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贤行愿品05.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92106538
  • 上传时间:2022-05-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4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普贤行愿品05 普贤行愿品(索达吉堪布) 第五课 斟酌题 1.什么是随顺众生?为什么要随顺众生? 2.什么是同行者?请结合教证说明同行道友的重要性 3.令善学识欢喜有何必要?我们理应怎样令善学识生起欢喜心? 4.解释“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到底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5.复述胜鬘夫人的三个大愿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聪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遇到,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普贤行愿品》中的每个偈颂都是甚深宏大的发愿,在座各位每日念《普贤行愿品》,有些人从来没有思维其意义,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思维现在汉地念《普贤行愿品》的人好多,但是懂得其意义的人也不多通过这次学习,大家理应懂得《普贤行愿品》的意义,并且因缘成熟时要给别人宣讲《普贤行愿品》,让别人也懂得其中的意义 丁五、随顺众生并披上精进铠甲愿: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宏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愿我在未来一切劫恒常随顺诸众生,愿我恒常修学宏大的普贤行,最终圆满无上大菩提 为了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南瞻部洲示现了入胎、降生、成长等和凡人一致的行为为了度化六道的众生,佛还示现过其他形象,如在飞禽中示现飞禽,在野兽中示现野兽,在外道中示现外道和佛一样,好多高僧大德也示现过随顺众生的行为 所谓随顺众生,是为了让众生得到暂时和到底的利益,并不是跟随有贪心的人生贪心,跟随有嗔心的人生嗔心,假设对众生没有利益, 普贤行愿品(索达吉堪布) 那就不是真正的随顺众生现在有些人望见别人造恶业,自己也跟着造恶业,这叫做同流合污,根本不叫随顺众生 严格来讲,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随顺众生为什么呢?由于圣者菩萨具有神通,他们知道众生的心念,知道怎样做才对众生有利益 作为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发愿尽未来一切劫随顺众生不仅随顺众生,我们做任何善事都要有长远心,不要做一年两年、一月两月就得志了有些人对我说:“做事情太累了,我的心力跟不上心力有什么跟不上的?每个人都有心,乃至心识没有断之前,不理应忘却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有些法师对我说:“我已经讲了三年法,现在可以休息了这就是菩提心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理应在有生之年不断地讲经说法,不仅这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要讲经说法有些员经常说:“唉,好累呀,现在该退休了其实退休是世间人的说法,有些公务员是为了工资做事情,到确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退下来了,发了菩提心的人不理应这样说,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从来没有退休的说法有些法师和员要扪心自问,假设你的身体实在无法撑下去,讲课的时候就要倒下去,众弟子把你扶上法座,讲两句又说不出话了,那就没手段了,暂时退休也是可以的否那么,只要有一口气,只要有一点力气就要坚持下去 在这方面,我对有些人观法还是很大的现在好多人的闻思、修行、发心都很短暂,长期坚持的人很少不知道是利他的菩提心不够还是空性的境界不够,好多人在两三年里表现还可以,可是不久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在四处游荡,也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中断自己的缘分是很怅然的 其实,《普贤行愿品》的这个偈颂已经圆满宣说了成佛之道:假设自己恒常随顺一切众生(我常随顺诸众生),不是短暂的一两天、一两个月、一两年,而是在未来的一切时日(尽于未来一切劫),恒常精进修行六波罗蜜多,只要调伏自相续或者弘法利生的善法都精举行持(恒修普贤宏大行),这样最终确定会获得无上大菩提果位(圆满无上大菩提)。

      我们都是希求成佛的人,所以要经常按照这个偈颂发愿 再次向诸位强调一遍:随顺众生是分外重要的!有些人热爱自身修行,但没有随顺众生的善巧便当,不容许接触任何众生,结果展现了自闭症或者惆怅症其实这样是没必要的不管出家人还是居士,都理应和众生广结善缘,哪怕能让一个人种下善根,自己都理应努力 普贤行愿品(索达吉堪布) 这个时候没必要逃避假设你能像噶当派古德那样终生在深山中修行,我们当然分外随喜,但假设你做不到那样,还是要适当见见人 现在个别发心人员不容许和人交往,一看到众生就心烦这种心态其实是有问题的假设是真正的菩萨,理应是越接触众生越欢喜为什么呢?由于只有依靠众生才能圆满六度万行假设一望见众生就不欣喜、悲伤、愤怒,那六度万行从何圆满?或许有困难假设一个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境界,那他断定不会越看众生越心烦,更不会把门关得严严的,一向躲在屋里不出来闭门发心当然很好,但适当接触众生也很重要 法王如意宝在随顺众生方面分外善巧,遇到官员,他可以讲出官员需要的语言,遇到医生,他可以讲出医生需要的语言这就是大菩萨度化众生的便当众生的根机和意乐不尽一致,假设我们想度化众生,就要学会随顺众生。

      学过《入行论》的人知道,众生是成佛的因,所以我们要发愿和众生广结善缘,不能发愿独来独去、不接触众生在这方面,本焕老和尚是我们的模范本老经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本老每日都在方丈室接待信众,直到圆寂前不久,他老人家还在接见信众有些人可能觉得:本老是不是没有事情做,所以每日坐在那里?其实并非如此,通过和本老这样的大菩萨结上善缘,好多众生都有了解脱的机遇1 所以,在心力堪能的处境下,我梦想有些人还是要和众生尽量多结缘假设你的心力实在跟不上,那当然可以关上门,我对此也没有观法但我替个别人惦记:假设越来越不想接触众生,这样下去毕竟好不好?假设不容许跟众生交往,说明你的心态有问题,要度化众生就很难了 丁六、亲近善友愿: 全体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愿全体与我同行者在一切处都与我同集会,我和他们身口意业都一致,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 所谓同行者,就是发心、见解、修行、行为、得果一致的志同道合者,就此处而言,就是全体发了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行者 1 和菩萨结缘分外重要。

      《入行论》中说,不要说菩萨结上善缘,甚至和菩萨结上恶缘也会获得解脱 普贤行愿品(索达吉堪布) 菩提学会的佛友们经常在一起念经、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加行、行持善法,这些人的身口意业就是一致的 值遇大乘同行者是分外难得的因缘法王如意宝曾开示说:“我们学院每次举办极乐法会或者金刚萨埵法会,至少都有几千僧众共同发愿断恶行善,这是分外难得的因缘,大家理应珍惜这个因缘有些人可能想:这没什么吧,反正哪里都有好多人,在我生活的城市里甚至有好几百万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城市虽然有好多人,但他们的见解不确定一致,而且大多数是造恶业的人,所以根本比不上大乘同行者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道友的助缘是很重要的《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近善友,增长无量法,犹如注大雨,河流皆增长《妙臂请问经》中说:“譬如车行须全二轮若阙一者无由进趣修行助伴亦复如是若求助伴者当求种族尊胜形貌端严诸根不缺心性调柔好修善法聪慧明利精勤英勇有大悲心恒乐布施信重三宝承事抚养不归信于诸余外道及天魔等 佛经中记载,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曾在大量世发愿共同修持善法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也共同发愿过如今好多道友能在一起修学佛法,断定和前世的发愿有关。

      法王在写给一位印度大德的道歌中说:“你我在好多生世中以善愿力共同行持佛法,从这一点看来分外值得欢喜;未来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们还要发愿共同行持普贤行愿之道 在我的印象里,法王更加重视《普贤行愿品》法王在五台山面见文殊菩萨时造的道歌中说:“普贤菩萨诸行大愿王,全体胜义妙果皆现前法王在金刚座造的《愿海精华》中说:“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法王去过不丹,不丹有大量莲花生大士的圣地,法王在这些圣地都是念《普贤行愿品》发愿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今后我们朝拜神山或者去寺院礼佛、拜见大德时,最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念的时候要自始至终忆念偈文的意义当然,凡夫人的心很散乱,刚开头一边念一边思维,可是不知何时心就跑了,结果口虽然在念偈文,心早就离开了偈文,这就是凡夫人经常犯的毛病 法王曾说:“《普贤行愿品》圆满具足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假设每次上课前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修积往生净土资粮的最胜便当现在佛学院的道友每天上课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外面通过光盘学习的人每次上课也念《普贤行愿品》,这些人断定有机 普贤行愿品(索达吉堪布) 会往生极乐世界 我自己经常有这种感觉:假设某一天既没讲课也没念《普贤行愿品》,我就会更加慌张;假设某一天讲了课,即使这堂课讲得不好,但想到念了一遍《普贤行愿品》,心里就觉得很充实。

      梦想大家在有生之年坚持念诵《普贤行愿品》,自己的念诵功课不要换来换去假设今天念《普贤行愿品》,过一段时间换一个发愿文,再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发愿文,这就是心不稳重的表现,这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的道友中,有些人的心分外稳重,和十年前相比,念诵的功课没变,和二十年前相比,念诵的功课还是没变,只不过随着时间流泻,后来增加了一些念诵我觉得这样很好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在念诵观修方面理应有一种长期的精进 言归正传,菩提道中最可怕的违缘就是恶友乃至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之前,修行人都可能被恶友所转有些人心地本来很良善,但经常遇到不三不四的人,没过两天相续中的善根就被毁坏了而有些人很少遇到恶友,这也是一种福报所谓恶友,就是贪嗔痴严重,对善法没有兴趣,对三宝不恭敬的人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愿值遇善友,还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要遇到造恶业、破坏佛教、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的人,即使遇到这种人也不要染上过患 丁七、依止善学识并令其欢喜愿: 全体益我善学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全体以大乘佛法饶益我、为我开显大乘佛教之精华——普贤行愿的善学识,愿他们与我恒时共住,愿他们恒时对我生起欢喜心。

      所谓“益我”,是在解脱方面有利益,并不是暂时给一些吃的、穿的、钱财、地位这些世间的圆满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外观上看对自己有确定利益,实际上不确定真正有利益 所谓“善学识”,是可以指示解脱道的人,尤其是可以开显普贤行愿的人大乘佛教的精华就是普贤行愿,而普贤行愿归根结底就是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利益一切众生假设一个人能开显普贤行愿,这种人就是大乘善学识 我们理应以各种行为让善学识生起欢喜心,这有极大必要《蓝色手册》中说:“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相反教言虽具全,然彼不会得加持,故当努力 — 1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