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和造词方式解读网络流行语ABB.doc
4页1 -从结构和造词方式解读网络流行语从结构和造词方式解读网络流行语 ABBABB摘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成长提供了一篇沃土,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闻事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且凭借自身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直接催生了一批网络流行语2008年汶川地震后,以“范跑跑”为代表的“姓氏+VV/AA”造词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09 年以“楼脆脆”为代表的“N+VV/AA”成为了一系列新闻事件的代名词;2010 年,这一结构也没有销声匿迹,依然在网络用语中活跃着;2011 年, “楼加加”的更新再度为“ABB 家族”增添了活力本文将对这一“ABB 格式”的结构形式和造词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网络环境下流行语的语法特点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ABB 结构造词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它们真实而又新颖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各种新闻媒体的发展更加促进了人们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从而也使得这些反映公众主体主观态度的网络流行语传播开来,其中网络流行语名词性 ABB 就是典型的一例一、一、ABBABB 的产生及发展的产生及发展2008 年汶川地震后, “范跑跑”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语名词性 ABB 的开山之作。
“范跑跑”得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名叫作范美忠的老师在汶川地震发生时,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第一个冲到楼下,事后还在网上发表帖文《那一刻地动天摇——5?12 汶川地震亲历记》 ,说明自己对逃跑并没有内疚之感,引来社会各界骂声一片,网友于是为其取名为“范跑跑” 自此这一格式便因其简洁明了、涵盖人们揶揄、嘲弄的心理特点而迅速流传开来,并衍生了一批以“姓氏+VV/AA”格式的新词语,如:郭跳跳,鲁嫁嫁,张编编,易逃逃,杨溜溜,刘闪闪,姚抄抄,赵光光,朱抢抢,吕传传,何逛逛、刘砍砍、叶告告、余呜呜、洋跑跑、贾跑跑、魏替替、蒋代代、鲁美美、王舔舔、余哭哭、文跑跑、常面面等等当“范跑跑”还没有淡出人们视野时,以“楼倒倒” “楼脆脆”为代表的“N+VV/AA”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且这一次声势更为浩大2009 年 6 月 27 日清晨,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莲花河畔景苑”小区的一栋在建的 13 层住宅楼全部倒塌,造成一名施工人员死亡人们便使用“楼脆脆”一词来形容如此脆弱的建筑,也表达了对当前房屋质量问题的一种揶揄和调侃之后在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下,衍生了一批新词语:楼歪歪、楼强强、楼裂裂、楼轰轰、楼脱脱、楼坠坠、楼危危、楼降降、楼斜斜、楼吹吹、楼断断、楼晃晃、楼高高、楼停停、楼抖抖、楼疏疏、楼滚滚、楼多多、楼垮垮、楼酥酥、楼坑坑、楼薄薄、桥脆脆、桥粘粘、桥糊糊、桥塞塞、桥塌塌、井脆脆、床脆脆、床垮垮、竹脆脆、房脆脆、墙脆脆、路脆脆、堤脆脆、漆掉掉、管破破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之后又诞生了“奖歪歪” “婚脆脆”①等新词与之前的具体名词不同,ABB 式开始应用在了抽象事物这一层面上经过一段沉寂之后,2011 年“楼加加”的出现再一次更新了人们头脑中对于“ABB 家族”成员的认识2011 年 1 月,江苏姜堰市发现一幢违章建筑,有人在一座 5 层老式大楼楼顶上直接加盖- 2 -了两层,故命名为“楼加加” 1)江苏姜堰出现“楼加加” ,五层老楼顶上加盖两层 (《扬子晚报》2011 年 1 月 16 日)由此可见,这一格式由于与社会现实生活较为贴近而拥有较强的生命力二、二、ABBABB 的结构形式的结构形式(一)构成成分传统的“ABB 格式”中,形容词性的成分占据绝对优势,但就当前这些“ABB”网络流行语来说,名词性占据主导地位就其构成成分而言,具有以下特点:1.网络流行语中,名词性“ABB 格式”中的“A”由名词构成,用来表示新闻事件的主体其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A”是表姓氏的语素或具备指代人的语素,具有体词性,这种格式主要出现在前期,如“吕传传” “郭跳跳” “赵光光” ,大多是由姓氏构成,用来指代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洋跑跑”是用词缀“洋”加上了动词的重叠式, “洋”具有指代性,它是指一些外企撤离中国市场,而大量欠工人、银行与供应商的钱。
地方政府为了稳定,不得不接下烂摊子,拿财政去填他们留下的“黑洞” 传统的现代汉语中名词性 ABB 式主要是一些表示人的称呼和事物的名称,带有明显的口语和方言的特点,用起来随意和亲切,如“小妹妹、少奶奶”等,其中的“小”和“少”具有谓词性,与文中所讨论的 ABB 不同另一类“A”是表示相对具有稳固性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尤其是一些建筑物名称或与建筑相关的名称,如“床、楼、桥,门、堤”等随着这一格式的广泛运用,开始出现“婚脆脆”等词,其中“A”由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构成,这也反映了这一格式的兼容性2.就“ABB”中“BB”的构成情况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形容词重叠而成,如“楼高高” “床脆脆”中的“高高” “脆脆” ,都能够表现出事物主体的一种状态,大多是表示不稳定、不结实的状态不过相对来说,这一部分占据少数第二类“BB”是由动词重叠而成如“郭跳跳” “楼靠靠” “楼吹吹”中的“跳跳” “靠靠” “吹吹” 这一类相对占据大多数, “BB”置于表姓氏的名词之后,其所加动词多是行为自动或是行为他动动词如“跑跑” “抄抄” “跳跳” ,其中“脆脆”的数量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BB”重叠式均是网友对于新闻事件中主人公核心行为动作的一种概括。
还有很小的一类是“BB”由名词重叠构成,目前仅发现一例——“楼坑坑” 西安长安区自来水公司紧邻的一栋 30 层高的住宅违规深挖蓄水池,引起了强烈反响,小区业主及网友联想到出现在上海的“楼倒倒” ,将之称为“楼坑坑” 3.值得一提的是,在“姓氏+VV”中, “V”多是附加有贬义色彩的语素,如“逃跑”的“跑” 、“抄袭”的“抄” 、 “溜走”的“溜” 、 “抢夺”的“抢”等这些语素在进入这些格式时普遍采用的是具有贬义色彩或负面意义的义项另外一些语素虽不具备贬义色彩,但是当重叠后进入“ABB”这一格式时,也具备了负面评价色彩,如“王舔舔”中的“舔”本不具备任何感情色彩,但是重叠之后人们联想到“范跑跑”一词便具备了负面意义 3 -三、三、ABBABB 的造词方式的造词方式所谓“造词”就是创制新词人们造词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中的词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从无到有地被创造出来的事实上,人们对于新词的创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人们对于一些客观事物命名的过程社会上的任何成员都可以根据交际的需要进行造词新词一旦被社会约定俗成之后,就可以固定成为语言中的成分在造词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系列“ABB 式”新词的产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认知心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概括,也成为了一种新词的产生途径一)套用词语模网络流行语“ABB”式具有相近的结构模式,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词语模” 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简称“词语模” )一样,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产生的新词语形成词语簇这种框架有“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是指词语模中的空位从时间上可以推定“楼脆脆”这种“建筑物名称+VV/AA”的产生是受到了“范跑跑”这种“姓氏+VV/AA”的影响起初所形成的是“姓+VV/AA”这一词语模,其模标是“姓氏” ,模槽则是“VV”或“AA” 后来随着这一模式的扩展,产生出一批以“楼脆脆” “楼靠靠” “楼歪歪”为代表的新词语,其模标是“楼”以及少量表示其他建筑物或其他事物的名称,模槽则为“VV”或“AA”这种重叠式随着各种新闻事件的发生以及语言经济原则、类推机制的推动,最终形成了这一词语模的广泛应用二)绰号式造词在“姓氏+VV/AA”结构中,人们改掉原型人物的名字而代之以在新闻事件中较为典型的动作或其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绰号似的命名方式。
这种命名方式采用叠音的形式使得名称形象易记,适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郭松民是大陆知名的时评家,空军某飞行学院教师在参加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对丢下学生独自逃跑的范美忠进行评论时,情绪激动,一度愤怒地离开现场,并用“无耻” “畜生”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于是被网民冠以“郭跳跳” ,并常与“范跑跑”相提并论人们采用这种“ABB”格式是对人物所取的一个绰号,具有贬义色彩随后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这一格式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结合了拟人修辞手法的绰号式造词如建筑领域的“ABB”式新词,较为典型的是“楼酥酥”“楼停停” “楼抖抖” “BB”是对相关动作特征或者状态特征最核心、最直接的提炼, “ABB”则通常是新闻核心人物或事件的关键词三)重叠造词任学良将造词法分为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以及综合式造词法等几类本文所讨论的“ABB”式造词方式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可以将其归纳为综合式造词法下的“词法—句法”综合式或“修辞—句法”综合式最突出的一种是“ABB”中的重叠式,我们可以看作兼具词法学造词法特征和修辞学造词法特征中的重叠式。
网民采用重叠式大概受到四川本地方言的影响在四川方言中,重叠是很重要的一种造词方式,因此在“范跑跑”命名初期,显- 4 -然是受到了当地方言的影响,并且在使用初期, “姓氏+VV/AA”中进行重叠是因为形成三音节才能和本名匹配,如用“范跑跑”来指代“范美忠” , “朱抢抢”指代“朱光兵” ,本名多是三音节,所以在进行造词时采用重叠的方式而之后得以迅速流传,既是类推机制的推动,也和这一重叠式产生的语言效果密切相关重叠式的词大都具有生动活泼的风格特征,带有一种戏谑调侃的意味以儿语化的口吻能够反映出网民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的一种情感的宣泄,从而使得表达的内容既富有意味、内涵深刻,口语化强,又兼具形式上的音乐美,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四、结语四、结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各种新词新语现象也为语言增添了活力网络流行语名词性“ABB”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方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学理论,同时也反映了广大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参考文献: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马静.浅析 ABB 式名词造词现象[J].语言研究,2010,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