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综合应用能力D类知识点总结.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06482122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6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综合应用能力1、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导向功能(2) 激励功能(3) 评价功能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3) 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面向全体学生(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面向全体(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6、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2) 提高教师的师德 素养(3)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4) 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5)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6)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1)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① 确定全面发展的必要性② 正确和理解全面发展③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④ 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8、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1) 关注每一位学生(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0、 学生观(1)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 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1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① 身心发展有规律②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 是正在成长的人④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 学生是独特的人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 学生是责权主体12、 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 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跟新、教育机智(2) 主体性和示范性(3) 延续性和广延性(4) 长期性和间接性(5) 个体性和群体性13、 教师的心理素养(1) 高尚的师德(2) 愉悦的情感(3) 良好的人际关系(4) 健康的人格14、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4) 注重仪表、风度和习惯(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15、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1) (2 (3 (4 16、 (1 (2 (3 (4 17、 (1 (2 (3 (4 18、 (1 (2 (3 (4 (5 (6 19、 (1 (2 (3 (4 (5 (6 20、 (1 (2 (3 (4 (5 (6 21、 (1 (2 (3 22、 (1 (2 (3 (4胸怀坦荡、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 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 不断进取、言行一致新课程改革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教师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权力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学生权力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荣誉权名誉权依法执教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 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注重培养和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有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有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有互补性(5) 个体身心发展有个别差异性2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2) 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 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独立性、不平衡性25、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条件:(1)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2)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的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 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3)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有关的旧知识发 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者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26、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1) 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 求和目标(2) 有意义的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氛围,学 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3) 促进学习心里气氛因素:①真诚或者真实②尊重、关注和接纳③移情性理解,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27、 学习动机的培养(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 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观(5)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6)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28、 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和维持好奇心(2) 设置合适的目标(3) 表达明确的期望(4)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6)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7)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29、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 课堂中正确引导(3) 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7) 建立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30、 学习兴趣的培养(1)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 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3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 精选教材(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32、 心智技能的培养(1)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 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和概括性(3)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5) 科学的进行练习3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 知识经验与迁移(3)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4) 原型启发(5)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3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 教授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35、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1)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 保护好奇心 ②消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 推测与假设训练③ 自我设计训练36、(1(2(3(437、(1(2(338、(1(239、(1(2(3(4(540、(1(2(3(4(541、(1(2(3(4(5④ 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①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③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④ 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⑤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也称社会法制取向阶段⑥ 原则或者良心取向阶段,也称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① 家庭教育② 社会风气③ 学校教育④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① 认知失调② 态度定势③ 道德认知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心里策略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 自觉纪律教育(7) 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8) 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4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3、 德育的原则(1) 导向性原则(2) 疏导原则(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僧相结合的原则(4) 依靠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5) 影响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 因材施教原则(7) 知行统一原则(8)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9)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44、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 社会实践活动(3) 课外、校外活动(4) 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45、 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2) 榜样示范法(3) 陶冶教育法(4) 实践锻炼法(5) 品德修养指导法(6) 品德评价法(7) 角色扮演法(8) 合作学习法46、 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原则(1) 坚持科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