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十堰市竹山县为例.docx
13页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十堰市竹山县为例 摘要鄂西北的传统孝歌文化作为中国孝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其中传达着中国传统孝道观念通过学习,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孝道的博大精深,也能从中认识到中国孝道的价值和理念,所以笔者结合当下美育先和中国传统的鄂西北孝歌文化进行深度嵌合,提出了在美育背景下的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园的校本课程,开展兴趣社团建设和现代化的融合发展,促进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共同发展关键词:鄂西北传统孝歌;孝歌;美育1. 孝歌文化是鄂西北世代传承文化鄂西北孝歌产生是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整合及其多元整合的产物本地文化主要表现在地形特点的影响和鄂西北民歌的母体基础鄂西北区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丘陵山地约占90%处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带的自然区位,由秦岭山地、汉水谷地和大巴山山地等自然资源迥异的三大地理单元组合而成这种天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孝歌的传播和发展鄂西北孝歌的地域范围主要是沿江、沿河的山地以汉江为中心,包括汉中、安康及商洛的镇安、柞水、山阳、商南和洛南(洛源镇的五龙沟和吊棚一带)。
汉江流域沿江具有民歌产生的根基,河水声是民歌的会让人产生一种“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1]的时间流动感和紧促感普通群众产生对生的眷恋和珍惜,“山自清清水自流,何必人间结怨仇一生争名又夺利,终是一堆土馒头邳恫时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崇山峻岭,幽壑深谷,交通极为不便,进山出山只有沿河而下的山间小路,严重限制人们交往和货物流通,主要靠徒步跋涉、肩挑背驮山民基本上分散居住在沟、梁、洼、岔之中,村落间错山边,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的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和较闭塞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特有的丧葬民俗风情——孝歌人死被视为“白喜”,孝歌在哀祭死者的同时,舒缓生活的重压和排遣深山的孤寂,更有助于加强平时不太常见的邻里之间的交往,建立一种他们所认可的文化气息鄂西北民歌是孝歌产生的根源之一,鄂西北孝歌存在和发展传播主要依靠鄂西北民歌鄂西北民歌是鄂西北秦岭巴山地区的一大传统民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包括:通山歌、山歌、小调、号子、盘歌、儿歌、仪式歌仪式歌是一个大的类别,有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孝歌等[2]情趣诙谐,含蓄幽默,曲调优美,委婉舒展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腔调分高腔和平腔感情柔和细腻,大有川楚之风腔调、曲调、情感、内容、形式,这些都成为鄂西北孝歌的丰富营养源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鄂西北孝歌在民歌的滋润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长期流行鄂西北地区的孝歌演唱已形成了:开路歌、劝孝歌、盘歌、翻田埂和还阳歌五大部分内容乐施劝善,孝行忠良,以道家为形,以儒家为核,还兼带有旧时代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孝歌曲调哀婉多变,在演唱形式上分为慢唱句和斩句子两种慢唱句速度较为缓慢,曲调低沉柔和,给人一种悲痛伤情的感觉;斩句子唱法速度较快,曲调爽朗明快,给人以轻松自由的心情映照歌词是按照历代歌师代代相传的手抄歌本或以口耳相传的孝歌歌词为基本模式,每一个时代的歌师又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具体环境来临时自编,所以自由度比较大鄂西北孝歌的形成与历史上几次大量移民及这些移民所构成的文化紧密相关清乾隆初年止于道光后期的鄂西北政策性流民潮形成目前的陕南地理区位临近巴山山地多为巴蜀流民居地,略阳、宁强因与甘肃相连,多为甘陇流民居住商洛、安康等地,与河南、湖广等地犬牙交错,多豫楚江南流民分布地处秦岭山地的佛坪、宁陕、柞水等地因与关中临近,成为秦岭以北秦晋人徙居之区域这些来自于周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在同一块地域居住时,通过民间文艺无意识地选择了自然从容、欢乐愉快、不固执己见、甚至于带有一些享乐特色的生存态度和情感方式。
俐从而形成鄂西北民间文艺特有的文化整合鄂西北孝歌即在此基础上,经历了适当保存、与时俱进、重新整合的过程,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和基本特点陕南孝歌主要分布在鄂西北的东南部,即受巴蜀和荆楚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商洛、安康一带[3]汉江的流线图是一条连接鄂西北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水路通道明清之前,安康基本上都是一块蛮荒之地,经历了清初大移民之后才得到大发展对比湖北孝歌和鄂西北孝歌,能明显看出荆楚文化是鄂西北孝歌的主体或精神渊源2. 孝文化在当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的现代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加速了以中青年为主的跨区流动,且人口逗留时间不断延长这一变化,首先直接导致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量的减少,老人的生活照料,尤其是精神慰藉受到较大影响其次,子女养老的道德风险加大[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子女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不再把侍奉父母视为人生第一大事,而是寻求个人的自我发展人口外流不仅创造了违反传统道德的理由,而且给违背传统道德的人创造了可以自由迁出从而逃避指责的机会,最终导致孝文化的缺失,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陷入困境在现代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成为对传统孝文化最大的挑战。
首先,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绝对权威大为弱化,曾经的家中地位“高不可攀”变为现在家中的“平等一员”其次,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领域,不再把崇老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而是用道德伦理来调控老人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正如托夫勒所言:“工业文明浪潮延伸到整个地球,不仅创造了新的现实环境,而且造成了新的现实的思考方式农业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传说和教训都相继崩溃,带来了对神、正义、爱、权力和美的新定义…3. 孝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以十堰市竹山县孝歌为例1. 理念创新——孝文化与美育结合在我国,为了达成“全人”的教育理想以及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美育的发展把美育纳入全体人民的教育方针,产生一种新的教育格局,一种以德育、智力、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并举的教育格局,这五种教育之间彼此相互协助、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孝歌美育应当归属于社会孝歌的范畴,从广义上说,各种方式的社会孝歌全是孝歌本体价值的普及和展现,其中,校园孝歌美育属于美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我国中小学校大力推广孝歌美育不只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手段,还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按照孝歌教育对象的不同,把孝歌教育分为了传承孝歌教育和非传承孝歌教育。
传承孝歌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专业孝歌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非传承孝歌教育也就是普及型孝歌教育,它主要的教育目标是把孝歌教育纳入普通教育体系中,并且和普通素质教育同步进行,扩大教育覆盖面积,增进全体人民素养均衡的、全面的发展因此,从整体的孝歌教育角度来看,孝歌审美教育是把孝歌当作一种手段,对孝歌接受者实行审美教育,也是孝歌教育体系下的一种非专业孝歌教育形式而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孝歌文化的提高,还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孝歌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孝歌对学生的德育作用表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孝歌活动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体力,有时动作难度也较具有挑战性,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不断锻炼身体、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过程,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孝歌是由很多人一起活动的艺术,学生在这种集体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培养一种集体荣誉感,学会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在孝歌比赛过程中,学生会在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中,努力拼搏,争夺第一这一孝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谦虚明理、友好竞争,给人以性格、信念、思想等方面的熏陶,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内容创新经过对鄂西北民间音乐孝歌文化课程及教学模式的了解,其中大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沿用“示范、讲解、纠正”这一传统模式教师整理不同民族孝歌的素材,进行备课,编程组合后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以模仿学习为主,缺乏主动思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量大,课程多,疲于且疏于教材更新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采取主动为主,教材为辅的措施譬如,在使学生充分掌握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教学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主动为主,逐步教学为目标其中,在对于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教学中,应该考虑通过提前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有个初步认知,再到课堂上逐渐掌握祭孔乐舞基本的动作和步伐,最后着重学习头部的晃荡、手腕的旋转、抖胯、颤举和震臂等动作,从而做到文化浸透与身体训练的同步,完成教学输出与输入的平衡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融的教学与体验能不能培养地方民间音乐孝歌文化的传承者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地方民间音乐孝歌文化的接受者与爱好者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细水流长的,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体味与探究也不是简单的知道与模仿,需要水滴石穿的长久与恒力所以必须要正确的引导,必须要一份热爱与崇拜。
3. 形式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起到开启教学活动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设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相关选修课程,如传统孝歌文化文化课、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相关电影课程、相关音乐课程等,提高中小学生对于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认识与兴趣,将学生身临其境地带入进传统孝歌文化这个大环境中,达到学生能够自主的想要去了解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目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授课的方式方法,可以先将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孝歌动作的文化背景编成一个学生喜爱听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第一时刻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有一个表层上的了解,随后慢慢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这是对学生思维意识上的一种启动,让学生可以清晰地记得祭孔乐舞孝歌动作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而不再是枯燥的肢体运动不要求学生像专业的学生一样对祭孔乐舞的各个细节都知晓的深刻清晰,但也要有相应的了解,随后就可以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通过祭孔乐舞的教学和孝歌动作的教学,学生会自觉的通过自身的理解将二者相结合,从肢体运用上升到情感的表达,这时他们会对祭孔乐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验这样学生首先对祭孔乐舞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一个了解,随后在进行每个动作的仔细教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那么教学不仅可以顺利的进行,课堂质量与效果会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4. 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的传承1. 校本课程的开展现如今,孝歌作为人们美育、德育的一项内容、手段,越来越受到各方各界的重视,当前有许多国家把孝歌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要想在中小学孝歌教育中,发挥德育、美育渗透的积极效果,首先就要学校提高对孝歌教育的重视,提高对孝歌课程的认知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积极手段,同时也是鄂西北本土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4]它除了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礼仪、礼节,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这对他们的未来而言是非常珍贵的财富中小学孝歌教学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孝歌教育的同时,学校同时可以搭配和孝歌教育相关的其他艺术门类教学,如音乐等在孝歌教学实践中,音乐与孝歌课程联系在一起,形成同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孝歌实践课的认知与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模式,视学生为孝歌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孝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兴趣社团的建设鄂西北传统孝歌文化如果想要获得长期的深化发展,就必须要求高校在基础设施上增加投资,同时建立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
[5]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应当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院校领导能够与时俱进,增加鄂西北孝歌的室内及现场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完善孝歌室内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