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向型和外向型.doc
2页内向型和外向型 Introversive vs. Extroversive 中国地理环境有内外两大特点:就外部而言,由于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 以黄河流域为发祥地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时相对隔绝的,其北边是难以逾越的蒙 古隔壁和西伯利亚原始大森林,这里的严冬冰雪覆盖,寒冷荒凉;西北是焊好 无垠的慢慢黄沙,虽有过“丝绸之路” ,但旅途漫长艰难,始终未能成为康庄大 道;西南是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这里崇山峻岭,步履艰 难有些地理学家说,地球上有两个最难逾越的地区,一是北非的沙哈拉沙漠, 一是东亚的青藏高原东边和南边面临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对于缺 乏航海技术的古人来说,这也是难以难以征服的障碍:浩瀚无际的大洋,波涛 汹涌,可拍的台风,先民只能望洋兴叹就内部而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 原地区,腹地开阔,回旋余地比较大,容易自给自足,互相支援:北方如有天 灾人祸,人可以往南迁,反之也一样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长期的闭关锁国, 是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事业狭窄,思维闭塞,安守田土,衣食而行,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知足常乐” ,重乡土观念,中“叶落 归根” ,视中国为“天下之中” (the Middle Kingdowm,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加上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好“大一统”的思想,使思维对象指向内部而非外 部,指向自我而非自然,把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目标, “一 向注重向内看” , “惟望时间之延绵” (钱穆) ,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重视社会治理,探究“治世之道” ,重视历史传统,唯圣、唯书、唯上。
不一接 受新事物,不求空间之拓展,不注重探求、改造与征服外部世界,这种种因素 促使中国文化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品格和成果, 保持自称一体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盲目自尊的大 国心态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认为价值之源在与一己之心,寂静寡欲、无 善无恶的心发迹出善恶有别、尊卑有序的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天理就存在于 人的心中这个包容宇宙万理之心,不仅跨越时空、古今无异,而且,寂静寡 欲、无善无恶,可以流变出时间万品染指人间万事内心之用意附着于外界事 物之时,内心便会与事物“一起明白起来” ,因而注重“心术” ,重自我反思, 种身心修养,重伦理道德,重三纲五常,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内贤外往”是修身内省的最高目标,通过“反求诸己” 、 “反球自识” 、 “反身而诚” 、 “反省内求”以汇通万物,达到去恶求善 “人人可以反求自识, 而无事乎向外追索”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熊十力) 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 亦即把我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 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思维倾向是内 向性、收敛型的,而不是外向性、发散型的。
内向性细微导致中国人邱伟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 对静,只有静餐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 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不可争名夺利 “静” 、 “思” 、 “悟” 、 “忍”成了许 多中国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整个社会显得“内向” 、 “内省” 、 “内求” 、 “内敛” 内向自求还造成种种特征,如:清静无为、安分守己、知足忍让、中庸守常、 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求稳忌变、怯于突破、对新事物缺乏好奇、 对位置食物缺乏兴趣,甚至热衷于“窝里斗” 、 “内耗” ,不向外进取,这就压抑了人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在这种内向自求的氛围中,人们不求开拓、创新, 而是保守、节制,不求向外探索,而是对内压抑;人们不求自由选择,而是众 求归一 梁漱凕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商务印书馆,1922)认为中国文化“以易 于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是“安分” 、 “知足” 、 “寡欲” 、 “摄生” ,能“随遇而安” ,对威权把持者“容忍让礼” ,爱好 与自然“融洽游了” ,不去深入考察、剖析进而征服自然,当然只能走入玄学直 觉之路,而不会产生出科学。
农耕民族,必须依据气候、季节的变化规律来安 排农事,决不能揠苗助长这种依时而行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中国人注重自然 的渐变、人文的自化,而不习惯于人为的求变、求新千亩指出,中国人做事 “务求其先后条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