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8 笔记本Ⅲ第2节7~20段: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doc
17页2012-11-28笔记本Ⅲ第2节第7~20段:第7段: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原文](2)共产主义(α)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β)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解读]这是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二种形式,或第二个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种形式,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因为本质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可以说它是一种“经济的共产主义”第二种形式是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具有政治性质”,可以说它是一种“政治的共产主义”这种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又有两种具体形式:其一,“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即与特定的政权组织形式相关联,或者是民主形式的共产主义,或者是专制形式的共产主义其二“是废除国家的”,即否定任何政权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是还未完成的”,因为它们“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然后为说明这种未完成性,而分析这种共产主义对待私有财产的关系:首先肯定这两者“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可以说这是它比粗陋的共产主义进步的地方:粗陋的共产主义只认识到私有财产的客观本质,所以它只在私有财产的归属上做文章,最终把自己弄成私有财产的普遍化,没有真正扬弃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现在这种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要求克服人的自我异化,要求人向自身的复归,说明它认识到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但是这种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仍然有一个片面性:“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共三个否定陈述所谓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是指私有财产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积极作用(正面/肯定意义),例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只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显然忽视了私有财产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具体表现在它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人的主体本质得以展现的客观物质基础与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的关系普遍化相反,政治的共产主义看不到私有财产对人的积极作用,看不到人的存在和本质对物质财富的客观要求。
这种看法容易导致“贫穷的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共产主义实践中有过教训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要求复归人的本性,却看不到人的本性需要物质基础,相反认为物质需要同人的本性相矛盾,所以马克思说它“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只有在异化中才不具有人的本性,这种情况正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表现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居然对人的需要也持这种看法,所以马克思说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最后马克思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所谓“理解了私有财产这一概念”,是说它懂得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但是它不懂得这只是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而不是私有财产的全部本质,不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马克思没有说它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而是说它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说明马克思心目中的“私有财产的本质”,是把消极本质和积极本质都包含在内的“私有财产的双重本质”:其中消极本质=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本质=人的对象化正是私有财产的这种双重本质构成了私有财产内部的矛盾运动综观前后,粗陋的共产主义根本没有进入私有财产自身内部的矛盾结构;政治的共产主义只看到矛盾的一面,没有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即:只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人的异化,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人的对象化。
真正的共产主义则从私有财产自身的矛盾运动出发,既看到了私有财产的消极作用/消极本质,又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作用/积极本质第8段: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原文](3)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❷因此,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❸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❹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❺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解读]这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最经典的阐述需要逐词逐句解释[1-2行]“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解读]本句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命题标号(3)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的第三种形式,即马克思主张的真正的共产主义前一句,如果仅仅讲成“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那就和粗陋的共产主义没有什么区别(参见第2段第9行和第6段第1行)。
两者的区别在于: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只看作私有财产,因而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去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真正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看作人的自我异化,然后主张对这种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第二句实际上是对“扬弃自我异化”的解释:私有财产从物的方面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是人的对象性本质;但是它作为私有财产,又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东西因此所谓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要把这种自我异化了的人的本质重新变回人的本质,等于是人对自身一度丧失了的本质的重新占有道理很清楚:既然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那么扬弃这种异化就意味着“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占有和异化是反义词:占有是主客同一,异化是主客对立马克思在此强调“真正的占有”,是因为私有财产本身也是一种“占有”;不过那种“占有”在马克思看来“异化”,需要对这种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来一个否定之否定,那才是真正的占有,不含有异化规定的占有为什么又说这种占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呢?所谓“通过人”就是由人生产出来,这是讲产品的来源;所谓“为了人”就是为了人的需要而生产,这是讲生产的目的说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意在强调“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不仅在途径上是由人生产的,而且在目的上是为人而生产的(以人为本,人是目的)。
相比之下,私有财产虽然也是由人生产出来的,但它不是为了人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资本增值、获取利润而生产的,人不是生产的目的,而是获取财富、资本增值的手段[2-4行]“因此,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解读]进一步把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解释为“人向自身的复归”理由是:人的东西(本质)因为异化而离开了人自身,现在要通过扬弃异化而让它再返回到人自身显然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的东西返回到人,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但是前后两个“人”的规定或含义不一样所以马克思随后补充:所谓“人向自身的复归”,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一表述意味着:在马克思那里,所谓真正的人就是社会的人,而社会的人就是合乎人性的人因此所谓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还给这种“人的自我复归”增加了三个规定:(1)它“是完全的”,把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和积极本质都看到了,把人的主体本质和客体本质都收回来了;前两种共产主义则是片面的局部的,要么(粗陋的共产主义)只看到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而忽视人的主体本质,要么(政治的共产主义)只看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而忽视它的积极本质。
2)它是“自觉的”,基于人对自己的本质的自我意识,意识到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扬弃异化才能重新占有人的本质3)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即把共产主义看作人类物质财富生产和历史积淀的产物,与前两种共产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根本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政治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还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真正的共产主义则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和历史积淀的产物[4~6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解读]“自然主义”用自然的观点来看待人类事务,“人道主义”用人的观点来看待自然万物这两个主义可以说是近代思想中的基本对立古代社会的基本对立是神道和人道,近代以来,因为科技发展,宗教势微,人与神的争执下降,人与自然的矛盾上升,所以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其地位远高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所谓“完成了的”(又译为“彻底的”)相对于上文“未完成的”未完成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基础上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建立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上。
这种自然主义,因为已经包含了人的规定,是自然和人的统一,所以说它等于人道主义同样,这种人道主义,因为已经包含了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所以说它等于自然主义既然两者相互把对方包含在自身之中,两个“主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两者事实上就是等同的马克思的这两个等式讲的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原则,所以马克思紧接着说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7行]“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解读]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中,人与自然的同一是最高原则,人和自然是两个最高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论基于他的社会存在论,即人与自然的同一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和完成的,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包含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上述表达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等同的两个公式后面,马克思紧接着说:“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所谓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达到了对立面的同一,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方面的同一本节第12段集中论述这两对矛盾的相互关联及其解决方式[7~8行]“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解读]这四对关系是对上两个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从更深的哲学层次上解析,就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的关系后面这四对范畴是非常哲学化的,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对范畴、四组关系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即“存在和本质”的关系是“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关系,“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关系又是“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又是“个体和类”的关系而且应该说这四对关系都是主客体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来理解它们是不难的存在”的命题形式“it is”,只有主词没有谓词,或者说联系动词本身充当谓词,表述主词自身所指的对象即主体是否存在本质”是谓词,表述一物是什么东西,具有什么样的本质规定两者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命题“某物是什么”拆分成两半,“某物是”和“是什么”,就是“存在”和“本质”的关系黑格尔逻辑学中客观逻辑的前两部分“存在论”和“本质论”就是据此而来追溯到古代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也是这种关系现代哲学中则有存在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对立谈论人的异化,说某某人不是人时,就涉及到存在和本质的矛盾:是一个人,但不具有人的本质,不是作为人存在的存在和本质的矛盾正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万事万物都要追求存在和本质的统一。
存在和本质这对范畴,如果用到人的活动领域,就是“对象化和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