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芯袋栽高产技术.doc
3页玉米芯袋栽平菇高产技术用玉米芯栽培平菇,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省时省工我们经过几年的大面积实践,总结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栽培季节的选择 目前的平菇栽培以自然季节为主市场量时多时少,以当地生产为例,早秋市场价4~5元/kg,秋冬季则0.8~1.2元/kg,虽然大部分群众还不能全年产业化规模生产,但利用自然条件适当提前和延后栽培还是可行的,无非是适当贮藏一段时间原料所以不能把栽培时间全集中在原料下来这段时间(当地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栽培时间大部分集中在10月份)实际通过加强管理,8月中旬即可栽培,可持续到11月底 二、菌种的选择 菌种质量是确保高产高效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当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菌种 1.菌种的外观条 外观无杂菌、虫害、菌丝洁白、浓密、粗壮且菌龄适宜,购买菌种时可选发菌一半的菌种,这时即可看出菌种外观又能自由掌握菌龄 2.茴种的内在品质 一个好的优良品种必须具备出菇温度范围广、稳产高产、菇形美观、柄短盖厚、色泽亮丽、风味独特、抗杂性强等特点引种时必须严格考核,做出菇试验,且不可偏听偏信现在媒体虚假广告泛滥成灾,夸大其词、无限吹嘘,有的为了扩大效应,不惜高价动用广播电台而更具欺骗性。
3.因时因地选菌种 现在的广温型品种,宣传的出菇温度均在4~32℃之间,但各个品种的最适温度差异很大,尤其是反季节栽培,自然温度高,出菇期有时会出现30℃以上的高温,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栽培时间选择菌种根据我们试验:8月中旬到9月中旬选江都109、华丰1号;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选驻9703,P50;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选黑平王、8801 三、玉米芯的处理及培养基配方 1.配方 玉米芯80%、麦数10%、尿素1%、过磷酸钙2%~3%、石膏2%、石灰2%~3%g霉灵0.1%料水比1∶1.6~1.8 2.拌料方法 采取通氧发酵法,按50kg玉米芯加水85kg先将石灰、石膏兑入水中混匀加入玉米芯,不能让水流走当料充分湿润后堆成1.2~1.5m、高1~1.2m长自定,料堆四周每隔40cm用3~5cm木棒打孔,孔深至底在料堆表面及周围喷洒一遍氯氰菊脂,盖上薄膜,膜四周撑起待料温升至62℃保持48h翻堆,边翻边加入麦麸,拌匀后再堆成原来的形状,打孔、覆盖待料温再次升到60℃时,维持36h,进行第二次翻堆,调节水分,以后每天翻一次,第三次翻堆时加尿素及过钙直到培养料呈棕褐色,腐熟均匀、颜色一致、质地松软有弹性,伴有清香味,料内有一定量的“白线菌”时,说明料已发酵成功。
此时加入0.1%的克霉灵,再闷24h即可散堆降温,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装袋接种 四、装袋接种 采用规格26~28cm×45~50cm×0.015cm,的塑料袋栽培,播三层种两层料,用种量10%~15%,封口可采用折叠式,具体作法是:装完料后袋口两边膜折向中间,边与边略有折叠,然后再上下折到一起用大头针别上即可,这样既省膜、省工又透气接种后摆放发菌,层数可视当时气温高低决定,一般30℃以上摆单层;25~30℃摆两层且“#”字摆放;15~25℃两到三层;10~15℃摆四层,发菌期间2~3d必须倒堆一次,防正烧菌 装袋与接种要严遵守操作规程:①装袋前,要把料再充分拌一次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间见水渗出但不往下滴为适中,培养料太干太湿均不利于菌丝生长装袋时,要做到边装袋、边拌料,以免上部料干、下部料湿②袋的粗细、长短要一致,便于堆垛发菌和出菇⑧装料时要轻装轻压,用力均匀,防正薄膜袋破损要注意松紧合适,一般以手握有弹性,手压有轻度凹陷,手托挺直为度压得紧,透气不好,影响菌丝生长;压得松,则菌丝生长散而无力,在翻垛时易断裂损伤,影响出菇④接种时选用菌丝洁白、粗壮、浓密、交织成块的优质菌种;菌种不宜掰得太大或太碎,以杏核大小为宜。
五、堆垛发菌 菇棚(房)消毒后,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到菇棚(房)内,在畦床上堆垛发菌,堆垛的层次,要看气温高低而定春秋季气温高时,堆放1~3层,料袋堆成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垛与垛间留出60~70宽的人行道,便于操作和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堆倒垛春季或冬季气温低时,畦床应铺上一层稻草或麦秸,以免下层温度太低影响发菌,同时增高堆垛,堆放4~8层,上面再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保温,促进菌丝生长覆膜保温时要注意定期揭膜通风,防正因缺氧,抑制菌丝生长 六、出菇管理 发菌阶段,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暗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一般25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菌丝长满袋,用手触摸菌袋,硬挺结实有弹性,菌袋表面聚集有黄色小水珠,表明已达生理成熟可搬进出菇室催菇将菌袋码7~10个高,袋口解开,行距不少于60cm,每天向空间喷水3~4次,保持湿度85%,结合每次喷水通风30~40分钟,室内光线不宜太暗,以免出现长柄畸形菇,随着菇体的长大,应适当增大喷水量增加通风次数,头潮菇采收后清除袋口残留菇根,清扫室内,喷洒石灰上清液,室外喷0.5%敌敌畏溶液驱杀害虫。
再按常规管理7~10d可出第二潮菇二潮菇采收后采用双排墙式覆土栽培,在菌袋一端留1/5膜,以防菇体沾土另一端的46膜脱掉,在菇房排成两排,菌袋中间相隔壁10cm,露出料面的一端朝里,堆叠5~6层,中间填入细土,墙顶留一凹槽便于浇营养水,(营养水的配方:淘米水加1%糖、0.5%尿素、0.5%磷酸二氢钾)这样总转化率可达300%~400%出菇管理要点 1.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刺激利于出菇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至6~10℃,以刺激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温,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20℃以上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2.加强湿度调节: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了实体生长在采收1~2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 3.加强通风换气:低温季节,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一般在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
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 4.增强光照: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一般以保持菇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七、病虫防治 平菇病虫害近几年发生较量,尤其是虫害,使不少菇农损失惨重,平菇上的主要虫害是菌蚊、蚤蝇、菇蜗和果蝇防治方法上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杜绝虫源 ①栽培前培养料的处理:培养料要大力推广堆料发酵,以便杀死培养料中的虫卵和幼虫(发酵前培养料庐曝晒2~3d减少杂菌污染); ②菇房薰蒸:栽培前将栽培室打扫干净,再把菇房门窗、墙缝、破洞等关好、贴严,然后开始薰蒸菇房常用磷化铝灭虫,薰蒸完毕后,应打开门窗通风5h以上,等毒气散尽人才可入内; ⑧门窗安装窗纱:这是防正室外成迁入室内的主要方法,窗纱要经常检查,一有漏洞及时修补; ④搞好环境卫生:菇房内外的垃圾、废菇、残料以及菇房周围的鸡窝、牛棚应及时清除或迁移 2.改善菇房的通风条件 高湿或通风不良,往往不利于食用菌的正常发育,但却是菇虫发生的不利条件,因此,适当开窗透气通风,能改善环境条件,抑制虫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 ①控制光源:菇房门窗附近不要装灯,室内开灯时间尽量减少,以免招引室外的菇蚊、蚤蝇、和飞蛾 ②灯光诱杀:在室内设置3W黑光灯一盏,下放水盆,装入废菇(料)浸出液或糖水,滴入几滴敌敌畏,能诱杀大量成虫,但要注意关好门窗,防正室外虫源迁入 4.化学防治 喷药前应将子实体采收净,否则易造成药害,影响子实体的商品价值,施药后7d内不可采收一般用2.5%澳氰菊脂2500~3000倍液或20%杀灭菊脂2000~3000倍液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