智度论》之主要内容【九】二、坚定「信根」:参照《大智度论》作者及其翻译,释其疑虑,对大乘法产生净信参考自印顺法师所着「《大智度论》作者及其翻译」l 龙树立此论的因缘:【一】【二】从缘起来了解本论的背景因素;审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了解其缘起,有助於理解内文一) 《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经论注1)(二) 龙树约生於西元150年至250年间,当时「初期大乘」已流行二百多年参1)(三) 面对:1、印度的神教,2、「佛法」流传出的部派,3、大乘自身的异义,实有分别、抉择、贯通,确立大乘正义的必要龙树就是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而成为印度佛教史上着名的第一位大乘论师l 龙树其人的简介:【二】【三】【四】龙树具有「经师」与「论师」的特质,其论着有「深观」亦有「广行」P2)l 《大智度论》价值:【五】为「佛教的百科全书」,大量引用初期大乘前的经、律、论,在文献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所处时代因素,唯识与如来藏思想并未纳入l 本论的组织纲要:【六】《大智度论》是经论的合编100 卷,其中含《大品般若经》经文27 卷,释论73卷;前34 卷详释初品,第2 品以下略释《小品般若经》重於「般若道」,《大品般若经》则包含了「般若道」与「方便道」《大智度论》选择卷数适中的《大品般若经》(27 卷)作注释,不但阐扬了「绝诸戏论的般若道」,也兼顾了「严土熟生的方便道」,可说非常善巧l 体例与论述立场:【七】【八】体例:,如僧叡《序》所说:「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18常针对一个问题,从各角度以「复次」、「复次」之形式列出多种回答有时「各说并陈」而不加简择,有时以「无执」为宗《大智度论》对佛法的根本立场;龙树是大乘行者,本於深观而修广大行的….. 「佛法」的「四部阿含」以外,大乘经的传出,部类众多,宗趣不一,所以龙树依据古说,依「四阿含」的不同特性,立四种悉檀19,以贯摄一切佛法──悉檀是宗旨、理趣的意思四悉檀是:有的是适应俗情方便诱导向佛的「世界悉檀」,有的是针对偏蔽过失而说的「对治悉檀」,有的是启发人心向上向善的「各各为人悉檀」,有的是显示究竟真实的「第一义悉檀」。
以此四悉檀通摄当时的一切佛说,「皆是实,无相违背」l 《大智度论》之主要内容:【九】1、 劝发菩提心,修学六度21、四摄22等,遍学一切法23,辨明魔事,得不退转,庄严佛土,度化众生,成就佛道2、 比较二乘与菩萨修行方法之异同3、 菩萨修行阶位《大品般若经》〈发趣品〉无名字之菩萨十地24,「乾慧地」等共三乘十地25,「欢喜地」等菩萨十地26)4、 一般人对《大品般若经》之种种疑难,《大智度论》提出巧妙的解释l 研读《大智度论》之参考资料【十】参考1:如真的要确立人人公认的佛灭年代,那麽非透过历史的考证不可最有希望的,是依据北传的,佛灭百十六年而阿育王登位;或依据南传的,佛灭二百十八年而阿育王登位当然,依我的广泛辨证,相信北传的──中国华文教典所记载的佛灭百十六年而育王登位说,是最古典的,最可信赖的传说了<<佛教史地考论>>p.204) 佛灭於西元前四八六年说(印顺导师推论) 佛灭於西元前五四四年说(一九五四年,南传共推) 佛灭於西元前五八七年说(锡兰与缅甸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