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doc
14页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古称绞缬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扎染工艺是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缝的线,在织物表面形成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扎染 - 西南夷纺织扎染说到扎染前,首先必须说说纺织因为没有纺织也就没有布帛、丝锦,没有了诸如此类的载体,也就不可能有在载体上的任何涂染的美术工艺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到了春秋战国,丝织工艺进步很快,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图案精美。
及至汉代,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类已可分为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我国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之后不太长的时期,社会思潮中便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汉代画像石星像图中就有“织女”的美丽形象西汉长安昆明池畔也发现了“织女”的石雕像这些文物中的“织女”,也就是我国民间无数从事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艺劳动生产的妇女的神化形象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纺织生产劳动的记述和描绘比如《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已经不仅只是纺织布帛,而且在布帛、丝织上“作文采”了孟郊《织妇词》说:“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们艰辛的劳作;王建《织锦曲》写道:“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描绘了织女的心灵手巧的纺织劳动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国纺织、织染的精品古代织女们进行纺织的原始织机是什么模样?我想,大致就是文献上说的“踞织机”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汉代铜贮贝器,它的盖上有从事纺织的雕铸人物,从画面上看,这种原始的踞织机是手脚并用的。
又从出土的汉代锦绮实物上看,当时的织机已经可以斜织和提花了东汉王逸《机织赋》:“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是对织女劳作的精彩描绘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汉代铜贝器出土地的晋宁属滇池区域当时滇池区域已有河蛮部族(西南夷中的一个强大部族河蛮后来分为白蛮、乌蛮两支部落,分别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们有理由推断:在汉代,地处边陲的云南纺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必定有河蛮的纺织品,也就是说,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们的纺织品在云南元谋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质、陶质纺轮、纺锤等工具,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已经有了纺织生产《后汉书哀牢传》中记载,永昌地区(今保山市及部分大理州)“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兰幹细布,织成文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汗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不但有了棉、毛、麻等织物,并且能利用天然染料,印染出白叠花布可见南诏、大理国的纺织技术已与中原不相上下了又据《滇志》记载,云南丝蚕生产也很发达赵州(现大理市凤仪镇及其周边地域)丝是遐迩闻名的,汉时就有赵州丝出口到掸国(缅甸古称)、身毒的历史。
南诏时期,洱海区域就生产出著名的“红布”,鹤庆也有“井口布”出口的记载《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说:“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得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毒身国……”大夏人所说的“贾”,很可能就有西南夷,即我国西南边陲的土著、商人、马帮因为,早在北方丝绸之路开辟前的几百年,西南夷就通过数百年艰辛,以叶榆(现大理古城)为起点开辟出了一条秘密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密道,西南夷早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张骞听说的“蜀贾”、“蜀布”,我怀疑有误一、也许大夏人不太能识别我国商贾的籍贯、口音,随意说成是“蜀”人“蜀”布其实,那时的外国人,只认识中国是“汉”、“唐”或“China”,根本分不清中国人籍贯的细微区别我想,即使当代的老外,能分清者也是寥寥无几吧二、或者,干脆就是张骞自以为是,以为到大夏的中国商贾就是“蜀贾”,布帛就是“蜀帛”了张骞当时并未到过云南(张骞是从大夏沿北方丝绸之路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奏报他的见闻,受汉武帝派遣才到云南来探查西南夷的秘密通道的),当时他即使见到了西南夷运到大夏的商货,也未必能够认出哪些是云南的商品。
不过,无论如何,中国商贾运去的商品中必有产于云南白族的布帛、丝绸,这是毋庸置疑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作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叶榆、永昌的民间纺织业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产量这就为大理白族先民的扎染染织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扎染 - 起源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扎染 - 历史扎染扎染是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据古籍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随着人口的流动,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东晋时期的扎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扎染文物在关于西南夷的纺织叙述中,其实已经提到了布帛丝绸浸染的情况但洱海地区的扎染源于何时,确切的年代已无法考证,然扎染在洱海地区的流行却是很明显很广泛的。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民间也叫做“印花布”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人物衣着服饰的花式看,早在一千多年前,洱海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扎染工艺盛唐时期,扎染因工艺特殊,素雅而绚烂,便成了南诏国向大唐宫廷进献的贡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派遣使团觐见唐王朝,使团中的歌舞乐队穿着的衣裙“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这些纹彩,应该就是扎染的纹彩公元十世纪,宋代仁宗皇帝明令把扎染作为宫廷专用品,严禁民间使用扎染物品一方面,这是宫廷虏掠和垄断了民间扎染,然另一方面,扎染生产在官方的督察下,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到了元代,扎染工艺在中原渐次衰微,但在西南一隅却有广泛的流传这自然有它的政治环境因素:西南远处边陲,中原战乱兵燹一时未能波及,为西南的生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西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发展平衡,为手工工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苗族的蜡染,壮族的壮锦,白族的扎染等等到了清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萌芽,城乡都出现了初级市场,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市场辛亥革命以后,经济市场进一步扩大,极大地刺激了手工艺品的生产。
云南纺织的“土布”就有著名的河西布、昆明布、大理红布、鹤庆井口布,以及各地少数民族自织的各式各样的布帛、丝布等洱海地区的白族扎染,无量山区的彝族扎染此时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各地城乡市场上都有扎染布的大宗交易,可见扎染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我们再从现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现况看,似乎可以追溯到历史上这里扎染生产的概貌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现有人口万人左右,自古以来各项农副业都较发达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从事手工织布和扎染工艺的妇女,“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就是这里生产扎染的写照大理周城被誉为“扎染之乡”是当之无愧的如此普及的情况,当然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全国各地某一手工艺形成全民产业的历史状况看,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这个过程至少也要千年以上扎染 - 流程扎染扎染的工艺大致分为扎花、浸染两个流程一、扎花以传统的手工纺织原色(白色)“土布”为载体材料,以手工缝缀为主、进行缝扎结合手工缝缀是形成图样的主要工序,蓝图早已烂熟于缝缀妇女的心中,她们看似信手拈来,却把怒放的山茶,盛开的梅花,翩翩的蝴蝶,鲜嫩的青草,飞翔的蜜蜂,以及山川风物、民族风情、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等,都展现在她一针针的缝缀之下。
为了造成浸染后色泽深浅不一,形成洇染、泼溅、渗浸、淡化,以及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缝缀之后要对每一处“‘撷’撮采线结之”缝缀者的审美情趣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她们在缝缀时,对折缝的宽、窄、松、紧、疏、密都各有所别,扎结时扎结的长短、松紧、稀密又各自不同,就决定了扎染成品花色图案的千差万别,绚丽多姿这是白族妇女心灵手巧的外化物质载体在扎染世界中,我们绝对找不到两幅花色图样或色调感情完全雷同的扎染布,原因完全在此二、浸染浸染的染料为点苍山上天然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黄梨皮等植物的蓝靛溶液以上天然植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用苍山的山泉水浸泡,待其色素充分溶解后便成为蓝靛冷溶液备用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冷加工工艺首先,将扎花完毕的布匹用清洁的泉水反复浸漂后,浸入染缸又根据对花色、图样明暗的艺术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浸染经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整合熨平,便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布帛上被缝缀的部分以及因缝缀而折叠的部分,在浸染中染料无法渗入染色,它与染了色的部分形成反差,根据缝缀者构思的花纹图样便完全显现了出来;又因在缝缀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次数和染料的浓度不完全相同,缝扎花纹图案的边缘部分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程度不一,图案便产生了自然晕纹、洇浸、泼溅、渗透、淡入或淡出的艺术效果,使整幅扎染布帛的图像色调呈现出青靛闪翠的印象派风格,艺术画面有若中国画泼墨大写意般艺术效果,意境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扎染 - 若干文化思考一、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扎染的商品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交换价值在稳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使用价值也是有口皆碑的,不仅在大理在云南的公共场所,例如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会客厅,机场码头车站大厅、候机候车候船室,大型展览(播)室等都能见到白族扎染美丽雅致的倩影,而且在首都的许多重要场所,例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都有白族扎染的古朴典雅的装饰不仅在大理几乎家家都有扎染的布帛制品或是布画,而且用白族扎染缝制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外早已风靡,有一件白族扎染的衣物,是国外人们的一种时尚,人群穿着白族扎染衣物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二、白族扎染既然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品,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说是一幅艺术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这艺术作品的作者任何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倾注到作品中去的从总的情况上看,扎染是白族千年传承的作品,它就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白族,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从各别个例的扎染看,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