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儿童悲伤辅导资料.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89937393
  • 上传时间:2024-09-1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97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儿童悲伤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何长珠教授 目次一.儿童期的定义二.悲伤的内涵与型式￿￿￿￿1.何谓失落￿￿￿￿￿2.悲伤的定义￿￿￿￿￿3.悲伤的反应 目次￿￿三.儿童的悲伤￿￿￿￿￿1.儿童的死亡概念￿￿￿￿￿2.￿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3.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4.儿童失落类型￿￿￿￿￿5.儿童悲伤反应￿￿￿￿￿6.儿童悲伤与哀悼的能力￿￿￿￿￿7.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8.影响儿童悲伤结果的变项￿￿￿￿￿9.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10.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早期、中期、晚期)￿￿￿￿￿￿ 目次四.儿童悲伤策略￿￿￿￿1.儿童悲伤策略￿￿￿￿2.儿童悲伤技巧 儿童期的定义 儿童期的定义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Weiner,1989)自中世纪起即用儿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类父母的后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类,更原始的意思是母亲子宫内的果实2.儿童期通常只小于青春期的个体3.儿童期的定义:从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开始时的生命周期4.根据Erikson的人格发展儿童的分期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 悲伤的内涵与型式 何谓「失落」?1.一个人原来已有的东西被剥夺了(如:失去朋友)￿。

      2.无法保住或获得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如:被抢劫而造成的损失)￿3.在物质方面或过程中有所减损(如:丧失某种能力)￿4.受到破坏或毁损(如:因战争而造成的失落)￿5.非常个人化的认定6.生命中从过去到现在无法表达出意义的失落 悲伤的定义￿￿￿￿￿￿悲伤是个人在独特地经历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落后,所产生的自然情绪及感觉的正常过程￿￿￿￿1.悲伤是正常的￿￿￿￿2.悲伤是自然的￿￿￿￿3.悲伤是一种过程￿￿￿￿4.悲伤是表达情绪的时期￿￿￿￿5.每一次的悲伤都是独特的经历￿￿￿￿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伤 悲伤的反应￿(一)单纯的悲伤反应(Worden,1991;李开敏译,2004)感觉:悲哀、愤怒、愧疚感与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惊吓、渴念、解脱感、放松及麻木生理感官与知觉:胃部空虚、胸部紧迫、喉咙发紧、对声音敏￿￿￿￿￿￿感、一种人格解组的感觉(我走在街上,可是没有一件￿￿￿￿￿￿事看起来是真实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力及口干认知:有困惑、沈迷于对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觉行为:有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梦到失去的亲人、避免提起失去的亲人、寻求与呼唤、￿￿￿￿￿￿叹气、坐立不安,过动、哭泣、旧地重游及随身携带遗￿￿￿￿￿￿物、珍藏遗物。

      悲伤的反应￿(二)复杂性悲伤反应Longaker列出复杂性悲伤的征兆(陈琴富译,1999)1.延长忧郁和沮丧的时间2.暗示有关自杀的倾向或新增的恐惧感3.轻忽健康4.对亲人已死的事实过渡退缩或持续抗拒等 儿童的悲伤 儿童的死亡概念SPeece与Brent(1996)研究中归纳出死亡概念有五个要素:★普遍性:指所有生物必死的事实包含三个面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无可避免的事实)及不可预测(任何特定个体死亡的时间是无法预先得知的)★不可逆:一旦身体死亡及无法复活包括过程不可逆(从活到死之状态过程不可逆转的事实)和状态不可逆(死亡进行的状态一旦完成时,便是一个永久不变的事实) 儿童的死亡概念★无机能: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活着的生理身体的生活能力都终止,特指生理身体方面的死亡★原因性:导致个体死亡可能的内外在原因抽象与真实了解★非肉体延续性:生理身体死亡后,个人延续存在的某种形式,被许多人称为「对来生的信念」★其他要素:死亡有灵论、安丧、腐化、对死亡的态度、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儿童的死亡概念￿￿￿￿￿￿Kane以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认知内涵概念归纳九项:1.真实感(Realization)2.分离感(Separation)3.不可移动(Immobility)4.原因性(Causality)5.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6.无机能性(Dysfuncionality)7.普遍性(Universality)8.无感觉(Insensitivity)9.外貌(Apperance) 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普遍性:「每个人迟早都会死吗?」、「有一天你会死吗?」、「儿童会死吗?」、「人匙么时候会死?」、「我能做什么让我不会死吗?」☆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过来吗?」、「你死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死后能复生吗?」、「如果我给已死亡的人一些药物,他能再活过来吗?」、「我朋友的父母会停留在死亡状态多久?」 调查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无机能:「死人还听的见吗?」、「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有任何事是人死后可以做的吗?」、「人们死后会有什么不同?」☆原因性:「人为什么会死亡?」、「你会如何死?」、「人会因为使坏而死掉吗?」☆非肉体延续性:「死后会发生什么事?」 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1.Nagy(1984)3到5岁￿认为死亡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人死了还可复生,就如旅行一样还会再回来,死亡是暂时的,认为死的东西也具有生命。

      ￿5到9岁￿是一个拟人化的阶段,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死亡先生(death-man)死亡是终止的,但不是普遍的,如聪明、幸运的人,是不会被死亡先生带走的￿9岁以上￿ 知到死亡是真实、普遍的,是不可避免的,儿童的死亡认知已经可以达到成人般的理解能力￿ 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2.￿Salter4到7岁￿会有经常变化的想法;认为死亡现象是暂时的,是可无数次来来回回的￿7到8岁￿会有外在性(externality)的想法;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但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对死亡有拟人化的想法￿10到11岁￿会有内在性(internality)的想法;儿童对死亡已有类似成人的想法,认为死亡是永久且不可避免的￿ 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3.曾焕棠(2005)婴幼儿期 死亡可能被视为分离或剥夺￿学龄前儿童期￿￿￿￿￿死亡是可逆的;以泛灵论、奇幻的和人为的观点来思考死亡;死亡焦虑虽然是短暂的,但会一再循环;害怕被抛弃和对死者有罪恶感;关心死后是否会饿,是否温暖￿学龄儿童期￿￿￿￿￿死亡是终止与不可逆的;对死亡的思考是特定的,具体的;死亡恐惧增加;认为死者还可以看、听及接收讯息￿ 儿童失落类型1.个人意义关系的失去:   个人必须在一个彼此有投入的关系中,才会经验到失落。

      对象可能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亲近的朋友或宠物、或孩子生活中其他重要的对象2.依附对象的失去:   一种特别紧密且全面的个人关系依附对象只一个养育儿童,照顾他们身体和情绪上的需要,提供他们生活必要的保护和安全,而且是为儿童所认同的人(Bowlby.1982)如父母、祖父母 儿童失落类型3.次级失落:   只生活中某一部份的失落造成另一种失落,它的存在是依附在主要失落例如搬新家、转到一个新的学校、生活作息的改变等等 儿童的悲伤反应婴幼儿时期:1.表现出高度的焦虑,可从激动及烦躁的行为上看出,如大哭大闹、吸吮拇指、咬人或丢东西等2.心智上对创伤所留下的记忆不会很强烈,但可能保留身体的记忆 儿童的悲伤反应学龄前儿童期:1.最常出现焦虑,分离焦虑通常最显著,深怕与照顾者分离,包括黏住大人、不愿单独睡觉、希望人家抱、以及当主要照顾者或父母不在时,会过份哭闹2.大发脾气或攻击行为3.行为和身体功能上的退化,例如:间歇性大小便失禁、拒穿衣服、拒吃饭、拒洗澡4.变得不爱说话、退缩、沈默5.睡眠受到干扰,如常做恶梦6.将固定生活的改变视为威胁7.有愤怒和抗拒感 儿童的悲伤反应学龄儿童期:1.否认死亡的发生,不是否认人死亡的事实,而是在情绪上否认死亡,维持情绪的控制和持续如往常般的生活,希望别人视他们为成人,反映出对无助和脆弱的恐惧、希望在同侪眼中表现正常。

      2.承担主要照顾者的角色,将注意力集中在照顾他人,而抑制了个人的情绪3.过度的罪恶感4.恐慌和虑病行为5.难以集中注意力6.行为发生极端的改变7.不信任成人 儿童悲伤与哀悼的能力•Bowlby(1980)指出影响儿童有效适应死亡的因素认为儿童无法适切表达悲伤,常是因为没有给予死亡相关的正确知识•四个有助于儿童哀悼的要素:￿￿1.死亡发生之前:与父母的关系￿￿￿￿2.死亡发生时:立即得到正确讯息￿￿￿￿3.死亡发生之后:参予相关丧葬仪式￿￿￿￿4.死亡发生一段时间后,可得到其中一位￿￿￿￿￿￿￿位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安慰 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1.在时间上,儿童的悲伤反应会比成人长久渐进式)2.儿童需要得到类似父母般成人的照顾,以度过失落和失落所引发的痛苦3.在失落的调适上,有不同于成人的方式例如:比较常使用分散注意力,利用熟悉的活动和日常例行的饰物来找到慰藉,否认和运用幻想调适突如其来的失落￿ 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4.认同往生父母的发展任务,将强烈影响儿童的悲伤反应认同死去父母的需求,使紧抓住父母的特质不放5.儿童的自我认同常受其失落经验影响,￿￿￿￿因儿童的自我发展尚未稳定,且是持续进行￿中6.悲伤和哀掉的过程,常与儿童发展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所以很难判断悲伤何时以停止,正常发展已重新开始。

      7.未满十一岁的儿童因认知上的限制,较无法了解死亡的自然现象和死亡隐含的意义 影响儿童悲伤结果的变项有关的变项￿死亡逝者活着的父或母家庭活着的孩子•无法参与•死亡的型态•活着的父母反应•缺乏对葬礼的准备逝者的性别死亡前与死者的关系￿•功能失常或脆弱的层度•亲子间观念的不一致•提供给儿童的准则不一致￿•家庭的大小•凝聚力•反应方式•社经地位•有无能力提供支持￿•年龄•性别•出生顺序•对死亡的了解•早年的心理困境￿ 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成人的悲伤任务(Worden,1991)￿儿童的悲伤任务(Baker、Sedney和Gross￿1992,1996)￿从发展背景中看儿童生命阶段影响悲伤的情形(Cook&Oltjenbruns,￿1998)接受失落的事实了解某人已死成熟的理解有系于了解死亡是永￿恒的认知能力经历失落的伤痛和情绪的状态面对失落的心理伤痛处理阶段性所感受的伤痛儿童因应机制的不成熟影响一些￿悲伤反应当发展任务转变和认知能力的成熟,个体通常会再经历早期的失落的悲伤调整适应逝者不存在的环境￿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发展失去逝者的新的自我认同儿童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对特别生命阶段所遇到的失落做有意义的解释儿童时期所受重大失落的悲伤通常会再度经历。

      举例来说,在青春期年青人努力通过重新定义个人自我认同的任务￿ 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成人的悲伤任务(Worden,1991)￿儿童的悲伤任务(Baker、Sedney和Gross￿1992,1996)￿从发展背景中看儿童生命阶段影响悲伤的情形(Cook&Oltjenbruns,￿1998)情感上重新定位逝者在心目中的位置:￿继续生活的步调￿重新评价与逝者的关系￿随着时间流逝,儿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逝者做连结(附注:这样的重新定位,允许与逝者做一个连结)与过世的人在心理面仍维持一种关系回到适龄的发展任务￿假使儿童无法完成在这个时间的特别任务,将会阻碍在不同发展领域未来成功的可能￿对于儿童而言,悲伤介入的目标:是必须建立一个允许儿童继续达成他们特定生命阶段重要任务的合适环境及支持性环境Wolfe&Senta,1995) 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早期1.了解:儿童需要知道死亡的生理层面帮助他们了解失落,不只是概括性地了解死亡,而需要是以他们可以了解的语言,知道这个特殊死亡的细节2.自我保护:悲伤是一种情绪冒险,只有在安全和被保护的情境中,才可能冒险,因此,自我保护要保护着儿童的身体、精神、情绪和家庭。

      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中期1.情绪接受:儿童从理智上的了解死亡,进展到深一层情绪层面,体认失落的意义,全盘接受失去的这个人以无法复返,也不能被取代2.关系的重新评估:儿童将回顾记忆中正向和负向的回忆,所有与死者相关尚未解决的情绪,此时都可能浮现出来,必会激起矛盾 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中期3.承担痛苦:不是逃避,不是否认,而是去感受它,承担痛苦儿童在处理这个任务时,通常是缓慢尝试且断断续续的,不成熟的自我防卫,使他们无法调适自己去忍受情绪上的痛苦,也使得他们哀悼的过程显得比成人久 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晚期1.形成新的个人认同:结合失落的经验和死者部分特质的认同,形成一个新的个人认同有些儿童会藉由过度认同死者,来传他们对死者的忠诚或罪恶感,以致于去选择别人破坏性的生活方式(如毫无运动兴趣的人负起死者对运动的遗志、酗酒);有些儿童选择相反的认同,目的为了逃避与死者相似的事物 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晚期2.投注新的关系:投注情感于一个新的关系中,不会过份害怕失落,也不需时常将新的个人与死者做比较新关系的建立,须给予多一些的自由,而不要太扭曲过去的经验3.建构恒定的内在关系:与死者建构和维持一个恒定的内在关系。

      悲伤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指情绪的分离,而是建立一种新的依附,儿童找到自己的方法纪念死者,藉着结合死者部分特质形成新的自我,以进入和死者的新关系 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晚期4.重回发展性任务:全心回到适合年龄发展阶段的任务与活动5.调适周期性重现的痛苦:最常出现的时机多在发展阶段的转变或特殊的纪念日纪念日反应—只每逢死者的忌日,或一年中特别的假日、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庆,常让人想起死者,引发悲伤的重现 儿童悲伤的策略与技巧 远离悲伤的四个心理阶段1.了解(understanding)—儿童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于死亡有不同看法,都需要了解死亡的意义2.悲伤(grieving)—儿童在遭遇寻常悲伤时,会产生身体上、情绪上、认知上以及行为上的症状3.铭记(commemorating)—儿童需要找寻到具体的方法来理解死亡或是其他形式的丧失4.向前迈进(moving￿on)￿—儿童不会忘记死者,会在心中找到对死者的爱,且常驻心中,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摘自Sandra￿Fox《良好的悲伤》 儿童悲伤策略1.尽量诚实且简单的回答他们的疑问:￿￿(1)容许儿童向你表达他们真实的感觉￿￿(2)和儿童谈论发生的悲剧,对他们说明悲剧的非理性。

      ￿￿(3)鼓励用戏剧性的表演,以绘画、素描或写作的方式来重述发生的事件 儿童悲伤策略2.肯定孩子的安全及让他们知道,你将致力保护他们的安全:￿￿(1)爱护且关心他们;这是他们最大的需要￿￿(2)容许那些适应困难的儿童,有较多的时间处理他们的失落￿￿(3)肯定未来:用带着盼望的言语与儿童谈论将来,以帮助他们对自己重新建立信任与信心 儿童悲伤策略3.要有耐心:￿￿(1)对儿童可能的退化行为要有心理准备,并接纳他们具侵略性的行为和愤怒￿￿(2)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3)告诉他们,你关心他们所感觉到的 儿童悲伤策略4.学习听出话语中的含义:￿￿(1)容许儿童向你表达他们真实的感觉￿￿(2)和儿童谈论发生的悲剧,对他们说明悲剧的非理性￿￿(3)鼓励用戏剧性的表演,以绘画、素描或写作的方式来重述发生的事件 儿童悲伤的技巧1.创造常态的感觉—透过「检验现实」(reality￿check)的方式,创造出一个常态性的感觉,帮助儿童面对困扰与恐惧2.提供象征性的纪念方式—透过具体的对象加速象征性的投射过程,如:木偶戏、、道具(奶瓶、玩具餐盘、娃娃屋、洋娃娃)、感受卡片、玩沙、太阳眼镜3.探险梦境—画出梦境、写梦、更改梦的结局、更改梦发生的事情、让梦中角色有声音。

      4.利用画图或是说故事—提供象征性的方法,帮助儿童安全的反映出心中还没察觉到的感受 儿童悲伤的技巧5.帮助儿童疗伤的故事—疗伤故事如大卫斯的《很久很久以前》、从故事箱选几样东西创造一个故事、创造出一个治疗的故事6.想象技巧—帮助儿童运用想象力减轻他们的焦虑,有效处理悲伤情绪的方法7.沈默—恐惧之下的沈默会带来伤害、愤怒及深度的悲伤;在尊重与爱之下释放出来的沈默却可以创造出信任与内心的力量8.记忆游戏—利用人物、绘画及说故事做为投射的工具,以纾解儿童心中冰冻的感情 全国博硕士论文网搜寻之文献关键字:丧亲儿童(14笔高度相关论文)关键字:沙游或沙戏(4笔高度相关论文)关键字:沙游或丧亲儿童(3笔相关论文)(超连结未做)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