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doc
26页2003-2012中国法制史司法考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2012年)16宋承唐律仍实行唐制“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变通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变通规定 A“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或离婚 B“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 C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D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 【司法部答案】D 【考点】宋朝的离婚制度 【答案解析】在离婚方面,宋朝仍然实行唐制的“七出”“三不去”制度,担忧少许变通例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问,准妻改嫁或离婚”;但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如果夫亡,妻“不守志“者,宋代《户令》规定:“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严格维护家族财产不得转移的固有传统ABC项正确 D项规定的是继承制度中的“户绝”制度,与婚姻制度的变通关联不大, 当选17《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
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 A《春秋》决狱 B“听讼”、“断狱” C“据状断之” D九卿会审 【司法部答案】C【考点】宋朝刑事法律制度 【答案解析】《折狱龟鉴》又名《决狱龟鉴》是南宋郑克所著《春秋》决狱是汉代的 司法制度,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 案,而此处并未体现这一点,A是错误的 “听讼”、“断狱”, 听讼”,即听理诉讼,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审案”, 听讼 在古时主要是指审理民事案件, 而断狱主要就是指审理刑事案件 该案中可以看出是刑事案 件而没有民事案件,B是错误的 “据状断之” 是指对于哪些人赃俱获, 却没有拷讯获得口供, 或者拷讯后仍拒不认罪的, 也可“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本案正是证据确凿而定案的例证C是正确的,当选 九卿会审是明朝的一种诉讼制度,又称“圆审”是由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使、大 理寺卿、通政使司的通政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D错 误。
18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历史地位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B《北魏律》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C《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仅含刑事内容的法典 D《大明会典》以《元典章》为渊源为《大清会典》所承继 【司法部答案】A 【考点】法典考察 【答案解析】 《北齐律》是北魏政权在全面总结历代立法经验,历经十余年修成的当时 最有水准的法律,《北齐律》共12篇,其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 则; 精炼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即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 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 世的立法影响深远B是错误的 《宋刑统》 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全称 《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 简称 《宋刑统》 《刑 统》的编纂体例可以追溯至唐宣宗时颁布的《大中刑律统类》北宋初一度沿用的《大周刑 统》,便是《刑统》体例在五代时发展的结果《刑统》在编纂上,以传统的刑律为主,同 时将有关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 州县常科等条文编附于后, 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 性的法典。
所以《宋刑统》不是仅含刑事内容的法典,C错误 《大明会典》,明英宗时开始编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编成,但未及颁行武宗、世 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补《大明会典》基本仿照《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 政机关职掌和事例在每一官职之下,先载律令,次载事例故《大明会典》就其内容、性 质与作用来看,仍属行政法典,起着调整国家行政法律关系的作用所以《大明会典》是以 《唐六典》为渊源,而不是以《元典章》为渊源,D错误 魏国李悝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具律本 是总则名,淫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规在杂法《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 的封建成文法典,共6 篇,A正确,当选但是总体还不是太恰当,A项少了“封建”两字2011年) 16.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2011年卷一单选第16题) 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失刑” 【答案】D 【考点】秦代的罪名与法律 【解析】选项A、B、C错误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实行严刑峻法,在危害皇权类犯罪中规定了谋反;泄露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妖言;诅咒、妄言;非所宜言;投书;不行君令等。
秦亡以后,在汉代出现法律儒家化,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等罪名被取消,因此,“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都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选项D正确凡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的,构成失刑罪”这是中国古代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并非秦代特有,没有反映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17.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17题) A.明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答案】C 【考点】明代法律制度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鉴于元末法制败坏的教育,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选项B说法正确明代对于贼盗及有关钱粮等事,明律较唐律处刑为重唐律一般根据情节轻重作出不同处理,牵连范围相对较狭;而明律则不分情节,一律处以重刑,且扩大株连范围,此即“重其所重”原则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处罚轻于唐律,此即“轻其所轻”的原则对某些危害不大的“轻罪”从轻处罚是为了突出“重其所重”的原则。
选项C说法错误《大明会典》基本仿制《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执掌与事例这里说仿照《元六典》错误 选项D说法正确明代的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18.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 ①“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②“谋杀则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或以金刃,或以毒药,或以他物,或驱赴水火,或伺于隐蔽处所,即时致死,并无争斗情形,方为谋杀 ③“故杀乃因斗殴、谋殴而起,或因忆及夙嫌,或因畏其报复,或虑其控官难制,或恶其无耻滋事,或恐其遗祸受害在兄弟,或利其赀财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逊临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处所而死者是也 据此,下列最可能被认定为谋杀者的是哪一选项?( )(2011年卷一单选第18题) 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 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 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揢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 D.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
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 【答案】B 【考点】“谋杀”与“故杀” 【解析】根据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谋杀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故杀是没有预谋、突然起意的故意杀人 选项A错误浦某胞弟见浦某被张某殴打,为解救浦某而上前攻击张某,过失造成其死亡,这里并无事先预谋,故不成立谋杀 选项B正确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属于事先有预谋的故意杀人,应认定为“谋杀” 选项C错误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属于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应认定为“故杀”,不能成立“谋杀” 选项D错误刘某为逃匿而故意杀人,并无事先预谋,应认定为“故杀”提示】六杀: 《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谓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指预谋杀人:“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故杀:明清都继承了唐律对故杀的定义,并进一步阐释,将谋杀与故杀相区别。
谋杀:明代继承了唐律的做法,将谋杀认定为二人以上的共同犯罪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社会谋杀的概念已经定型即谋杀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而故杀是没有预谋、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有无事先预谋是区分谋杀和故杀的根本标准 19.关于中外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19题) A.西周“七出”、“三不去”、“六礼”等婚姻法律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 B.汉代“秋冬行刑”的死刑执行制度,对唐、明、清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 C.清末规定的法官和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监狱及狱政管理的改良制度,是清末司法体制上的重大变化 D.法国国民会议于1787年8月26日通过《独立宣言》,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 【答案】D 【考点】中外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西周“七出”、“三不去”、“六礼”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西周婚姻立法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成为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项B说法正确汉代确立的“秋冬行刑”的死刑执行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
选项C说法正确清末新政时期,参照西方法律制度,改革了法官和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监狱及狱政管理的制度,这是清末司法体制上的重大变化 选项D说法错误法国国民会议于1787年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独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 (2010年) 13.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卷一单选第13题)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答案」B 「考点」亲亲得相首匿 「解析」本题考核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14.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