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分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57475153
  • 上传时间:2020-12-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0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分析日本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分析 2016/02/26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工人阶级的人数和比例不断提高,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基尼系数、相对贫困率和绝对贫困率持续增大,表明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日益加剧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角的考察表明,日本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结合体制下进行的结构改革,导致了工人阶级贫困化、失业率上升和工会组织作用下降;反过来,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大量增加,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工人阶级的贫困化阻碍了资本扩大再生产,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体制下,日本不可能制定真正保护劳动者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新自由主义服务于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本质[关键词]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日本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屡创新高相比,日本“一亿中产阶级社会”解体,以“非正规雇佣”为主的“工作贫民”(workingpoor)的人数不断增加①,工人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加剧。

      对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剖析,并对其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批判,成为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理论界通常把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4年)、平稳增长时期(1975—1995年)和长期萧条时期(1996年至今)国内学者席研杰对日本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人阶级贫困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②;李完稷考察了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③;李公绰、伏龙、蒋立峰分析了日本平稳增长时期工人阶级贫困化的特征④但由于上述论著发表时间较早,故而未能考察日本长期萧条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随着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工人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加剧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比较而言,日本学者的研究水准居于世界前列,不仅出现了著名的“橘木、大竹之争”⑤,其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桥本健二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日本阶级差距扩大及阶级固化的历史和现状⑥;伊藤诚分析了“基本收入(basicincome)”制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亲和性⑦;马渡尚宪考察了劳动工资的理论基础⑧;宇仁宏幸和德丸夏歌用经济实验的方法,说明了劳动过程变化和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关系⑨。

      这些论著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但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视角,对日本的“结构改革”造成的工人阶级贫困化进行考察的论著尚未出现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是在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体制下产生的,这一时期日本实行的“结构改革”带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色彩,是“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一、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的现状(一)日本的阶级结构正如保罗斯威齐所言:“每个社会必须首先被设想和认识为一个阶级社会……如果你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它们,就必须识别其阶级结构、从属阶级和主宰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这里的阶级结构是指,在某个社会中存在哪些阶级,各个阶级之间存在哪些差距和利害冲突桥本健二分析了日本的阶级结构,并指出:第一,在日本,有一部分阶级(如农民阶级和个体工商业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既占有小规模的生产资料又承担劳动,可以称为“旧中产阶级”或“传统小资产阶级”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后,伴随企业规模扩大,资本家把部分业务委托给了劳动者,从他们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被资产阶级雇佣并领取工资来看,具有工人阶级的特征,但从他们具有部分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来看,又具有资产阶级的特征,因此可以称之为“新中产阶级”或“新小资产阶级”。

      第三,关于中产阶级,如果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雇佣员工的人数超过5人,则是资产阶级如果不超过5人(含5人)则是旧中产阶级如果男性劳动者担任课长以上职务或在专业岗位上工作,则是新中产阶级,其他劳动者即使是正规雇佣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如表1所示)战后至今,日本各阶级的人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本文对1985年至2005年日本劳动人口(20—69岁)的阶级结构进行统计(包括在校生),发现1985年至1995年,资本家阶级和新中产阶级的人数分别增加了150万人和157万人,但1995年至2005年又分别减少了118万人和23万人;1985年至2005年,旧中产阶级的人数持续下降,共减少576万人;工人阶级的人数持续上升,20年间共增加679万人(如表2所示)但由于战后至今,日本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仅考察各阶级的人数变化难以全面把握阶级结构的变化为此,本文进一步对战后日本各阶级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资产阶级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2.2%上升到1995年的9.8%,之后开始下降,到2005年占8.4%;新中产阶级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11.2%上升到2000年的19.6%,之后稍有下降,到2005年占19%。

      旧中产阶级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58.8%下降到2005年的13.3%,工人阶级所占比例则持续上升,从1950年的28.1%上升到2005年的59.3%上述数据来自日本内阁府每隔十年进行一次的调查,虽然2015年的最新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根据过去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推测,资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和旧中产阶级的人数和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工人阶级的人数和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上述变化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吻合,即日本在高速发展时期与平稳发展时期,工业化持续加速,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导致旧中产阶级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工人阶级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资本家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所占比例稍有上升;但90年代中期进入长期萧条时期以后,伴随“一亿中产阶级社会”解体,工人阶级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其他三个阶级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尤其是新旧中产阶级所占比例下降最快二)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第一,从战后至今日本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数看,1981年的0.349是历史最低值,之后不断上升,1996年是0.441,2008年的0.532是历史最高值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把不平等划分为“低度不平等”、“中度不平等”、“高度不平等”和“极度不平等”四个类型,基尼系数超过0.5属于“极度不平等”,它意味着最上层的10%的阶级占有60%的财富,其中最上层的1%的阶级占有25%的财富。

      瑏瑡可见日本收入差距和工人阶级贫困化的严重性第二,从战后至今日本二次分配的基尼系数看,1981年的0.314是历史最低值,1996年是0.361,2012年的0.392是历史最高值瑏瑢二次分配的基尼系数不断增大,意味着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甚微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不断下调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仅2015年度就把企业所得税34.62%的标准税率下调了2.51%,并计划2016年度进一步下调至少3.26%而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要尽快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0%下调至25%左右但同时,日本在1998年将消费税上调至5%,在2007年将居民税的累进税制修改为6%税率的单一税制,2014年又把消费税上调至8%,并计划进一步上调这无疑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使工人阶级贫困化进一步加剧第三,从相对贫困率看,日本厚生劳动省2014年7月公布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显示,日本的相对贫困线是年可支配性收入122万日元,低于该收入的人口即为相对贫困人口据此,日本1995年、2005年、2014年的“相对贫困率”分别是9.4%、13.7%和16.1%,呈持续上升趋势2014年的数据意味着日本1/6的人口是相对贫困人口,与30多个OECD国家相比,排在墨西哥、土耳其和美国之后,位列第四,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美国的相对贫困率最高第四,从绝对贫困率看,成濑龙夫指出,可支配性收入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费并接受政府救济的,都应该算作是绝对贫困人口据此,日本2011年的绝对贫困人口达到了205万成濑龙夫进一步指出,由于日本规定的接受政府救济的条件过于严苛,被家庭成员抚养的和有工作的低收入者都不能得到政府救济,因此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的程度,而以非正规雇佣为主的工作贫民的数量则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事实2011年的数据显示,28.5%的单身未婚者是工作贫民(年收入低于个人最低生活标准186.3万日元),47.1%的家庭是工作贫民家庭(年收入低于家庭最低生活标准294.7万日元)瑏瑣由于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仅是正规雇佣劳动者工资的一半,那么即使他们延长劳动时间甚至“过劳死”,也摆脱不了“工作贫民”的宿命,同时显示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二、日本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瑏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干预经济活动。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大危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货币政策扩大就业和有效需求,直接参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凯恩斯主义”色彩这一时期,日本形成了少数垄断资本(大企业)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大多数非垄断资本(中小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生产力发展与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消费低迷并引发投资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又进一步引发价格上涨,产生了严重的滞胀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引发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决裂1979年成立的英国撒切尔政府、1981年成立的美国里根政府、1982年成立的日本中曾根内阁先后实施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结合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但英、美、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无一例外地带来了工人阶级贫困化、失业率上升和工会组织作用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

      当时的中曾根内阁主张“从官到民”和“从中央到地方”,民(私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交给民,减少官(政府)的干预;地方政府能做的事情就交给地方,减少中央政府的干预,以此放松管制、促进竞争1986年,中曾根内阁又出台《劳动者派遣法》,允许13类职业雇佣劳动派遣工,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26类职业之后的细川内阁、桥本内阁等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政策1991年,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后,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一方面缩减了公共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在劳动法、流通政策、国际贸易、海外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使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收益率屡创新高,但工人阶级贫困化却日益加剧劳动者社会生活保障的财源本应由大企业缴纳的法人税来承担,但如上文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所得税,同时又提高了对低收入者不利的消费税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国外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变得相对便宜,企业纷纷在海外设厂,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空洞化”,企业减少了对国内劳动力的需求;90年代初期,日本企业出口受损、泡沫经济破裂、外部经营环境迅速恶化,进一步减少了对国内劳动力的需求1994年,时任索尼公司会长的盛田昭夫指出,日本企业最重要的是和美英企业的规则保持一致,展开公平竞争、改变终身雇佣制。

      瑏瑥1995年,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