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规划.doc
17页2005-2007年淮河流域重点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规划前 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严格环保执法的前提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再提高工程、工业废水零排放工程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从而大幅度削减淮河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工业污染负荷,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改善淮河敏感水域水质,保障沿淮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第一章 淮河流域工业污染现状第一节 淮河流域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图1. 淮河流域2003年水质情况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35个地(市),189个县(市),总人口为1.68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2,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5倍,居各大江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造纸、酿造、食品等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迅速,加上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水污染日渐成为淮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同时,淮河流域多数地区经济欠发达,全流域189个县(市)中,有近1/4是国家或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不少地方的财政比较困难做好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尤其是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第二节 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根据沿淮四省有关部门的统计,2003年,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75亿吨,COD排放量为56.66万吨,COD平均排放浓度为273mg/l;氨氮排放量为4.22万吨,氨氮平均排放浓度为20mg/l各省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60亿吨,COD排放量为17.94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03万吨;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3亿吨,工业COD排放量为9.40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30万吨;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7.32亿吨,COD排放量为11.50万吨,氨氮排放量为0.77万吨;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6.30亿吨,COD排放量为17.82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12万吨。
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指标略高于2003年环境公报的数据从近几年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以及流域水质污染状况来看,该数据较接近当地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真实水平第三节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情况《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247个工业治理项目到2004年底,淮河流域共完成“十五”计划中的治理项目110个,占总数的44.5%;正在实施的95个,占总数的38.5%;未动工的42个,占总数的17.0%1、河南省“十五”计划中工业治理项目46个,目前已完成21个(包括企业破产关闭的10个),正在实施10个,尚未实施15个2、安徽省“十五”计划中工业治理项目33个,目前已完成21个,正在实施10个,尚未实施2个3、江苏省 “十五”计划工业治理项目17个,目前已完成12个,正在实施5个4、山东省 “十五”计划工业治理项目151个,目前,已完成56个,在建70个,未动工25个 “十五”计划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率较低,滞后于水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因有:一是“十五”计划下达时间较晚(2003年1月),项目实施的时间偏紧;二是“十五”计划部分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影响治理进度;三是环保执法难度大、能力不足,环保执法不到位;四是工业污染治理没有国家引导性资金支持,企业治污资金筹措能力不足,主动治污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节 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结构型污染没有根本解决从工业污染的分行业统计分析,造纸、化工、酿造、制药、皮革等仍是流域内的主导产业,也是主要污染行业虽然淮河流域四省根据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要求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关闭取缔了一大批规模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小企业,单位产品的污染负荷有所降低;但由于“十五”期间,这几个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及其产能又有所增加,总的污染负荷仍然处于高位这些行业的经济(GDP)贡献率约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0%2、工业企业达标水平低、稳定性差 注:本段部分引自环保总局《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大纲的函》(环办函[2005]87号)1997年淮河流域“零点行动”以来,大多数工业企业初步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浓度达标),但相当部分是低水平达标、不稳定达标这种达标无论从概念上、方法上还是运行管理上均存在问题2000年工业企业达标为主要污染物即COD的达标排放,为实现这个目标,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方法,如临时简易处理装置、添加化学药剂、停止重污染生产工艺等。
为加快经济发展,各地新建了大批工业企业,有的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同时”制度,有的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却未按要求正常运行因此,在保障工业企业稳定、高水准达标所需的激励机制设计、资金投入和环保执法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工作对于虽能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高的企业,也还要进行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治理仍任重道远3、工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淮河治污十多年来,国家对流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打井工程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流域内工业污染治理支持较少,所需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解决,无法调动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而淮河流域总体上仍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治污资金筹措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在污染治理上消极应对相当部分企业出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原因,污染治理所需资金及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费用投入不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第二章 规划思路、原则和目标第一节 规划思路及原则1、规划思路贯彻落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精神,认真研究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治理中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沿淮四省与环保总局签订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在进一步摸清工业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工业污染物减排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筛选确定一批对改善淮河水质有重要影响的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作为实施保障。
扎实推进各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工业污染源的治理进度2、规划原则(1)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鉴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水质保障及淮河干流水质改善是近期淮河治污的重点工作,将对以上两个水域水质影响较大,以及有利于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负荷较高,有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潜力的造纸、化工、酿造、制药、皮革、纺织等工业行业作为规划重点治理对象2)突出排污总量控制以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凡列入规划内的排污单位,须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不仅要满足浓度达标要求,还要满足流域污染治理对污染物总量的控制要求,其浓度排放指标和总量控制指标均需经环保部门核实批准3)促进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相结合结合淮河工业废水治理改造,开展清洁生产示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污染的产生量鼓励废物综合利用和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实施工业废水处理循环利用工程和工业废水零排放工程4)推动流域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进一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流域的工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二节 规划目标为确保淮河流域水质改善,淮河流域所有工业污染源应在全面稳定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排放总量本规划实施后,在2003年基础上,淮河流域工业COD削减量不低于16.97万吨/年,氨氮削减量不低于1.74万吨/年,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将明显好转在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流域段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结合沿淮四省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签订的淮河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各省工业污染物削减指标见表1-1表1-1 四省工业污染物削减目标省份COD削减总量(万吨/年)氨氮削减总量(万吨/年)河南4.690.58安徽1.700.45江苏2.670.26山东7.910.45合计16.971.74第三章 主要任务及工程措施第一节 主要任务1、推动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沿淮四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产业政策,加快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2005年底以前,对沿淮四省现有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黄板纸企业、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1万吨以下淀粉生产线,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同时,严格控制新上污染项目,禁止转移和引进重污染项目。
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造纸、酿造、制药、制革、印染、化工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污染监控力度,对超标排放或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依法责令限产、停产整治,确保工业企业实现全面稳定达标2、实施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及评价结果,选择洪河(含相关支流,下同)、清淠河、惠济河、淠河、沙颍河、奎河、不牢河、涡河、光府河、洙赵新河等作为规划的敏感水域,组织上述流域范围内的河南省开封、周口、驻马店、许昌、商丘,安徽阜阳、六安、亳州,江苏徐州,山东菏泽、济宁等地的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废水治理工程,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关企业要积极落实治理资金,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加快治理步伐,确保实现重点河段、重要饮用水源地污染负荷的削减和水质改善目标3、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对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末端治理的压力和成本,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废物综合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循环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4、强化环境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从严控制新污染,有效削减老污染。
要加强环境监督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流域内工业企业排污的监管力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发挥环保效益对流域内的主要工业污染源进行重点监管,必要时实施监控,随时掌握重点企业的废水排放状况和水质变化情况,确保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第二节 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为实现规划治理目标,按照规划原则,将符合以下条件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列入本规划1、企业位于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所处区域2、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具体为废水排放量100吨/日以上;COD排放量30公斤/日以上;氨氮排放量20公斤/日以上;处于南四湖、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周围且磷排放量10公斤/日以上3、为满足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要求和适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区域水体使用功能变化而需要提高排放标准的项目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