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册整理.doc
10页高中历史第二册整理 〞ΕdgeR.◥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人们开始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意义:是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 生产方式:共同耕作、平均分配二、文化遗产 满天星斗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起源时间:最迟至距今 5000-4000 年前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 2 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以国家为正式形式) 夏启建夏朝建立之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 夏朝建立之后:“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禅让制 世袭制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①有官职 ②有军队 ③有监狱和刑法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发掘于中原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址很引人注目,而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民居房屋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等类型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出土的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影响: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 3 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时间:公元前 1600 年(商建立、夏灭亡)内外服制度:商王朝国家的体制,有“内服”和“外服”的区分区别:“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外服”是商王通过放过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二、青铜时代 进入时间:最迟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司母戊鼎”特点:品种丰富,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主要是礼器,作用:①成为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②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甲骨文:①出土于殷墟②记载商人占卜情况③具备汉字构成和“六书”规律④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⑤反映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情况⑥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第 4 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封邦建国周武王率军牧野之战打败商军,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时间:公元前 1046 年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内容:①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②已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作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土地制度:井田制 农业:土地轮流种植的耕作方式二、周公“制礼作乐”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目的/作用: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维护社会秩序影响:“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时间:公元前 770 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辟空旷生地为农耕熟地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社会风气: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变法) ,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目标:富国强兵思想上: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背景:社会转型, “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想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②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兴起于春秋)孔子创始人,提出“仁” ,倡导“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为仁” ,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儒家 孟子 “仁政”儒家 荀子 熔礼、法于一炉法家 韩非 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 ,实行君主集权道家 老子 否定现实,倡导“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法家:①兴起于战国初期②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③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黜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道家:①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②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③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利的追逐④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条件/原因:①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②春秋时代开始的内政改革,到战国时代已蔚然成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③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 359 年背景/原因:秦国数十年内乱不止,国势日弱,屡遭领国入侵被动挨打的局面秦孝公任用商鞅目标: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内容:先后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影响: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内容:①皇帝制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官制:丞相是百官之长, “助理万机”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③地方郡县制度: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经济上) 、文字(文化上)等 目的: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措施:①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②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③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④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 7 课 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 秦:前 221-前 206 年灭亡原因:Ⅰ暴政的表现:①不断动用民力 ②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连坐 ③横征暴敛,赋税沉重Ⅱ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秦二世即位后,各地的反抗起义已风起云涌,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复兴二、第一次农民起义时间: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等被征调渔阳,行至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三、刘邦、项羽起义与秦朝灭亡背景:各地反秦起义闻风响应,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代表人物:刘邦、项梁、项羽项羽军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刘邦则率军向西顺利进驻灞上公元前 206 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长达 4 年公元前 202 年,刘邦即皇登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 8 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汉承秦制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举内容: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二、郡国并行制原因:吸取秦短命而亡是因为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的教训内容: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结果: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起源:黄老之学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内容: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受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背景/原因:黄老思想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文景之治”产生原因:①政策:文帝、景帝时,采取“清静无为” 、 “与民休息”的政策②措施: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③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的评价∕影响:①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②弊:豪族的势力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 9 课 汉武帝时代一、从“无为”到“有为”原因(背景):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富,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②刘彻雄才大略“有为”:措施(政治上):①实行“内朝”与“外朝”——加强皇帝集权,削弱相权②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思想文化上):①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②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③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影响:①随着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②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③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董仲舒的主张(思想):①提出“大一统”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②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③伦理上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君、夫、文;仁义礼智信)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 。
三、西汉的盛世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第 10 课 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 1.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时间:公元 9 年为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 (特点)的举措但不合时宜的改革并未奏效,反而引发更大的混乱,新朝政权迅速覆灭流程:社会矛盾尖锐→王莽改制不成功→农民起义(绿林军、赤眉军)“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绿林军入关和新朝政权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秀的过人胆略和非凡才能也在此战中得以充分展现刘秀即位后,能在 12 年中巩固政权,削平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并非偶然2.东汉建立 时间:公元 25 年光武帝刘秀(原是南阳豪族)重建汉朝,都城洛阳光武中兴”的含义: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形成原因:①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②“文教治国方略” ,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二、东汉的衰败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东汉地主豪强的田庄(庄园)特点:①经济上:自给自足②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称雄一方③政治上:形成官宦世家,在朝中位居高位④文化上:重视儒家文化,把持地方舆论膨胀原因:①东汉政权是依靠豪强地主势力建立的②刘秀的“柔道”另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③西汉时期已经存在豪强的社会基础影响: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主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东汉衰败原因:①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②豪强势力与外戚宦官、士大夫。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