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郢》讲疏.doc
8页《哀郢》講疏作品介紹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作者是戰國時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屈原作品的基本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他充分吸收了楚國民間歌謠的精華,在語言形式上和內容上帶有鮮明的地方風格,從而形成了一種適宜表現複雜思想內容的新型詩體,後人稱之爲“楚辭”,又稱“騷體”,所謂“各領風騷”,“風”即《詩經》中的“國風”部分,“騷”即楚辭如果說《詩經》特別是其中的“國風”部分,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現實主義流派的源頭,那麽,楚辭,特別是其中屈原的作品,則可稱爲浪漫主義流派的開山鼻祖風騷並稱,它們對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産生了極爲深刻的影響《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九章》是一組詩,包括九首郢: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這裏指楚國哀郢”就是哀念楚國屈原爲什麽要哀郢?他是在什麽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我們需要到作品中去尋找答案第一節1、【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皇天:老天純:專一不二不純命:不專一其命,也就是天道反常爲什麽這樣說呢?天命正常行使自己的職權時,應該賜福保佑好人、善人,而降禍懲戒壞人、邪僻的人但是現在天命不是如此,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好人遭殃,姦邪得意,這就是老天沒有管好自己的命,出了差錯。
所以說“不純命”百姓:先秦有二義:A,百官;B,平民這裏包括兩者,相對“皇天”而言震:震蕩,動蕩愆:罪過,這裏指遭罪,受苦震愆:動蕩不安而遭罪受苦整個句子是古漢語的常見句式:何+名詞+之+形容詞,表示“……多麽……”,是一種悲哀、感慨、嘆息的語氣這一句一開始就籠罩上一種悲憤、哀嘆的感情色彩2、【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民:同上文“百姓”,相對“皇天”而言,包括一般的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百姓妻離子散方:副詞,正當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夏曆二月這一句從字面看似乎沒有什麽困難,但對這一句的時代背景理解不同,那麽對這一句的所指就産生了不同的說法,而這些不同的說法又直接關係到對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主題的解釋所以我們須先把這一句搞清楚關於這一句,教材注釋云: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國都郢,楚國國君頃襄王遷都於陳,陳在郢的東面,所以說東遷百姓隨楚王室東遷,結果妻離子散因此“哀郢”是在楚國都城郢被攻陷之後寫的,這首詩所哀的是一個被攻破了的都城,哀的是楚國的國運衰敗按上述說法,有幾個困難不好解決:A,首先與歷史記載不符據史書記載,秦將白起攻破郢,即公元前278年之後,屈原悲憤之極,投江而死;而這首詩作於屈原被放逐的第九年,因爲本詩中明確說“至今九年而不復”。
這顯然有矛盾B,其次,從整首詩的內容來看,衹有這裏寫到楚王室東遷,而下文全都是講自己被流放的過程,這樣上下文根本就連不起來因此有人提出另一種解釋:A,這首詩作於屈原被流放之後第九年,是屈原對自己被放逐的回憶;B,具體到這一句,“民”指屈原自己,“離散而相失”指屈原被放逐,與家人親族分別離散東遷:指屈原被流放到東面去遷:放逐當時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區那麽這一段講的就是因爲天道不公,百姓遭罪,自己被迫與家人親戚分別離散,在仲春二月被流放到東部去下面就具體敍述自己被放逐的過程和感情變化我們同意後一種看法讀完第二段,我們對這個問題會有進一步的理解第二節1、【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而流亡去:離開就:走向遵:沿着這是本義江:長江,是專名,後來詞義擴大,泛指江河夏:夏水,是古代的一條河流,現在已經湮沒了長江和夏水都是東流,所以古代經常江夏並稱這裏“遵江夏而流亡”就是沿江東下,“流亡”即是上文的“遷”2、【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鼂吾以行國:國都國門:國都的城門,即郢都的城門軫:悲痛軫懷:傷懷,心中悲痛懷”在此不應當看作“懷念”甲:是天干的第一位,古人用天干紀日,所以“甲”就是“甲日”鼂:通“朝”,早晨甲之鼂:甲日這一天的早晨。
以:介詞,表時間,賓語是“甲之鼂”,正常語序是“吾以甲之鼂行”,我在甲日這一天的早晨離開郢都出發了3、【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發:出發發郢都:從郢都出發閭:本文是里門,據古書記載,古代二十五家編爲一里,每一里有一門,叫“閭”,後來“閭”也表示居民組織單位,同“里”,因此“閭里”可以連用,這種居民組織單位又往往表示自己的故鄉,如“鄉”本是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單位,一萬二千五百戶爲一鄉這裏“閭”表示自己的舊居,即屈原在郢都居住的地方怊:遠的樣子荒忽:聯綿詞,遠的樣子在聯綿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同義詞,構成三字狀語,這是楚辭中常見的語言現象這裏“怊荒忽”作“焉極”的狀語其:句中語氣詞焉:疑問代詞,哪裏極:盡頭,頂端,這裏指到盡頭焉極:哪裏纔到盡頭呢?前途遙遠渺茫,到哪裏纔是盡頭呢?這一句既是作者對自己遙遠行程的慨嘆,也是對自己生活前途渺茫難定的嘆息4、【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楫:船槳齊揚:一齊舉起容與:聯綿詞,相當於“猶豫”,緩慢的樣子,這裏指船開始慢慢啓航以:相當於“而”,連詞哀見君而不再得:哀不再得見君從這一句可知楚王仍在郢都以上八句是敍述自己離開郢都時的情況5、【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長楸:高大的楸樹太息:嘆息涕:眼淚淫淫:水流不斷或淚流不斷的樣子淫”在上古漢語中常見的意義是“過分”、“無節制”霰:細雪粒,淚落紛紛好象細雪粒爲什麽望着長楸要嘆息流淚呢?因爲船慢慢遠離郢都,回頭望去,衹見高大的楸樹的樹頂;另外,在古代,高大的樹木被看作是古老都城的標志,因此古文中可以看到“故國”與“喬木”連用在即將遠離故鄉之際,詩人遠望高大的楸樹,想到楸樹下的故鄉,不免要傷心落淚了在此之前,詩人衹是“哀”,至此則哀極而嘆息,而流淚了6、【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夏首:夏水從長江分流出來的地方,古代夏水在今湖北沙市附近匯入長江,這裏距郢都不是太遠西浮:向西浮行過夏首之後長江水流曲折,有一個回彎,向西,向南,又轉向東,所以說“西浮”行船西浮給詩人造成錯覺,以爲將要回到郢都,而實際上卻是“顧龍門而不見”,回望郢都的東門卻看不到以上四句是說詩人眷戀着郢都,嘆息流淚,依依不舍,一直回首西望,但船卻是越走越遠了7、【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嬋媛:叠韻聯綿詞,心緒纏綿,有所牽掛眇:遙遠的樣子蹠:到達不知其所蹠:不知道要到哪裏去8、【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從流:順着水流焉:於是,在這時洋洋:飄流失所的樣子。
客:離鄉背井客居他鄉的人,游子,流浪者順着風波,隨着流水,從現在開始,飄流失所,成爲游子9、【凌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陽侯:波神的名字傳說陽侯是古代凌陽國的侯,溺水而死,成爲波神這裏用陽侯指代波濤泛濫:波濤洶涌的樣子凌陽侯之泛濫兮:乘着洶涌的波濤忽:迅速翱翔:飛翔薄:停下來焉薄:到什麽地方停下同上文“焉極”這兩句描寫船乘着洶涌的波濤飛快地行駛,不知到什麽地方才能停下來10、【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産而不釋絓結:指心中鬰結苦悶蹇産:聯綿詞,彎曲的樣子,形容心情不舒暢釋:與“解”是同義詞,解開這兩句是說想到自己無辜被流放,想到自己前途渺茫,心中愁悶不解以上八句描寫航行中詩人的心境詩人把茫茫的水流、洶涌的波濤與自己的心境聯係起來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自己思緒洶涌、難以平靜的思想感情以上第二節,寫自己被流放離開郢都的情景第三段串講1、【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運舟:行船下浮:順流而下叫浮下:方位名詞用作狀語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上洞庭而下江”是說詩人乘舟東下,過了洞庭湖與長江的匯合之處,也就是現在湖南省岳陽市附近,這時上游在身後,是廣闊的洞庭,下游在前方,是不盡的長江2、【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
終古:永古,即自古以來去終古之所居”就是離開自古以來居住的地方所:代詞,……的地方所居:居住的地方逍遙:指漂泊不定的樣子——漂泊而來到東方第二段裏詩人一步一回首,從出國門,到上船,到遠望郢都的長楸,到過夏首,纏綿情思,無限哀傷,那種流連忘返,那種依依難舍,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對故土濃得化不開的情思,對自己的命運的那種失落和愁悶的感情第三節則是快鏡頭,順着浩浩蕩蕩的長江,船行如飛,轉眼來到了遙遠的東方,這段行程紛給詩人留下印象的,衹有那浩渺闊大的洞庭湖第四節串講1、【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羌:句首語氣詞,楚方言特有歸:指歸還故都須臾:片刻這兩句是說:夢魂中也想着歸去,何曾有一時一刻忘記返回故鄉2、【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背:背向夏浦:“夏”指夏水,“浦”有兩個義項,一是水邊,二是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這裏應該是義項二,夏浦就是夏水流入長江的地方,即夏口夏水注入漢水,東流至漢口匯入長江,因此,夏浦指漢口過了夏口,即背向夏口了西思:西向而思,即思念西面的郢都讀到這裏,我們知道第二段中詩人“今逍遙而來東”,但並沒有到達目的地,還要繼續東行一組沉緩的慢鏡頭,一組短捷的快鏡頭,都是寫詩人東行的過程。
那麽詩人又將怎樣繼續敍述自己的東行之程呢?上面我們已知道詩人旅途中魂牽夢繞的是“歸”,是“反”,還沒有到達流放地,就已經在迫切地渴望着返回故土了但實際情況是船已到了夏浦,這又是一個標志,是距離故鄉越來越遙遠的標志,雖然詩人在“西思”,但更“哀故都之日遠”故都:指郢都日:一天天地時間名詞作狀語離故鄉一天天地更遙遠了,真讓人哀傷3、【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大墳:大堤聊:暫且以:介詞,用來舒:舒展,舒散詩人登上江邊的大堤向遠處眺望,想以此來暫且舒散一下自己憂悶的心情結果又怎麽樣呢?4、【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州土:指詩人登高後所見到的江漢平原平樂:平安快樂州土之平樂:指江漢平原上的人民過着平安快樂的生活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象,應該感到愉快,應該能够“舒吾憂心”,但詩人用一個“哀”字,對這一景象感到哀傷這是爲什麽呢?悲江介之遺風:江介:即江邊,指長江兩岸遺風:指祖先遺留下來的楚國風俗長江兩岸的江漢平原是楚國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祖祖輩輩流傳下了淳樸美好的地方風俗,“江介之遺風”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這也是一種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東西,但詩人卻又悲之原來詩人聯想到楚王昏庸,國家處於危亡關頭,這裏安樂的景象將遭到破壞,這裏美好的風俗將要喪失,這是詩人“哀”和“悲”的真正含義,要理解這兩句,就必須明白這一層含義。
這兩句實際是一句,就是詩人爲江漢平原上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爲長江兩岸保留著的楚國風俗,感到悲傷,所以,登高遠望的結果,不僅沒有“舒吾憂心”,卻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悲傷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蓋嘆楚之政俗,已多駁變先人,舊習隳敗,故步不存,故曰悲遺風也這是認爲楚國當時已由盛轉衰,屢敗於强秦,州土人民再不能象過去那樣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了則此句爲寫實之筆以上第四節,寫詩人行程未盡,卻時時在渴望著返回故土;中途棄舟登高,眺望楚國的大好河山,想以此舒緩心中的憂悶,卻更增添了心中的悲哀第五節1、【當凌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凌陽:教材認爲是凌陽侯的簡稱,指代波神,“當凌陽之焉至兮”是第二節“凌陽侯之汜濫兮”的重復;或解:陵陽是地名,在一百多里,是屈原流放的終點當凌陽之焉至:意思是說船駛向南岸,面對著陵陽這個地方,我還要到哪兒去呢?這種解釋也有一定道理,因爲從整篇結構看,屈原是按時間順序寫遵江夏以流亡的路程,至此到達終點,因而下句寫“淼南渡”2、【曾不知夏之爲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曾:竟然夏是大廈的廈,這裏屈原以委婉的方式責問楚頃襄王誤國,竟不知有破國亡家之禍孰:一般性疑問代詞,與“何”同,這裏表反詰;蕪:荒蕪,長滿亂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