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的隐私 第一人称纪录片.pdf
6页902010年第6期公开的隐私 :第一人称纪录片孙红云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第一人称纪录片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最主要的类型随着“自恋的文化”日益滥觞,成本低廉便于操作的纪录片制作技术以及独立电影、有线电视的大发展促使第一人称纪录片日渐流行中国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在创作群体上、传播空间上以及作者表现特征上与西方第一人称纪录片存在着丰富的差异孙红云 1973年生,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美学和艺术理论长期从事纪录片的研究和创作我们这个时代的非虚构艺术之神当属第一人称如果你对之持怀疑态度,那么只要你查阅一下任何畅销榜就可以显示这一点1克里斯多夫·拉许(之为“自恋的文化”之风继续滥觞摄影机和摄像机不仅改写了我们的经验,而且改变了经验的性质……现代生活是彻底地经过电子媒体中介的生活2随着便携式摄像机和简易操作的非线性编辑软件进入市场的大潮,第一人称视频讲述故事逐年愈演愈烈而非虚构艺术之代表的纪录片更是醉心于第一人称叙事,并已然占有统治地位纪录片制作的权威性和精确性,在 20 世纪 30 年代格里尔逊时期体现为一个普遍化的“我们”,到 60 年代的直接电影时期,则体现为“墙壁上的苍蝇”。
从 90 年代以来,“纪录片是对现实客观的表现”这个美学堡垒已经被摧毁新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纪录片也往往被认为是最精确的纪录片,是表现出明显的私人化倾向,影像表达具有局部的、碎片的、临时的、口语化特质的第一人称纪录片一、名称及其兴起第一人称纪录片(开始到形成大概介于随笔、通俗的报告文学和耳熟能详的故事之间3它的标志不仅是在影片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声音,而且还体现在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讲述者所经历的世界中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术语运用中往往与“日记电影”、“私人纪录片”(“私纪录片”(换用相对而言,在欧美国家,“第一人称纪录片”和“私人纪录片”运用较为广泛,而“私纪录片”则源于日本的“私小说”概念及其发展在国内,不少学者倾向于“私纪录片”概念的使用第一人称纪录片作为一个类型,它的形成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上,这个时期西方后现代社会中对待自我的颠覆、个体脱离群体的文化特征更加凸显个体愈发积极地寻求自我的欲望、想象和焦虑的自由表达,如同拉什说的:“我们这些人就如演员与观众,生活在镜子的包围中我们在这些镜子中寻找我们迷惑别人或给别人深刻印象的能力的保证,我们焦急地寻找可能会损毁我们有意设计的外表的瑕疵。
4第一人称纪录片在美学上契合了后现代社会人自我表达的需求,它既代表着后现代社会中特定社会区域的表现,同时又是对特定社会区域挑战的回应这个时期随着更为便宜的数字摄影 / 像机的出现,以及非线性剪接与混音软件、纪录片研究电影艺术总第335期91个人电脑的普及,使个人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促使美国独立电影迅速发展,为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既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媒介环境私人纪录片在美国独立电影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形式现在它是纪录片的一种主要风格,它受到当今独立电影最高水准的展示——圣丹斯国际电影节51995 年圣丹斯电影节就特意成立讨论小组讨论和分析第一人称纪录片及其日益流行的趋势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有线电视的大发展,独立电视台的增长超过了原来的 3 倍以上,与剧情电视片相比,“真实电视”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不同于严肃的电视新闻,它主要反映了弱势者被社会排拒的挫败感,或常态下不足以解释或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情境,它在叙事上激情化、戏剧化、个人化,因此很快受到大众的青睐大量的独立电视台为第一人称纪录片搭建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如美国公共电视台《观点》(系列,从 90 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一个私人纪录片展映的大舞台。
还有旧金山独立电视台(到 1993 年这个台的私人或日记类影片在节目单中已经占有最大的份额,占播放总量的六分之一,这种发展趋势已经使得第一人称纪录片成为旧金山独立电视台获奖作品的主要类型6在“ 妇 女制作影片”7(片目上,私人纪录片也占主导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了一个周播系列片,每集都表现不同人的录像日记第一人称纪录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形态2001 年,著名的纪录片人埃罗尔·莫里斯(美国公共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纪录片《第一人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模糊了公共与私人领域界限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大发展于独立电影兴盛,商业广播电视大发展,网络致力于私人日记的暴露,报纸、杂志则不遗余力地将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置于放大镜和显微镜下的媒介时代二、私人故事,公众意义第一人称纪录片一般呈现出私人与公众之间界限崩溃的症状,也表现了关于社会身份认同和公众生活的公开讨论罗斯·麦艾威(《模糊的时间》(993) 的追寻从父母的婚姻开始,母亲怀孕、流产,祖父去世,继而父亲离世等该片是自我发现和寻求达到登峰造极之作;芭芭拉·巴德(《美丽的小猪们》 (995) 是讲述她的进食障碍与家庭生活;彼得·弗雷德曼(《银色生活》(993) 是一对男同性恋死于艾滋病的日记影片;黛博拉·霍夫曼(《孝顺女儿的怨诉》(of a 994) 追踪在她的母亲突然患上老年痴呆症时她与母亲关系的演变;《到非洲》(001)是关于艾滋病的日记体影片;《战争录像带》(006)是一个美军步兵视角中的伊拉克;《他为什么滑雪》(e 006)是导演追踪他的哥哥为何如此迷恋滑雪而在雪崩中身亡的;以私生子身份去追寻神秘孤独死去的著名建筑师父亲路易斯·康的影片《我的建筑师》(y 004);讲述儿子的成长以及与他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关系的影片《诅咒》(2003)等等。
这些影片出色地通过隐私的个人体验表达对备受争议的社会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经历和体验都具有启发的意义,往往在声名狼藉的主体与纪录片观看者之间的共谋是满足蒙着面纱的窥私癖在私人和公众领域不断变化的体验中,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期待已久的私密的摄影机和摄像机自来水笔取得了主流的地位,眼睛与自我融合,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被凸显为叙事可靠的保证传统的纪录片“揭示制作者被认为是自恋的、蓄意个人化的和主观性的对于观众而言,揭示制作过程被认为是凌乱的、讨厌的乃至混淆的”8的观点被彻底倒过来摄制者个人的拍摄经历原本是纪录片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征,它是作为摄影机在场的证据来支持影片观点的但是在第一人称纪录片中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原生态的”私密的经历和体验被看作是对于我们生活的复杂性与缺乏连贯性的一个“平衡”主观的、个人的、私密的表达变成了对混乱的、无意识的、失控的世界所进行的虚弱回应在这个不需要承担更高道德规范和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庇佑下,第一人称纪录片制作者随时准备提供他们自我独特的视角中关于自我意识、欲望、幻想、焦虑、苦难的表达战争、死亡、绝症、同性恋、人工流产、脱衣舞、变性手术、政治丑闻、强奸、乱伦等任何话题都进入第一人称纪公开的隐私 :第一人称纪录片2010年第6期92录片摄制者的视野中。
也许是“由于为我们的文化做出持久贡献的人被我们审视的时间太长,在我们的眼中无法保持纯洁,我们也开始关注不会受到仔细审视损害的那些做出一个伟大姿态或者完成一项勇敢行为的人”9三、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特征第一人称纪录片已然成为中外纪录片创作中的时尚大约从世纪之交以来,随着 码摄像机的广泛流行,中国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也蔚然兴起目前能够看到的主要作品有:吴文光的《治疗》(1999)、《操他妈的电影》(2005)、《亮出你胯下的家伙》(2010)、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 0 )、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2000)、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2001)、章明的《巫山之春》(2003)和《大姨》(2006)、韩蕾的《俺爹俺娘》( 4)、胡新宇的《男人》(2004)、《姐姐》(2006)和《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的兄弟姐妹(2001(后更名为《家庭特写》,2008)、曹斐的《父亲》(2005)、钟健的《to 2005)、舒浩仑的《乡愁》(2006)、谢莉娜的《老妈》(2006)、巴胜超的《我爹》(2006)、王伟的《我的村子2006》(2006)、林鑫的《三里洞》(2007)、郭小橹的《冷酷仙境》(2008)、邹雪平的《娘》(2008)、张新伟的《老张》( 9)、奥黛的《从天而降》(2010)和《我的中国男人》(2010)、李凝的《胶带》(2010)、李有杰的《衣胞之地》(2010)等。
这些影片纷纷都将镜头对准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尝试一种新的主观纪录片的书写方式这种书写方式对长期以来抑制自我,遮蔽个人内心表达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写作尝试与前述大量的西方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相比,中国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发展在创作群体上、传播上以及作者的表现特征上都与西方有所不同1. 创作群体的差异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著名的电影导演沃纳·赫尔左格(尼克·布鲁姆菲尔德(对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常规化运用而使其得以广泛发展赫尔左格早在 1973年拍摄纪录片《雕刻家斯坦纳的狂喜》、1977年拍摄《苏佛里耶尔火山》时,就开始出现在他的影片中并以第一人称解说他的影片在赫尔左格20多部纪录片中大多数都是第一人称纪录片,如《我的魔鬼》(999)、《朝圣》(001)、《时间之轮》(003)、《白钻石》(004)、《灰熊人》(005)、《世界尽头的奇遇》at nd of 2007)甚至在十多年前,赫尔左格就已经预见了第一人称纪录片将会成为纪录片发展的时尚10 布鲁姆菲尔德 1988 年在拍摄《使我疯狂》(,这位已经非常知名的纪录片导演第一次出现在他自己的影片中此后经过《领袖、他的司机及其妻子》(1991)、追捕马吉》(1994)、《比跟与图帕克》、《艾琳:一个连环杀手的生与死》等,布鲁姆菲尔德精心打磨了导演——参与者这种第一人称纪录片的模式。
布鲁姆菲尔德对迈克·摩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罗杰和我》加别的影片、到《华氏 9·11》,摩尔将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创作和可能产生的效应发挥到极致,使其影片赢得了美国平民大众的信赖,但也因此被批评家指责为“一种受市场驱动的‘迈克·摩尔综合症’”11 迈克·摩尔的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创作和讨论热潮当然,西方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兴盛还有以创作自传体第一人称纪录片见长的罗斯·麦艾威(主要作品有《谢尔曼进行曲》(1986)、《模糊的时间》(1993)、《六点新闻》(1997)、《明亮的叶子》(2003)、《在巴拉圭》( 8))等对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的大力贡献随着这些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