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以《左传僖公》为例.docx
6页《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以《左传僖公》为例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讲述者在叙述故事时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 定角度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 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化的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 了的线性的人事行为序列这里所谓的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就是 视角 ①《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微言大义,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 息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左传》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 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二、叙事视角在《左传》中的运用(一)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 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在 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 视人物的内心 ②也就是说作者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知全能《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需详尽地记叙发生在鲁国以及诸侯之间的重 大事件,这必然需要全知视角来进行描述作者在叙述时,会交代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掌握人物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以及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各类隐秘之事。
因此,《左传》在整体上呈现出大量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运用1. 全面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情状如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也是描写战争场 面的名篇作者详细交代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及影响,更写出了交战双方 的指挥者、参战者的计谋和心理活动作者先从晋国写起,“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接着记叙了中军元帅先轸为晋文公出谋划策的一段话接下来作者又将叙事的视 角转向了楚国,楚国君臣离心,将帅骄横,“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 若敖之六卒实从之”通过对晋、楚交战双方全知性的叙述,提前预示了战争的 结局最终晋打败了楚国,“楚右师溃”,继而“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在 这场战役中,作者无所不知,从子玉战前的梦境,到晋楚两国交战前的准备以及 战争的经过,楚国失败的原因,子玉的自刎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者如临其境2. 全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命运作者运用全知的视角,揭示了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对话等 方式表现人物的特征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事件中,就刻画了一个性格饱满、 智谋无双的贤相形象僖公四年春天,齐侯率军队伐楚楚派使臣询问原因,齐国的国相管仲说出 了三条理由,第一个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 夹辅周室。
'”这里充分体现了管仲的外交主张,凭借“尊王攘夷”的旗帜,用 诸侯长的身份,讨伐对天子不敬的人第二个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 以缩酒第三个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其实昭王南征是在几百年前,这三个 理由都是齐伐楚的借口但管仲却能由近及远、有理有据地陈列出来,这种作者 全知视角的叙述,让读者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背景更为清楚的理解3. 揭示宫闱秘事和人物间的隐秘关系《左传》中既有恢宏的战争场面描写,也有宫闱闺阁的私密对话,通过这种 全知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如僖公四年,献公宠姬骊姬与中 大夫合谋陷害太子申生,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 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 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如此隐秘的事件, 作者却记录得这样详细,这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运用这种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可以增加叙事的广度,揭示复杂的人物 关系和事件的因果联系,但是也正因为作者的这种无所不能,削弱了叙事的可信 性,读者的再创作空间也有限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的运用《左传》叙事虽然在整体上采取第三人称全知的叙事视角,但是在局部也采 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作者借助事件中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一切,通过对事 件过程的描述及人物行动的叙述来推动情节发展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 的逃亡”这部分就很好地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在这个叙事片段中,作者对 世界的感知与重耳的感知相重合作者的视角寸步不离地追随着重耳的行踪,从 蒲城到狄、曹、宋等视角的限知,使晋公子重耳的逃亡之路描写具有清晰的层 次和顺序,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展开,先描写地点再叙述事情作者在此处选择 了限知视角,写出了重耳逃亡的经过,又设置悬念,增强了文本叙述的波折性和 趣味性,引人入胜限知视角的运用,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文本的真实感,并且在限知视角外, 留下了许多叙事的暗示性空白,给予了读者自由想象与创作的空间三)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运用在纯客观的叙事视角中,《左传》的叙述者常常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 记录者的位置,因而作品呈现出的是犹如生活原貌般的过程和人物行为,叙述者 主观想法常常是隐藏在场面和对话之后,有时也会以“君子曰”等形式表达自己 的看法如僖公三十三年“晋、陈、郑伐许” 就是一篇典型运用纯客观性的史官叙 事视角的历史片段其中,“晋、陈、郑伐许”事件笔墨不多,仅用一句话带过, 但是作者仍然交代了战争的原因,“讨其贰于楚也”。
接下来作者又以旁观者的 身份,记述了楚伐郑的情况并交代了事件的细节和结果,“文夫人敛而葬之郐 城之下”在讲述过程中,作者通过简练的笔墨、客观的视角,平铺直叙了一个 历史事件《左传》中这种纯客观性叙事视角的运用,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构建了春 秋这一时期的客观语境,更符合编年体史书的特点同时作者为了保持客观叙述 的效果,将自己的情感态度隐匿其中,有时会借助事件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情 感,有时也会用“君子曰”等形式发表主观评价《左传》中这种评论方式的出 现显示了历史编撰者主观意识的增强,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也使读者更清楚 事件的情况、人物的善恶,从而达到微言大义的效果不过从整体来说,这种“君子曰”评论形式所占比重不高,并不抢占《左传》总体“客观叙述”的地位纯客观叙事视角的运用,增强了事件的可信性,构成了春秋的完整语境,作 者独立在事件之外,隐匿在事件之中,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记录人物的言行,事 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读者觉得客观公正,更易相信三、《左传》的叙事视角对《史记》的影响《左传》多个叙事视角的运用,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就借鉴了《左传》叙事上的特点《史记》中充分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
如在“项羽本纪”中,记叙 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悲歌慷慨事实上追兵当前,性命攸关,逃命都来 不及,又怎会饮酒作诗,即使真作诗,又有谁听到,即使有人听到,又有谁会有 闲暇记录下来,这无疑是作者全知视角下的虚构之笔但也正是这全知视角将项 羽末路,与虞姬生死诀别的故事写得哀婉动人,情节饱满,前后文承接更加合理《史记》中也有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表达方法,使作品中的人物获得了生命 力如“淮阴侯列传”中以韩信的视角写出了从承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到封侯拜相、 衣锦还乡最终又死在了偏殿,通过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叙述,展现了韩信的内心 世界,让人物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刻画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并且《史记》也继 承和发展了《左传》中“君子曰”形式,出现了“太史公曰”的形式,这使得史 学的叙事视角更加多元化、叙事层面更具立体感总体来说,正是《左传》多视角的运用,成功地为读者展示了春秋这一时期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记录了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和诸侯争霸三种叙事视角的 灵活运用,也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