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字偏误分析.ppt
29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字笔画偏误分析 山东大学 王凡凡对于汉字偏误分析的研究回顾n笔顺偏误n笔画偏误n部件偏误n结构偏误研究回顾n施政宇(2000)以母语使用拼音文字的学生的汉字书写错误为材料,从字形角度入手,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分析他们的书写错误如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一样,汉字习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中介状态,而以正字法为依据,将学生们的书写错误划分为非字、假字和别字,会有助于客观、准确地描述这一中介状态研究回顾n肖奚强(2002)从部件的角度讨论外国学生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全文分三个部分:一、部件的改换,二、部件的增加和减损,三、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在分析外国学生偏误的同时,还简要对比古今汉人书写汉字的情况,以期揭示人类共有的认知心理研究回顾 杜同惠(1993)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差错的规律、产生原因以及纠正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把差错分成八类,即字素混淆、字素易位、字素遗失、笔画增损、笔画变形、错位、音同字错、混音错字等,然后从认知、习惯、学习态度3个方面分析出错原因研究回顾 刘永山(1990)从把字写正确、写美观的角度,讨论了汉字楷书笔画写法的一般规则和笔画灵活运用(变异)的一般规律,同时分析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研究回顾 张静贤(2004)将外国留学生易错字275例分为笔画数目错误、笔画形状错误、笔画关系错误、部件错误、结构错误五类,但由于是列表例举,文中缺少相应的分析学生汉字笔画偏误n笔形偏误n笔向偏误n笔际关系偏误n笔画数偏误郭圣林《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笔形偏误n化直为曲n初级:“篮”字的“皿” n中级:“命”中“叩”n高级:“御”n原因:拼音文字中的弧形轮廓汉字文化圈学生笔形偏误n化曲为直:没有汉字笔画的各种钩笔如“我”、“你”、“再”,再如“死”(竖弯钩变竖弯),“过”(竖钩变竖),“吃”(横折弯钩变横折弯)等原因:韩语文字作为一种方块型拼音文字,其笔画多直线,少弧线,特别是没有汉字笔画的各种钩笔笔形偏误n笔画变形偏误n“常”写作“尚+巾”n“地”写作“土+也”n“孩”写作“子+亥”n原因:没有掌握笔画之间的配合协调性,笔画形变不当笔向偏误n动态书写过程:n康——n出——静态书写过程: 镜像书写部件层面:“部”——“陪”笔画层面:巧、刚、 你、丽笔际关系偏误n相交n相接n相离n“八”——“人”,相离——相接n“天”——“夫”,相接——相交笔际关系偏误长短关系偏误“声”、“喜”等的“士” “土”,n原因:在拼音文字当中,笔画之间根本不存在这么复杂的交接、长短、上下、里外关系。
笔画数目偏误 笔画增损偏误最多的为横笔,其次为点笔、撇笔、竖笔,提笔和捺笔最少横笔增损:比如初学者可能会遗漏“真”字中的横笔,也可能把“西’:字写成“酉”,“史”写成“吏原因:现代汉字横笔笔形出现频率最高,一个字里面往往会现多个横笔,当学习者对多个横笔汉字的结构形象的认知不够透彻时,就有可能丢三落四教学建议n对于基本笔画的教学,应该着重与学生母语文字的笔画进行对比防止随意地“化直为曲”或者“化曲为直”的倾向n汉字相似笔形多,教学中要注意相似笔形的比较n汉字笔际关系的学习要结合形似字、易错字来辨析教学建议n笔画数目的学习要注意同一个汉字中多次出现的笔画n强调汉字字形结构有助于防止学生把笔画写得过于分散,甚至把一个合体字写成几个字部件角度分析汉字偏误n据我们考察,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除了极少数由处于朦胧阶段的初学者所产生的不成系统的增减笔画的失误以外,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大多与部件有关 ——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总第60期)偏误分类n1 部件的改换n1.1形近改换 1.2意近该换 1.3类化改换n1.4声符改换n2部件的增损n2.1增加意符 2.2减损意符n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3.1母语迁移变形 3.2部件镜像变位形近改换n因笔画增减而形近形似的有: 厂、广,土、王,大、犬,口、日,日、目,尸、户,丰、辛,弋、戈,木、本,木、禾等;n因笔画长短、曲折与否而形近形似的有:土、士,贝、见,目、月,等n此类偏误多产生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意近改换n限于对汉字的认知水平,外国学生所改换的都是常用且类义比较显豁的意符。
这些偏误大多出自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是对汉字的意符有所掌握并有了一定的类推能力的结果类化偏误n这类偏误主要表现在受词内前后字的影响也有受短语内其他字的影响的,如(种)树、 (跑)过来、虫蛟(咬)、一饨(顿)午饭、我倍(陪)他们去逛逛、我们傍(旁)边、让他们但(担)心、他吃惊地愣(愣)住了类化偏误n李保江(1991)列举的错别字中也有许多类化造成的偏误,而且这些偏误与外国学生的偏误如出一辙比如将“花簇”写成“花蔟”、“扳机”写成“板机”、“惊讶”写成“谅讶”、“牛虻”写成“牛(牛亡)”有的类化偏误产生于已经内化的语言知识,说明学习者对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已经有了非常强的类推能力如“借机”—“措机”、“偷东西”—“揄东西”声符改换n将“牺牲品”的“牺”写成“稀”n将“开玩笑”的“玩”写成“琓”n将“树叶”的“树”写成“椒”增损意符n增加意符:受上下文干扰n减损意符:城保(堡)、成(城)市、比(毕)业、比交(较)、总(聪)明、导至(致)、方(放)心、根原(源)、古(故)事、几(机)会、京居(剧)、力(历)史、其(期)末考试、气(汽)车、习贯(惯)、小且(姐)、友宜(谊)等n主要是由知其音难记其形所致母语迁移变形n母语迁移变形是由母语字体的笔画或字母为原型所产生的类推同化现象。
n举例:将竹字头写成两个拉丁字母K 将口字写成拉丁字母O 将皿字底写成放倒的拉丁字母Bn 将耳朵旁写成希腊字母p或拉丁字 母Pn多产生于初学者,但也可能化石化而出自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不过后者的出现频率要低得多部件镜像变位n部件通常所占据的位置常常成为镜像变位的原型,部件往往从不常占据的位置移至部件通常所占据的位置,形成镜像变位邮、期、和“月”、“口”用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绝大多数都占据左边的位置(分别有218个和411个),各仅有3例占据右边的位置,它们分别是“胡、朝、期”,“加、知、和”有理据的镜像变位多产生于较高水平的学习者,无理据的镜像变位则多产生于初学者教学启示n特别是改换意符、增加意符及镜像变位更是系统地显示了类推同化的力量出学生对意符的判断推导有很强的系统性对这种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并使之不过于泛化n上下文不仅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字偏误的研究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