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供给量统计指标与内涵.doc
2页货币供给量统计指标与内涵中国货币供给量统计指标与内涵2009 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起步后,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投资和被作为储备货币等功能得到发展, 使得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内涵及其反馈的金融政策指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而也使得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和数据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宏观经济科学决策以及货币发行和监管部门对货币供应统计的分析研究的需求为充分反映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全貌, 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准确性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使货币政策调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近十多年来, 中国一致在完善自己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1994 年 10 月,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标准与内涵: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 =M0+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 =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2001 年 6 月,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 M22002 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 , 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03 年,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公开《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第三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此次修订将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在原 M0、M1、M2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再扩大到 M3,即增加了外汇存款、保险公司存款和各种基金存款。
这个方案在操作时把监测重点仍放在M2,M3 只作为监测的参考指标第三次修订方案的优点是既考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连续性, 又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货币供应量中一些新增货币因素仍未能包含进去,如日益发展的各种衍生品形成的存款、商业票据等2011 年 10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较大, 决定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 M2)统计范围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以 2003 年的第三次修订方案为基础,并结合 2011 年 10 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新的调整, 即将住房公积金存1款等纳入 M2,按时点公布 M0、M1、 M2等统计数据因此,目前的中国货币供给统计标准与结构大体上如下: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 =M0+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 =M1+储蓄存款 +证券客户保证金 +住房公积金存款 +企业定期存款 +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货币供应量指标统计的国际口径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结构以及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应用差别较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结构体系、 统计口径,并没有统一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97 年制定并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2000 年进行了修订。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明确了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为:M0:现金,指本币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 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即 M1+一定期限内的( 3 个月至 1 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外汇存款 +CD;M3:广义货币, M2+外汇定期存款 +商业票据 +互助金存款 +旅行支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采用的是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统计口径 1996 年 12 月,美联储原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对当时高位运行的股市价格做出了一个“非理性繁荣”的论断, 并告诫不应该低估资本市场和整个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此应该保持警惕在格林斯潘时期,他更多地关注 M3指标的统计和调控中的使用美国的 M3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支票和储蓄账户、货币市场账户、存单、欧元存款和回购协议等货币数据按照格林斯潘的解释,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代表的是可用于购买商品、服务和证券的货币数量所以,货币供应量 M3的增加加剧了这种在股票市场和消费者支出领域已经存在的“非理性繁荣”,因为它在经济体内注入了更多未曾预见而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多余货币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自 2006 年起,美国政府只公布 M2货币供应量指标,停止了关于 M3指标报告的发布,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全球经济学界对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缘于美国货币当局试图掩盖货币扩张的猜度。
M2显然不如 M3涵盖广泛,仅从美联储公布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其货币扩张一直持续到了 2008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