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ppt
82页第一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2006/041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根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的根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根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实践的根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根底 2006/042 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2006/043本章包括三节: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开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开展第三节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006/044 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微妙无穷。
人类对世勃勃、微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答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答复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复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2006/045 〔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 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规律展现出开展的多样性按其自身规律展现出开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开展的前提和物质根类社会产生、开展的前提和物质根底2006/046 1、世界观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此即世界观世界观。
当人们依据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来处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时,世界观就转化成了方法论方法论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006/047 2、哲学的根本问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根本的问题,同时也就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2006/0483 3、哲学根本问题的内容、哲学根本问题的内容 ⑴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⑵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或现实世界能否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亦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第一方面俗称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亦称认识论问题2006/049 根据对上述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答复,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006/0410 根据对上述根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答复,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那么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多数唯心主义者都对此作了肯定的答复,即主张可知论仅少数唯心主义者坚持不可知论 2006/0411 哲学的根本问题表现在社会历史观中,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决定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历史唯心主义那么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2006/04124 4、其他重要哲学问题、其他重要哲学问题 这里主要指世界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怎样存在,是开展的还是静止的?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对此类问题的不同答复,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开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那么主张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开展规律2006/0413 1 1、哲学范畴与日常观念的区别、哲学范畴与日常观念的区别 恩格斯:恩格斯: “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存在着的东西〞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006/0414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定义2006/0415 3 3、意识的起源及本质、意识的起源及本质⑴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证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有45亿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有45亿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 ,因而也没有意识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因而也没有意识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经过进化开展,才产生了人,考现了生命,经过进化开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前才诞生的,有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2006/0416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从无意识的自然界开展出人的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响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二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三是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2006/0417无生命物质的反响特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响特性水滴石穿是物理反响水滴石穿是物理反响岩石风化是化学反响岩石风化是化学反响2006/0418葵花向日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006/0419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2006/0420人类意识人类意识2006/0421无机物 物 理物 质岩石风化空谷回音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细胞膜 葵花向日 食人草高等动物感觉、心理大 脑 警犬破案马做算术人意 识 人 脑谈虎色变苹果与万有引力物物 质质反应形式反应形式反应器官反应器官举举 例例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2006/0422经典论述经典论述 “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开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恩格斯2006/0423 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根底,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开展的〞 ——恩格斯2006/0424⑵⑵⑵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其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其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②意识的形式形式是主观主观的——无论是观念还是理论都是人的创造2006/0425 总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恩格斯曾这样问道:“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运动,但这样一来就把思维本质包括无遗了吗?〞〔?自然辩证法?〕2006/042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⑵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表达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表达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2006/0427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开展来证明 2006/0428上帝在哪里呢?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⑴宏观领域1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证明 2006/0429⑵微观领域2006/0430⑶生命世界2006/0431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实在根底和承担者,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006/043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程中又存在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根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2006/0433常荒唐的事情〞 所谓时间,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即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其具体特性那么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006/04342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证明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2006/0435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属于物质性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006/0436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实践的根本特征、实践的根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根本形式、实践的根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006/0437〔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2006/0438第二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开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开展2006/0439一、联系和开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开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曾如此描绘世界图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逝〞联系与开展是现实世界的根本状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006/0440 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恩格斯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对自然界的这种开展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就不再够了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清楚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成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开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2006/0441 黑格尔认为:“把人的手割下来,使之脱离开人体,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 贝塔朗菲曾指出:“19世纪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分析,也就是把类再分解成孤立的、单个的因果系列因此,物理世界被分解成为质点和原子,生命有机体被分解成为细胞……今天在所有科学的领域中,必须要考虑整体性,有机性等概念,必须按相互作用的组成局部的系统来思维〞2006/0442 〔二〕事物的永恒开展〔二〕事物的永恒开展 事物的联系意味着它们彼事物的联系意味着它们彼此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此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各自状态、性质、然会导致各自状态、性质、关系等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关系等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进而推动事物的开展。
进而推动事物的开展 恩格斯指出: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2006/0443 开展是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开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即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即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①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更适应变化了的环境②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它既否认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存了其有效成分,还增添了其缺乏的新因素,故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开展是一个过程 2006/0444 鲁迅曾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写道:“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大两样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
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因为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只猴子站起来,试图两脚走路,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它们不但不肯站起来,并且不肯讲话,因为它守旧人类就不同,他终于站起来了、讲话了,结果是他胜利了〞2006/0445二、对立统一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 是事物开展的根本规律是事物开展的根本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局部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局部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2006/0446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的实质与核心实质与核心实质与核心实质与核心 一因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一因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因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理论的中心线索二因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理论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钥匙〞 三因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三因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006/0447〔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性也称斗争性,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性也称斗争性,统一性又称同一性统一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贯穿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别离的性质和趋势别离的性质和趋势2006/044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黑格尔说:黑格尔说:“在对立中,有差异之物并不是在对立中,有差异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他正向反对的他物;这就一般的他物,而是与他正向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
另一方也是如此;所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2006/0449 黑格尔认为:“假设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异,比方,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橡树和槐树或寺院和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又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小逻辑?〕2006/0450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韩非:“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006/0451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死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老子:“曲那么直,洼那么盈,敝那么新,少那么得,多那么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孙子兵法:“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2006/045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开展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①构成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 ②使矛盾双方得以取长补短,并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开展; ③规定事物转化和开展的趋势2006/0453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①促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造成矛盾双方地位转化,推动事物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开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会有所不同2006/0454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矛盾的存在存在存在存在是绝对的、普遍的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是指同类矛盾有其共性共性共性共性 2006/0455 2、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差异性或个性。
它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其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其中,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开展起着决定作用;而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006/0456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⑴对立: ①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矛盾那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共性比个性深刻,但共性只是大致地包括个性;个性比共性丰富,个性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之中2006/0457(2)(2)(2)(2)统一统一统一统一: : : : ①①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总是与一定的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② ② ② ②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是普遍、共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为特殊、个别反之亦然。
2006/0458经典论述经典论述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管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局部,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 ——列宁2006/0459把握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意义:把握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从理论上看,““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毛泽东〕 表现在实践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表现在实践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那么的理论根底,是建设中国特色际相结合原那么的理论根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底,是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底,是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又是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又是““典型试验〞、典型试验〞、““解剖麻雀〞、解剖麻雀〞、““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等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2006/046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2006/0461〔三〕事物开展过程中的〔三〕事物开展过程中的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毛泽东:“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1、事物的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006/0462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表达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在度中得到表达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度的两端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那么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那么2006/04632 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表达了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达了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表达了渐进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表达了渐进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006/046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006/046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006/0466 ? ?易传易传? ?::““善善不积缺乏以成名,不积缺乏以成名,恶不积缺乏以灭恶不积缺乏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为, ,勿以恶小勿以恶小而为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006/0467〔四〕事物开展过程中的〔四〕事物开展过程中的 肯定和否认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和否认及其相互转化1 1、肯定与否认及其关系、肯定与否认及其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认因素肯定因素即维持其存在的因素;否认因素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因素 事物的肯定因素与否认因素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包含2006/0468 2、辩证否认观的根本内容、辩证否认观的根本内容 ⑴⑴否认是事物自我否认;否认是事物自我否认; ⑵⑵否认是事物的开展环节;否认是事物的开展环节; ⑶⑶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⑷⑷辩证否认的实质是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 3、否认之否认规律的实质、否认之否认规律的实质 ——揭示了事物开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揭示了事物开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性的统一2006/04694 4、把握否认之否认规律的意义、把握否认之否认规律的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开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既要坚决开展信念,对前途充满信心反对悲观论又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反对盲目乐观2006/0470〔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 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黑格尔说:黑格尔说:““辩证法是现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运动、一切生命、实世界中的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那么同样,辩一切事业的推动原那么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认识的灵魂〞——?——?小逻辑小逻辑? ?第第177177页页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的根本方法和改造的根本方法2006/0471〔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 2、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4、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 5、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2006/0472〔三〕辩证思维方法与〔三〕辩证思维方法与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 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⑴ ⑴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 ⑵ ⑵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 ⑶ ⑶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 ⑷ ⑷逻辑的与历史的逻辑的与历史的 2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006/0473第三节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支配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2006/0474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的联系与区别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社会规律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参与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人们参与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两者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明显区别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明显区别 2006/0475⑴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中,社会规律以自然规律为根底和前提⑵⑵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①自然规律只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必须通过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在社会规律中包含了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相同的物质条件就可以重复出现,社会规律那么是历史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2006/0476 恩格斯指出:“社会开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界开展史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全集?第21卷,第341页2006/0477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所具有的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一〕意识的作用〔一〕意识的作用2006/0478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根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根底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底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注意: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的根本途径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和物质手段2006/0479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开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历史过程及趋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但社会规律不仅不否认人的历史选择,而且需要通过后者来实现2006/0480 恩格斯:“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2006/0481思考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如何理解中共中央提出的“开展必须是科学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开展观念、创新开展模式、提高开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轨道〞? 4、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何在? 5、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2006/0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