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doc
8页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一)农业生产必须强调因地制宜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一个最大差异之点,它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交错的范畴农业种植的作物、畜牧业饲养的牲畜,林业栽种的树木、水产业繁殖的鱼类和水生生物都是生物,都有它们本身的生长规律,都受制于自然条件,因此农业这个生产部门要特别讲究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从气候条件来看,从最北面黑龙江北部的寒温带,东北、西北、华北大部分为温带,长江以南进入亚热带,最南面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台湾的南部一小角和南海诸岛属于热带的范围最湿润的南方山地年雨量可多达 2,000 毫米以上,最干旱的新疆一些盆地年雨量不及 50 毫米再从地貌条件讲,也是十分复杂全国 2/3 的面积属于山地丘陵,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青藏高原在我国,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在我国,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也在我国,新疆的塔克拉沙漠是世界上有数的大沙漠之一,我国还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戈壁地带有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有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气候、地貌条件再和土壤、天然植被条件交错在一起,构成我国自然条件繁复的地域差异性。
联系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正是发挥地区优势最大的潜力所在这是有利方面但从一分为二的观点看,我国自然条件也有对农业生产不利的方面,年雨量在 250 毫米以下,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l/3,广大的山地对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还有沙漠、戈壁、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寸草不长的石骨裸露地和西藏北部的高寒荒漠,这些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难以利用的土地加在一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22%,换句话说,我国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真正能利用的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地区差异性亦不小首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0 多个少数民族有不少具有特殊的生产习惯和生活需要,各地区由于发展不平衡,原有经济基础也不一样,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和生产水中也都存在差异,因此指导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但事实上对因地制宜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什么叫做“地”,有人认为地就是土,因地制宜就是因土制宜,因土种植,我认为这样理解就太窄了;也有人认为“地”或者“天”都是指大自然,因地制宜就是因自然条件制宜,我认为也不够全面;作者认为“地”还应包括一些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内。
例如劳动力的分布,各地不仅有多有少,还有强有弱,有生产技术熟练与不熟练等等的差别;再如民族组成也有地域差异;上面说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产与消费习惯,对农业生产就有不同的要求和对待;各地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水平也有差异,所有这些差异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因地制宜除了考虑自然条件外,还应考虑有地域差异性的社会经济条件,这样理解因地制宜的“地”才比较全面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是总结 3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产布局实践的一条好经验,也是今后进一步建设和布局的一个战略方针,规划经济发展建设,总讲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但怎样因地制宜,如何才算合理,理解得不一定很确切,现在中央提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可谓画龙点睛,指明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中心要求,帮助我们确切地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具体涵义过去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以政治运动方式来推动农业生产,因此往往用一个统一的口号式的方针来指挥全国生产,忽视农业生产本身的地域差异,忽视因地制宜,全国“一刀切”,事情就办不好,必然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虽然有心想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结果事与愿违,非但不能发挥地区优势,而且造成损失,教训是够多的了再加之在颁布一个方针时,方针制定者往往不加详细阐明其涵义和具体实施办法,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如理解不清楚,在贯彻执行时就会出偏差。
方针要有政策保证其实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得有政策保证,要有法可循,相对稳定群众由于过去政策多变,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森林法颁布后在一些山区之所以出现群众蜂拥上山乱砍乱伐,也是由于群众怕森林法会变,先把木材拿到手再说,这种心理状态也有以致之在此要千方百计设法使群众树立对政策的信任感这里要强调的是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本身也要因地制宜,要有一定的地区差别,否则全国一个章法不顾地区差别,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二)调整农业生产,要把地区布局和部门结构联系起来考虑农业生产的调整要考虑地区布局和部门结构两个方面农业的地区布局和部门结构是有联系的,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地区有合理的农业部门结构,才能有合理的布局,反之,布局合理了,也可促使部门结构合理化地区布局要讲究因地制宜,使之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规律,才算是合理所以怎样正确贯彻因地制宜,要在“宜”字上做好文章例如关于土地利用的方向问题,生产领导部门往往只作原则性的指示,叫做:“宜农则农,宜林者林,宜牧者牧”,要求很笼统,究意什么是宜农、什么算宜林,怎样才宜牧,没有具体说明,基层执行时就不好办30 年来我国在开荒扩大种植面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东北、新疆、内蒙、云南等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建成了不少新垦区和新居民点,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但也有不少经验教训有的垦区选择不当,或者破坏了天然森林,引起农业与林业的矛盾;或者开垦了水草条件较好的冬草场,引起了农业与牧业的矛盾,没有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粮食没有过关,再则是选择垦区没有注意因地制宜,而在技术上讲,由于对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缺乏明确的划分指标,亦有以致之因此,需要在“宜”字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段土地本身的条件、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来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确定它的合理利用方向再例如经济作物的布局,方针要求:“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同时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最好接近加工工业点,使工农业更好协调、配合在这里,什么叫适当集中?在“适当”两字上很好研究,使它具体化,要有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它的合理性这两年政策改变了,应当说是比较明确了,种植经济作物有利可图了,上海市郊区各县社社队队争着多种棉花,只好平均分配到各社各队,造成棉田满天星斗的布局、违反了适当集中的要求,这样就不合理,就不能很好发挥优势。
去年到澳大利亚参观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相当于我国的科学院)下面的土地利用研究所,对甘蔗布局做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澳大利亚的甘蔗种植近年有很大发展,还向我国出口,但目前的甘蔗布局是否合理,需要研究土地利用研究所根据甘蔗对生态条件的具体要求,它的生长期要多长、生长期内的积温需要多高,水量要求多少,最适宜什么土质等等,画出了一张适宜甘蔗分布的地区图,分成:最适宜、比较适宜、不太适宜、不适宜四等地区对照甘蔗的分布现状图,就发现有些甘蔗田分布在不太适宜(第三等)地区内,单位面积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而在最适宜地区有的还没有发展甘蔗种植这就为生产部门调整甘蔗的地区布局提供了很具体的科学依据,生产部门就决定把分布在第三等地区的甘蔗停止种植,而在最适宜地区与比较适宜地区进行推广经过调整后,澳大利亚甘蔗的地区布局比过去合理了,产量也上去了再说种植业内部的部门结构,中央的方针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也就是一业为主,但同时要使较多的部门综合发展,二者不可偏废,才能做到合理我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大,粮食生产自古以来成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目前全国 80%多农业劳动力、80%多的耕地和 80%多的播种面积投入粮食生产,因此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结构中的绝对主导部门。
对于粮食生产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粮食问题太重要了,“民以食为天”,全国各地都要求粮食自给;另一种看法认为,各地都要求粮食自给,经济作物就发展不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就办不到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性成分大,这是事实,如果各地多种一点粮食以便就地供应,减少长途运输是有利的,从战备角度看,也比较安全但事实上,国内有的地区条件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长期徘徊在 100 斤以下,无法自给(如黄土高原西北部);而有的地区条件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如长江下游三角洲和中游沿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还有的地区人口比较少,每人平均耕地面积大,产量水平虽不高,但粮食自给有余,粮食商品率可达 30%以上(如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可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支援缺粮区,支援城市、工矿区,支援林区、牧区因此,绝对地要求全国各地都粮食自给,既不可能,也不一定合理全国粮食低产区面积比较大而区内人口又比较密的,要算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所以上不去,从目前的原因来分析,要害是水土流失;从长远看,要把生产搞上去,还需要调整它的农业部门结构有人估计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有 50 亿吨,其中,黄土高原占一半。
据三门峡水文站测定 1977 年黄河输沙量已突破 20 亿吨,比解放初增加了 40%,也就是说 30 年来水土流失更严重了,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水土的进一步流失近年来报上发表了很多议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方向的文章有的同志主张干脆退耕还牧,改种牧草,养牛养羊,以畜产品换取粮食;有的同志主张农林牧并举,防止水土流失;也有的同志谈到有的山区要以林为主总之,黄土高原农业结构不能一刀切,要强调因地制宜,要调整黄土高原的农业布局,首先要求有一个大农业的合理部门结构在种植业内部,还有耕作制度,也是从属于部门结构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也关系到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关系建国 30 年来我国增产粮食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耕作制定和各地生长期的长短、热量条件、作物品种、劳动力、肥料、水源的保证程度等有关,因此要改进熟制就得看是否具备相应的各种条件,不能轻举妄动讨论有些地方熟制改变是否搞过了头的问题,要具体地区具体分析,不能一阵风一概否定例如在南方水土条件较好地区推广双季稻,江南太湖流域(江苏的苏州地区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复种指数达 230%,不仅是国内最高,在全世界也是耕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区。
在这里双季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耕地总面积的 80%,比重可能高了一些,一年三种三收,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张,特别在双抢季节,“早上一片黄,晚上一片绿”,丝毫耽误不得,如果气温偏低,水肥条件较差,立刻影响产量虽然亩产可达 2,000 斤,但农民过于劳累,而且因投入的化肥多、水电费开支大,生产成本提高了虽然增产对国家有利,但农民收入减少,结果是增产不增收,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因此各地区双季稻推广到多大比重合宜,客观上有一个合理的临界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不合理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国内确实有些地区耕地利用率还有提高的潜力,例如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和华北平原上一些水利条件较好的局部地区,复种指数还可以提高还有其他一些地区,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现行熟制也还有很大改进的余地,可能潜在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正确理解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长和短的概念,是相对的,客观的,长和短主要从一个地区的有关条件来衡量这些条件既包括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也包括水利、运输、粮食保证、产品销路等社会经济条件长就是有关条件对某项特定的生产有利;短就是有关条件对这项生产不利一旦条件变化,长和短是可以转化的,所以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是相对的、辩证的。
扬和避的概念,是绝对的,主观的扬长避短的目的是要趋利免害,这就要综合考虑,不能凭单一指标作出决定,而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要轻局部利益,重视国家利益;轻当前利益,重视长远利益;轻只管利用资源,而重视资源的保护,做到用养结合扬长和避短都有积极意义,不要误解避短是消极的这里还可举澳大利亚的一个例子他们想从南美巴西引进热带作物木薯作为饲料作物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