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15页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A. 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 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C. “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 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可以,玉龙出土于辽河流域,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于黄河流域,骨耜出土于长江流域,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是来自不同的流域,这说明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A项正确;题干出土的文物有些事农业工具,手工业品等,未体现狩猎场景,排除B项;“龙的文化”已经定型这一说明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不仅仅只涉及“龙的文化”,排除C项;蛋壳黑陶高柄杯,说明半坡居民的手工业水平,不能说明其耕作生活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2. 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A. 学而不厌 B. 因材施教 C. 温故知新 D. 不耻下问【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可知,孔子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他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从中可知,孔子注重因材施教,B项正确;学而不厌说明的是学习地 态度,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温故而新说明的是学习的方法,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孔子是他们的老师,体现不出这点,排除D项。
故选B项3. 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A. 国都变迁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百家争鸣 D. 大一统得到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和所学可知,周王室地位下降,各地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并未说明国都变迁问题,排除A项;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排除C项;当时处于诸侯争霸,还未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4. 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这一现象应缘于( )A. 丝绸之路 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隋大运河的开通 D. 郑和下西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排除D项。
故选A项5. 据表可知,《齐民要术》( )时期农书内容主要来源东汉《四民月令》日常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明朝《农政全书》大量引用《齐民要术》A.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 强调因地制宜C. 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 注重工具革新【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表格和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收集整理百余种古书而成,这里面就包括《四民月令》里面的相关内容,这说明《齐民要术》起到承上作用;明朝《农政全书》大量引用《齐民要术》的内容,其起到启下的作用,A项正确;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项;东汉时期已经有农书了,《齐民要术》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齐民要术》的作用,并未说明工具革新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6. 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诗词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对外关系演变 B. 行政区划的变迁C. 传统节日的魅力 D. 绘画技巧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正月十五日夜应制”涉及到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题干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涉及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题干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涉及到的传统节日是重阳节,C项正确;题干涉及到的内容是传统节日,并未说明对外关系、行政区划以及绘画技巧等内容,排除ABD项。
故选C项7. 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温度差异 B. 土壤条件 C. 生活水平 D. 人口迁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将北方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带到了南方,对南方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饮食方面内容,与温度差异的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土壤条件是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但饮食问题与其影响不大,排除B项;题干说明的是饮食的变化,不能直接推出生活水平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8. 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 重文轻武 B. 宋辽和战 C. 政权更迭 D. 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契丹族学习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A项;宋辽和战签订《澶渊之盟》,使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体现政权的更迭,排除C项。
故选D项9. 《元史·百官志》记载,由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该事件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据此推断,下列机构在地区管辖上也起到类似影响的是( )A. 吏部 B. 刺史 C. 澎湖巡检司 D. 枢密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与题干中对西藏的管辖起到类似影响,C项正确;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排除A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排除B项;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排除D项故选C项10. 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A 物价不断飞涨 B. 与清军作战失利C. 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 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可知,从太仓库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区分开来,到明神宗时,皇帝可以取太仓银入内库,这说明国家财政制度被破坏,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国家财政体制问题,并不能直接推出物价飞涨,排除A项;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体制问题,并不能说明官员职权的变化问题,排除C项。
故选D项11. 下图体现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例中的“北洋舰队基地”以及图中“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占领戚海港和刘公岛提督府,北洋水师覆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诸多战役其中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起者是英法联军,与日本无法,排除B项;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等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 “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这表明( )A. 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 B. 君主专制制度已终结C. 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 D. 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此后白话在全国传播,反映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体现了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C项正确;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不是学生运动,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君主立宪制,发生在1919年之前,排除B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但并不能全面推翻,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13. 1924年的《真正革命歌》写道:“真正革命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军,要铲除军阀,与帝国主义死拼我是国民军,我是国民军,打仗为救老百姓这表明了( )A. 作者的反帝反封建理念 B. 军事歌曲的大范围流传C. 北伐取得辉煌战果 D. 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真正革命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军,要铲除军阀”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理念,材料“与帝国主义死拼”体现了作者反帝的理念,所以材料表明了作者的反帝反封建理念,A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真正革命歌》的内容,并未说明其流传的广泛性问题,排除B项;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作者的反帝反封建的理念,并未涉及到群众这一主体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4. 由于秋收起义作战失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背弃了革命,为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体现的精神是( )A.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举国同心、尊重科学 D.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可知,宣誓词体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这也是每一位共产党人所具备的精神品质,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未说明对科学的态度等,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未说明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等科研精神,排除D项。
故选A项15. 魏巍在《火线春节夜》中写道:“有人指着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几片肉,一块朝鲜打糕,还有早晨剩下的米饭说‘你看,这还不是好几个菜吗!这年过得蛮不坏哩!’”这体现了志愿军的( )A. 严明纪律观念 B. 武器装备精良C. 革命乐观主义 D. 业余生活丰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人指着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几片肉,一块朝鲜打糕,还有早晨剩下的米饭说‘你看,这还不是好几个菜吗!这年过得蛮不坏哩!’”从中可知,在艰苦的作战条件下,志愿军表现出了非常乐观的精神面貌,对生活、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前途充满坚定信念和进取精神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C项正确;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纪律严明这一优良传统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所使用的武装装备十分落后,排除B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