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功夫和侠义精神.ppt
64页第七章 中国功夫和侠义精神一、武和侠(一)武• (1)技(武术或功夫):打斗的技术、招式• (2)器:刀光剑影• (3)道:止戈为武(以佛法化解恩仇: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无名无相(破除“武功障 ”,直指人心)(二)侠1. “侠”的字义 • 《说文解字》:“侠,俜也从人夹声 “甹 ,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 • 《说文解字注》“今人谓轻生曰俜命,即此俜字 俜:拼命、搏命的意思 • “甲”(衣甲)——“夹”——“侠”:带甲之士,即 武士从古文字学意义上说,侠,具备三种品格: 搏命 轻财(重义) 善武• 2.侠的品格• 韩非《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 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侠肝义胆• (1)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 不负于人如《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和苗人凤 ;•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他人于危难之中;• (3)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如郭靖、乔峰• 3.侠的类型 •(1)乱世豪侠•(2)江湖义士•(3)绿林好汉(三)江湖•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江湖:地理名词-文化符号-象征世界 • 作为总的世界图式的“江湖世界”基本上 是虚拟的,作为具体生活背景的“江湖” 却近乎写实 • 典型场景:悬崖山洞、大漠荒原、寺庙道 观• 这三者在相对于都市尘世,宫廷衙门这一 点上是一致的,都是王法鞭长莫及之处, 是武侠小说所虚拟的法外世界 (四)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以武行侠的小说• 流变:古代侠义公案小说清末民初旧派小说港台新派武侠小说• 宋话本“公案”、讲史侧重故事性;“侠义”、“武侠 ”侧重人物行为及其意义• 清末民初(二、三十年代)的武侠热:小说:南向(向恺然:《江湖奇侠传》)北赵(赵焕亭: 《奇侠精忠传》、《大侠殷一官轶事》),电影:1928-1931年上海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四百部 电影,其中武侠神怪片占二百五十部 • 80年代中后期的港(金庸、梁羽生)台(卧龙生 、古龙、司马翎 、诸葛青云 )武侠小说武侠盛行 武侠在各文化层次的受众中广泛流传武侠小说 武侠电影 武侠游戏 武侠漫画武侠盛行的原因• (1)从主体而言:武侠的创作主体自身一直在力图融汇(或迎合)各种文化心理,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2)从接受者而言:中国具有江湖、庙堂的传统,受众具有强烈的武侠阅读期待视野。
如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人读出了刀光剑影,有人读出了谋篇布局,有人读出了人生感悟,有人读出了哲学意蕴二、中国武侠电影的 发展历程(一)萌芽期(1905-抗战爆发)• 1.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 部影片,以京剧武戏作为题材 • 2.火烧红莲寺之前: 《车中盗》、《王氏四侠 》等 • 3. 1928年《火烧红莲寺》:掀起中国武侠电影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火烧红莲寺》的意义和影响 • 1.商业空前成功,上映引起轰动,此后在三 年内连续拍出了18集,更引来了无数的效仿 者,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 部武侠神怪片 • 2.为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立足开辟了一种电 影样式——武侠神怪片,带动了中国电影史 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 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武侠神怪片得名原由: • 片中的一些特技摄影在当时充满创新意识 ,银幕上出现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 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种绝技, 使它获得了“武侠神怪片”的恶名武侠电影第一次发展浪潮的回落 • 1931年,鉴于武侠神怪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极不相符,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 下令查禁包括《火烧红莲寺》在内的所有宣 扬怪力乱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 戛然而止。
• 后续发展:一些导演转至香港,并于1935年 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火烧红莲寺》,武侠 电影的传统在香港得到传承 (二)发展期:粤语武侠片当道 ( 1938-1948)1.发展背景: • 香港:二战期间,不少上海影人南下香港,为香 港注入新的活力,影响甚巨这一批影人包括了 中国武侠片开山始祖之一的导演任彭年、王元龙 • 台湾:日本的殖民地,无论在文化、语言上都受 到严格的限制,未有武侠电影的出现 2.武侠美学: • (1)背景:影片内容、形式脱胎于中国传统戏 曲;演职人员多出自传统戏曲界,或是曾拜师学 艺 • (2)表现形式:动作、武技、武具等基本上脱 胎于中国戏曲中的武打形式,保留有浓厚的舞台 形式特点 • (3)叙事内容:多改自民间故事,公案小说、 或根据稗官野史 • (4)影片主题:以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表 现核心,著重宣扬侠义精神3.发展成就 • 此时期共生产了39部粤语武侠片电影 • 主要作品有: • 改编自《七侠五义》的《大破铜网阵》 (1939)、《侠盗锦毛鼠》(1941)、《御猫大 战锦毛鼠》 (1948) • 改编自《水浒传》的《阮氏三雄》(1941); • 改编自《彭公案》的《三盗九龙杯》 • 改编自广东民间通俗故事的《方世玉与苗翠 花》(1948) (三)兴盛期: 新派武侠电影和功夫片 (1949-1979)1949-1959:粤语武侠片当道 (1)基本情况: • 香港:1949至59年之间,共有297部武侠电影,是 粤语武侠电影全面兴盛时期。
• 发展背景:香港武侠电影在新马一带(当地华人普 遍会说粤语)颇受观众喜爱,促使当地的电影商人 投资支持香港电影制片商所摄制的粤语武侠片,并 且购买“片花”(即先付订金,订购某一影片的星 马地区的上映专利权),香港影业靠著各地的“片 花”大量制作粤语武侠片 • 台湾:在1959年金马公司制作出第一部武侠片《罗 小虎与玉娇龙》(由梁哲夫导演,黄志青编剧,改 编自王度庐《卧虎藏龙》),进入60年代后,武侠 片的制作在台湾才渐渐兴起 (2)经典形象:黄飞鸿 • 在这一时期,黄飞鸿系列电影共拍了68部,是香 港电影史上集次最多的电影 • 1949年胡鹏导演《黄飞鸿上集之鞭风灭烛》与《 黄飞鸿下集之火霸王庄》,首创黄飞鸿题材• 片名:《黄飞鸿上集之鞭风灭烛》(1949 )《黄飞鸿下集之火霸王庄》(1949 ) • 导演:胡鹏 • 原著:当时朱愚斋在《工商日报》以黄飞 鸿为主角连载的武侠小说 • 改编:胡鹏与好友吴一啸共同编导 • 投资:新加城电影商温伯陵 • 特点:黄飞鸿系列影片中的武侠场面设计 ,一改过去的夸大做作,创新性地将表演 与搏击分开拍摄,回归武侠片“武”的本 质 • (3)新发展:改编新派武侠小说 • 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 在港台地区日渐风行,为武侠电影再注入新血,改编新 派武侠小说成为电影的重要剧本来源。
• 第一个将新派武侠小说搬上银幕的公司:峨嵋电影公司 (于1958年由李化创办,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专门摄制粤 语武侠片的电影公司 • 作品:改编金庸的小说,拍摄了《射雕英雄传》(上下集) (1958/1959)、《碧血剑》(上下集)(1958/1959),改编梁羽生的小说,拍摄了《白发魔女传》(上下集 )(1959)1960-1969:新派武侠电影的兴起 (1)基本情况: • 这一时期共拍摄武侠电影683部,是武侠电影的 全盛时期电影中的主要语言从粤语转为国语, 新派武侠电影兴起台湾的武侠片也逐渐兴起, 与香港武侠影业相互交流 • 香港:邵氏公司将日本武士电影以低价入口,由 邵氏发行,配上国语后倾销到东南亚和香港的市 场香港的电影公司看到这类电影大行其道,也 开始大量生产武侠片,希望在市场上能够占有一 席之地,但在品质上无法和日本电影相比 • 台湾:武侠片开始增产,以片为主,共87部 ,但是到68年后渐渐停产,由国语武侠片代替2)“新武侠世纪” • 发展背景: • 由于60年代初期的倾销,日本武士片垄断整 个市场到60年代中期,邵氏力图建立新武 侠世纪,让新加盟的张彻、胡金铨及其他有 志者不断研究、筹拍。
• “新武侠世纪”开山之作:张彻于1964年开拍的《虎侠歼仇》• 经典作品: 胡金铨:《大醉侠》(1966年) • 特点:创新性的动作编排、场面调度与剪接手段 • 技术突破:第一次采用弹簧床拍片第一部启用“武术指导”的电影(第一位武术指导:《大醉侠》韩英杰他在片中任武术指 导兼演员,负责拍摄打斗场面,弥补一般武侠片导演不懂 武术的缺憾,并提升武打招术的专业化,对以后中国武侠 片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 意义:打破当时由日本武士电影垄断的市场,成 为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国武侠片,将新武侠世纪推 向新的起点,开启了新派武侠片的潮流张彻《独臂刀》(1967) • 导演张彻对于古装动作片最大的影响在于他大量 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注入香港电影,进而 发掘了王羽、姜大卫、狄龙、傅声等形象独特的 男演员,打破观众只爱看女主角的观影习惯意义: • 突破百万票房,取得巨大商业成就; • 由于本片的卖座,使国语武侠片即时猛涨,粤语 武侠片从此势微; • 使得武侠片在60年代末期掀起第二次发展浪潮•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的第二次成规模浪潮,起 于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 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 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 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 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 刀剑”向“拳脚”过渡 。
1970-1979:功夫片的崛起 (1)基本情况: • 共生产武侠片545部(其中功夫片445部),是功 夫片的黄金时期国语武侠片全面赶超粤语武侠 片功夫片逐渐取代刀剑武侠片,成为港台电影 主流 (2)代表作品:胡金铨《侠女》 (1970 )李小龙《猛龙过江》( 1973 )袁和平《蛇型刁手》 (1978 )(3)电影明星 • 出现功夫巨星李小龙,成龙也暂露头角 • 受此影响,港台电影在国际影坛备受瞩目 (四)新市场:内地武侠片的爆发 (1980-1989)1.基本情况: • 港台:进入80年代后,武侠电影与功夫片大量萎 缩,仅拍摄武侠片144部(其中功夫片86部)尤 其是在85年之后,两类型的电影产量几乎呈现停 顿的状况1985年,向来是武侠电影出口大宗的 邵氏公司,有鉴于武侠片的一蹶不振,在拍完《 老鹰的剑》后,即宣布停产 • 内地: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 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 到《少林寺》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 这一时期的香港的武侠电影基本由邵氏出 品,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是金庸小说被 改变为电视连续剧的黄金时期,但在电影 上却是古龙小说的天下。
• 由于80年代初期武侠电影票房的惨败,港 台武侠电影陷入低潮,一蹶不振• 2.重要作品: • 徐克《新蜀山剑侠》 (1983 ) • 1983年为嘉禾所拍的《新蜀山剑侠传》,不但轰 动一时,更在当时引进了好莱坞特技专家,培训 出一批属于本土的电影特技人,奠定日后香港动 作特效的成熟发展 • 徐克《笑傲江湖》 (1989)系列中,他转往较具 写实基础的刀剑武侠片,以连环画式的叙事及构 图、快速而具韵律的剪辑、天马行空的异想,还 有许多暗藏讥讽现实的戏谑笑料,让这个类型脱 壳而出,展现新时代的视觉语言,为80年代武侠 片的低潮带来丰沛的活力 3.中国武侠电影第三次浪潮:内地武侠 • 导火索:张鑫炎《少林寺》(1980) • 出品公司:香港中原电影公司 • 导演:张鑫炎 • 编剧:张鑫炎 李连杰 • 成绩:1982年,电影在内地上映,几成万人空巷之势 内地以当时一毛的票价,累计票房高达一亿以上 1982年1月,《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为第一部在 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 《少林寺》在香港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 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 影响:李连杰潇洒自如的拳脚功夫令国人大开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