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山地丘陵开发利用中建筑形态的研究.doc
28页浙江省山地丘陵开发利用中建筑形态的研究【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十•地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当今社会,对于山地丘陵地区的利 用也日益变得重要,平原地区慢慢地己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而在山地斤•陵地区,低斤•缓坡 的十.地利用成为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主要途径本研究根据浙江省的地理环境和地区特点, 通过对当地建筑形态的分析和判断,分析具休的实例和有关方面的经验,找出合理的适合浙 江省地区的建筑形态,对未來浙江省的城镇建设及农村规划提供一定参考同时,通过対山 地丘陵建筑形态的研究,也可以探索出更多更适合实际地形的建筑形态使浙江省的经济与 补会发展更加快速有效此课题是为浙江省重大课题《浙江省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的 技术与经济评价体系》的子项目“山地丘陵地区进行城镇建设中建筑设计方法与示范”做些 有意义的探索,以期达到合理开发利用山地丘陵,为浙江省经济的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关键词】浙江省,山地丘陵,建筑形态,设计方法,实例第一章绪论1・1概念山地是地表面积较大,海拔超过500米,较陡坡度的地形(如图1-1)丘陵是指高低 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柑对高度不超 过200米(如图1-2)。
建筑形态,通常也称为“建筑形式”,它山空间、体形、轮廓、虚实、凹凸、色彩、质地、 装饰……等种种要索的集合而形成的复合的概念1建筑形态包括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两个方面,是建筑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 果应该说,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既受到地域的白然环境的制约,也受到特定的 社会文化、经济水平、民族传统以及來自于人们心理定势等影响因此,建筑的形态具有两 个属性,其一是本体属性,即为建筑空间实体的形式与构成规律亦即建筑形态的空间性 其二作为载体属性,即空间实体形态所承载的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意义,亦即建筑形态 的人文性建筑形态是这二重屈性的统一休1. 2山地建筑设计研究的背景《浙江省城币化发展纲要》(“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到2010年,全省城币化水平达到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50%以上,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其中5万人口以上城镇中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比 重达到80%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功能完 善、布局合理、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2因此科学开发和利 用低丘缓坡,是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皿,充分利用非耕地,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合理调密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结构、缓解十•地供给紧张状况、保障我省经济补会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举措,也是我省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浙江在经济起飞之后已进入经济持续增长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差距在城乡和区域之间 扩大化,并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速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社会二元结构孑盾加剧近年 來,浙江省在资源利用上日益突出的“三荒现彖”(地荒、水荒和电荒),尤其是土地资源的 约束己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从2003年开始,受“地荒”等因素之累,浙江资本频 频''出走”据省国土资源厅介绍,浙江人均耕地0. 55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2;而且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2004年底,全省可供建设占用的耕地仅400多万亩,以目前每年 用地约40万亩计,最多只够用10年同时,在平原水网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占全省74% 的丘陵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山地丘陵地区城镇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于平原和低坡地区,小 城镇的发展落后于大中城市的发展为了推动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浙江省的建筑 形态进行研究,以使约束浙西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得以缓解1. 3浙江省建筑现状图1・5浙江省市区现状鄢鑫拍摄于丽水市清川县图1-6浙江省城乡现状鄢鑫拍摄于丽水市莲都区近年来浙江省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城镇空间迅猛扩张,导致城镇用地需求与耕地保 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应充分有效地挖掘山地丘陵用地的潜力浙江省以山地丘陵为主陆域空 间狭小、人多地少的情况,必须因地制宜,集约化、高效率利用区域国土空间,即向低缓的2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一 “十一五”规划》 土坡山地要地建房°同吋浙江省山地城镇建设应以生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但总体上来说在 实际的发展建设中,浙江省在城镇建筑用地方面开发利用山地丘陵的很少,尽管山地丘陵而 积占的分彊很大,山于经济、工程、开发和运营成本等原因,位于区域内的建制镇以上的城 市(镇)基本上都建造在平原、盆地和谷地上如浙江省内山地面积最大的丽水地区,从丽水 帀(地级市)至缙云、青tn、龙泉、云和等具(市)再至碧湖、壶镇、温溪、裕溪等主要镇几 乎都坐落在丽水、松古、云和等盆地及碧湖、龙泉等河谷平原上,只有少量的小集镇、乡村 因受地形限制,才在山丘缓坡上建住居山于均无规划、设计,经殆出现滑坡、崩塌以及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事故1.4山地建筑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当前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建设普遍存在有目模仿和追求平原低坡地区人中城市建设模 式的现象,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城市面貌“千城一面”,在建设中缺乏因地制 宜、适立自身地形地貌特征的策略与方法。
在必须应对地形地貌特征和自身发展特点的问题 时,往往采取忽视环境生态要求和自身风貌特色的简单模仿的手段,加之应対技术研究的空 白,简单模仿平原低坡地区大中城市建设的方式显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丿力史形成并 长期适宜环境特点的传统建筑、对适合山地丘陵地形地貌特征的建筑形态的设计方法、对现 代化生活方式转犁的过程中的人居建筑与环境生态适宜性等方面研究,探索一条符合山地丘 陵地区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建筑与环境建设的特色之路,将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冋顾我国几十年的山地建筑实践,我们既有成绩,又有令人担忧的地方早在60年代 初,当我国经济实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我们就己经开始了山地建筑的实践,较早地进 行了取体建筑、山地住宅小区其至整个山地城市的建设实践,并在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 方面有所心得,很多专家,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努力地研究和实践,大胆 地迈出了山地建筑的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建筑、规划界等加快了対山 地建筑的实践与研究,相继形成了一些研究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区建造了相当数 量与山地结合良好的优秀建筑、建筑群及城市环境另一方而,在我们的山地建筑工程实践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建筑设计水平低下,与山地 环境不协调,破坏生态环境。
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随意对原有山地环境进行破坏有的建筑, 为了争取用地,竟然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有的有目追求平 坦开阔的效果,依仗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砍平山头,把平地建筑搬上山,既增加了造价,又 破坏了地形地貌,丧失了山地建筑的特殊韵味因此,我国的山地建筑,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创作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 5山地建筑的可行性1. 5・1经济可行性考察一下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发达国家C经进入了后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时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类 社会发展到现在,完全有经济能力,支持人类的山地建设当然,人类的山地建设在经济上具有了可行性,不仅仅取决于宏观经济财富的积累, 山地这个特殊的建造基地,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微观经济有利因素首先,虽然山地建设的室外工程、道路建设投资较高,但是英地价却相对较低,可以节 约大彊的投资因为,山地基地一-般多在城市边缘和郊外,地价远远低于平坦地区或城市中 心地区的地价,可以减少许多大型开发建设中用于土地购买或租赁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往往 在许多建设项目的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在山地还能获得比平地更高的十•地利用率,增加建筑的而 积。
例如,在南坡,建筑之间所需的口照间距将比平地缩小,可以因此提高建筑层数或缩小 建筑间距,以提高建筑密度此外,山于山地的自然环境较好,能够捉供独特的景观,从客观上提髙了许多建于山 地的旅馆、疗养院、别墅的环境质量,也就提高了这些建筑的商业价值因此,无论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还是从具体山地建设项目的微观角度来说,山地建 筑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町行性1. 5. 2功能的适应性山地建筑在山地大彊发展具有可能性,还因为山地建筑具有较广泛的功能适应性当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功能种类也越來越繁多在过去, 人们对山地始终心怀芥蒂,认为只有功能简单、小休量、分散的建筑才有可能被建于山地 而如今,许多成功的实践己经向人们证明了,山地几乎可以容纳大部分的建筑种类,其功能 Z完备、体量之完整出乎人们的意料住宅是山地建设中垠常见的i种建筑类型,为了满足 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需要,人们可以在山地修建独立式住宅、联列式住宅或多层公寓、高 层住宅等大部分的公共建筑,展览馆、旅馆、疗养院、医院、剧场等,通过対地形的合理利 用,也能妥帖地生存于山地,并且在某些时候,具有区别于平地建筑的独特个性;此外,li! 于山地环境优美、远离喧■嚣,还常當被许多科教建筑所青睐,如国内外就有大量的学校建于 山地,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淸新。
山地建筑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复杂,相关联的学科也较多在过去,人们进行山地建 设大多凭经验或直觉,或者,迷信于许多被夸大的"风水”理论,缺乏直观、系统的指导 而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门学科的发展、交叉,山地建筑12经有了较为町靠的理 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筑学、结构学、地质学、生态学、水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使 我们能系统地研究山地环境,总结出能指导山地建设的科学理论原则;通过地质学方面的知 识我们可以了解的现有的地质状况并预测以后的地质状况为我们建造建筑提供了安全保障 各种现代工程技术于段(如大型施工机械、现代施工工艺)的运用为山地建设提供了安全、可 靠的保障,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如缆车、索道、倾斜电梯、自动扶梯等)也为人们克服地形 障碍、消化各种室内外高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6研究内容> 山地开发的背景,现状,必要性、可行性> 山地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 山地建筑形态的表现形式> 山地建筑形态设计实践、启示、总结1・7研究方法、意义及目的利用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城镇设计与建筑设计、社会学、生态学、经济 学、地质学、结构学加以研究通过对山地斤•陵建筑形态的研究,探索出更多更适合实际地 形的建筑形态。
使浙江省的经济与社会更加快速有效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山地建筑形态设计 和影响山地建筑设计的各因索的总结,得出山地建筑设计的规律和思路第二章影响山地建筑形态的因素2.1影响山地建筑形态的自然环境因素任何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都是一个某种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质、地形、 气候、水文、植被等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平衡山地丘陵建筑(及其人为环境)作为加 入该生态系统的一个新成员,白然会受到自然因子的作用和约束要使山地丘陵建筑対自然 因子的作用适时、适当地做出反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详细探讨自然因子对建筑的具体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山地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特征:1地质的不稳定性;2地形的复杂性;3 气候的多变性;4水文的动态性;5植被的重要性°2.1.1. 地质地质决定了基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它对山地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浙江省的地质状况 是(引自《浙江省地方志之浙江土地志》一浙江图书馆数据库):地层,以江山一绍兴 一-线的深断裂带为界,分为浙西北和浙东南两大地层区,前者属江南地层区,后者属华南地 层区浙西北地层区:本区主要以古生代地层发育为特征,自元古代以來,长期承受沉积, 各系地层发育良好,厚度较大。
浙东南地层区:本区以中生界火山岩系发育为特征,其分布 面积可占全区的70%以上区内地层以丽水一宁波深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