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现代生存方式导致设计造物异化的艺术理论论文.doc
4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现代生存方式导致设计造物异化的反思_艺术理论论文 内容提要: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商业化生产方式的确立,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科技至上主义在造物设计中的体现这些现代生存方式在改变人们生活状况的同时,也促使了现代造物的异化在物质丰盈的今天,面对炫辉、挥霍、矫饰、浮夸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社会风气,我们不得不对非健康的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关键词:造物设计、生存方式、利己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对工业化方式与方法在精神上的过渡依赖和迷恋、形成了物质价值主义,经济增长主义、技术进步主义等价值体系;同时人格也被物质化,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坐标则是见物不见人和以物取人……”〔1〕物质的丰盈仿佛是造成当下所有危机的根源,其实,“物”是个相对大的概念,当其以与“人”或“心”对举,“物”多半被纳入哲学的范畴,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但以“物件”“物品”的形式或名称呈现则是形而下的,属于大众人的世俗、日常生存,涉及到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情趣和人所在生活中所崇尚和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存方式紧密联系按照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的观点:“人造物世界恰恰就位于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界面上”。
〔2〕(p109)造物的危机、物的异化实质上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异化,需要反思的不是物的问题而是人类现今非健康的生存方式一、经济主义的商业化生产方式——物不尽其材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在配置资源、创造利润和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方面是其他的生产方式无可比拟的,但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引导,这种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的,甚至把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等同于经济行为如“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生产企业仅通过造型和风格的改变,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但由于人为的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不可避免的带来巨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此外,“一次性产品的普及”和“用后即弃”消费观的大众化:如人造罐头,瓦楞纸盒、商业包装以及大量的建筑、装饰材料等也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英国设计史学家和批评家雷纳·班纳姆将这一现象贴切的描述为“浪费型文化”〔3〕(p332-333) 这些可抛弃的、一次性消费品使人们对造物设计背后的商业化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安和忧虑被商业动机驱动下的完全自由膨胀的造物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逐渐沦为商业化生产方式的一种“计谋”,影响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当设计由构想转变为物品时,它便成为人的消费之物马尔库塞说: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任何科技成果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运用于生产,而不顾及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如:大量产品在短时间内被生产出来,缺少配套的检测和质保环节,其目的为了获得高额利润;电子产品毫无针对性的增加许多无用功能,只为了增加卖点正如赵江洪先生所言“设计不能陷入无限制扩张的商业和消费的活动中,设计的底线就是设计伦理”〔4〕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必须借助于手段或工具的使用来实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商业主义设计制造的社会中,我们对物质生活的关切日益沉湎于构造一种世俗的、物质的满足感,以追求单一的商业利润来代替业已失去的精神上的安全感,最终忽视了物尽其材、地尽其利的造物原则,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价值观上的利己主义和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物不尽其用利己主义的源头是个人主义,如果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自然之上,把社会、自然视为自我实现的手段就成为利己主义;现代造物设计中所提倡的人本化和人性化,最终显现为情欲化诉求,决定了现代造物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例如:不断求新和寻求引人注目的风尚,形成了产品设计无节制的见异思迁,进而演化为一种全新的流行文化美学。
享乐和利己正是物品直接相关于人的身体欲望的满足,享乐化和利己化已成为现代造物设计的直接或间接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一切物都是可以消费的,一切功能都是可以实现的,一切技术都是可用的,一切物品都是可以创造和制造的造物设计成为满足人感观需求的直接形态,造物设计直接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众所周知,一切欲望的实现都有其自身的边界,设计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超出生活世界的游戏规则但现实中,人们在消费上,永远感到饥饿购买最新发明的玩意儿、市场上最新式的任何东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真正的‘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观察社会时,把商品看成“虚幻的存在,当做具有魔力的“花神(flore)和色魔(faune)是供人游戏和纵欲的各类玩具例如:在后工业社会中,以等级为基础的世俗价值法则也符合了大众价值观和审美观,当你购买商品时,并不是购买一件实用品,而是在购买一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炫耀的象征物,它代表着你的地位、财富、魅力、品味和权势等换句话说,身份越来越建立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上〔5〕(p152)正如弗洛姆说:“一瓶可口可乐在手,我们喝的是漂亮的少男少女在广告上畅饮的那幅景象,我们喝的是瓶上那条‘令你精神百倍’的标语。
〔6〕(p115-128)结果,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彻底丢弃了造物设计中物尽其用的根本原则,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三、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物不尽天择自笛卡尔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确立,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日渐由人道主义膨胀为人类中心主义人成为世间万物的主宰,世界万物成为被主体分析、解剖、操纵和批量生产的客体〔7〕奉行此种世界观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与自然的紧张对峙例如;汽车满足了购车者出行方便的需求,却给大气带来了污染;满足了大众通讯方便的需求,却给周围空间带来了电磁辐射;空调满足了消费者纳凉的需求,却加重了温室效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散播的核辐射和印度博帕尔的有毒化学品仍笼罩在受害者的上空,核武器、塑料、农药、汽车、电池、克隆技术、互联网、如“达摩克斯”之剑高悬在人类的头上〔5〕(p167-168)塑料是人类制造的最稳定材料之一,但它彻底瓦解成许多小块这一过程会持续数十年,目前,人类丢弃在海洋中的垃圾形成了巨大的“塑料漩涡“,已有267种海洋生物受到这种塑料垃圾的影响塑料丢弃物正通过鱼或鸟的身体进入人类食物链塑料在帮助人们方便生活的同时,也不忘挑战人类对它们的控制能力。
〔8〕人类中心主义从满足自身的需求出发,使自然遭受蹂躏,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失衡已不可避免人类自诞生以来,即开始生活在“自然生态圈”和“技术圈”之中当技术圈相当弱小时人类对自然生态圈保持着有限的,可消解的影响力然而现在技术圈已经强大到能够改变并主宰生态圈自然规律的程度,因此,诸葛铠先生所倡导:“设计是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而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要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努力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设计的出发点又是归宿但在看不到星月和野生动植物的城市建筑中,在满是工人商品和感观娱乐的现代文化中;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物不尽天择,我们很难体会“道结自然”,“天人合一”,更不要奢望做到“人际和谐”〔9〕四、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物不尽其善现代主义对于科学技术充满了热情,在造物设计中人们盲目地崇拜科学,认为它可以解决人类生存的一切问题;在当下造物设计中,新鲜感、速度感、运动感和大体量成为产品体现现代性的特征,高技术设计正是体现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崇拜科学技术作为新事物,带来了速度和力量,也给人类带来了希望……”〔10〕事实上,科学技术是理性的产物、是知识的表现、是文化的成果,科学与技术的这种文化性质,既能使科学技术产生更大的威力,也能表现出更大的欺骗性,对科技至上主义或科技贵族主义(Technocracy)必须要同时看到其正反两面。
〔11〕(p64-65)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并不能为人类提供价值合理性而只能提供工具合理性,它没有哲学所具有的反思的智慧,也没有艺术所特有审美的意蕴极端的科学主义往往导致技术的异化、人文关怀的缺失如:日渐增多的“电视眼”、“电脑脸”、“网络综合症”(IAD) 以及电脑产品中的信息泄密、网络犯罪,涉及到诸多安全伦理和道德伦理问题已经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方面全面更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产生了对新技术的强烈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在促使人类不断使用新技术的同时,极大的弱化了人类在使用技术时的道德责任感〔5〕(p171)新产品和电子通信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同时成为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受益人与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比那些按设定好的程序的机器好不了多少,而我们的自由就被限定在无数产品的选择之中〔3〕(p256)面对着种种人被物役、人被异化的现象,人类技术的异化导致现代物品给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造物设计者有责任在产品设计中将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结合起来,自觉设计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技术产品……产品设计融合客观规律的科学之真,为人目的的技术之善,赏心悦目的情趣之美于一体,开拓出真、善、美相结合的新的产品设计。
〔12〕伦理约束缺位的现代生存方式只会无限刺激人类无休止的物欲追求,导致无限浪费、人类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最终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造物设计关乎现实生活,所以要科学实用,关乎“艺术”所以要保持正确的审美价值评判,而美善相通的内在逻辑更需要设计以伦理内涵来约束事实上,“美”与“道德”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好的设计应该既是美得也是有助于道德建设的,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13〕设计造物只有超越现实的功利境界和审美境界,寻求到功利审美伦理和谐统一的至高无上的伦理境界,才能为人类和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人类的危机并非源于物质的丰盈而是源于人类非健康的生存方式,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造物者,人也,要设计物,先设计人,对非健康的生存方式进行反思,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参考文献:〔1〕陈六汀.景观设计的伦理关怀[J].美术观察,2003.6〔2〕【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尧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4〕赵江洪.设计的生命底线—设计伦理[J].美术观察,2003.6〔5〕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6〕【美】马尔库塞. 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明:云南人民 出版社,1998.4〔7〕扈红英,白炳琴.科技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方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8〕金陵晚报 2009.5.27 A叠20 人文世界〔9〕方李莉.中国需要一次什么样的文艺复兴[J].艺术评价,20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