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武术与道学(二).docx
5页论武术与道学(二) 江苏 姜寿海(接上期)(二)成型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在武术与道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审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或者说有了雏形这一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二是武术技艺(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三是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综述这三个方面,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点的传统文化体系譬如:《庄子》中有专叙斗剑的《说剑》《说剑》让我们能具体了解战国的武术发展;其一,斗剑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练兵备战,而是为了娱乐,为满足统治者对剑士相斗的观赏这就生动表明武术具有了竞技性、表演性与娱乐性其二,反映出当时斗剑已具有较完备的体制,即,有专门的剑服,有选拔制度,有比赛方法与奖励其三,当时已出现以斗剑为业的剑士其四,《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通过庄子这段剑术理论,反映出当时斗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道家学派的先驱思想主张经过春秋时期老子的概括、提升,形成了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老子》《老子》在这一时期是道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道家思想也成为中国武术哲学思想中最主要的思想源泉。
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老子著《道德经》,亦称《老子》楚人庄周(约公元前369一公元前286年)著《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老庄并称成为道家学派主要代表,老庄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意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意识论方面,武术吸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至于武术理论中关于“气”及“天人合一”的许多论述,也都是道学思想的反映在方法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吸取了道学“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如“庄子论剑”的技击理论,都是道学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再如后世的内家拳术——太极、形意、八卦等许多拳种的技击理论,都是来自道学思想的方法论由此可知,道学思想对中国武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发展期,秦汉至隋唐从秦汉至隋唐(公元前221一公元960年),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武术与道学有了巨大的发展道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继承先秦道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生方术)文化,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道学与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思想上,中国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及“因敌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均与道学来自同一渊源武术的技击理论原则与道家太极、八卦、五行等理论一致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生的哲理思维方法,使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从而促使中国武术在这一时期有了迅速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武举制的建立,是这一时期中国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一是长垛即“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二是马射,又名“骑射”即“穿土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三是马枪(以下不展开)四是筒射五是步射六是穿搭七是翘关八是负重九是材貌十是言语《文献通考·选举七》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右补厥薛谦光言:今武能制敌之科,只今弯弧夫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挥;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侩居萧何之任,必失指踪之机,使萧何入垓下之军,亦无免主之效是知谋将不取于弓马,良相不资于射策愿降明制,循名责实文则试以校官,武则令其守御薛谦光所言,表明他对武举考试忽视军阵谋略有看法,但却正好反映了武举考试对武术的重视其次是武术专著的出现中国武术在实践中已有了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并已不再局限于口耳之传。
譬如《汉书·艺文志》把当时存在的兵书分类归纳为《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三篇;《兵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兵技巧》为武术著作,其所载大多为射法,如《逢门射法》两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围射法》五篇、《蒲苴子戈法》十五篇,等等此外,《兵技巧》还列载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蹴鞠》二十五篇《手搏》六篇,无疑是拳法专著;《剑道》三十八篇,无疑是剑术专著其三,道家习武(包括养生功法)的发展道家武术以及道学思想与武术思想的结合,这无疑是中国武术、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道术与剑术结合,武侠与仙家相融,便成为自古至今的武侠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晋代著名道学家、理论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人博学多才,精通武术,文武兼备《抱扑子·外篇百序》言:“少尝学射……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以得免死可见其射术之佳葛洪青年时即学道,晋惠帝泰安年间,曾应召入军,因武艺较高,善于作战,立下战功,获得“伏波将军”称号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
丹阳人亦文武兼能,对道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一生经历宋、齐、梁三个朝代早年出仕,后因世乱入山修道因其才能学识,深得数代帝皇崇敬,有“山中宰相”之称陶弘景祖父陶隆“美姿状,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其父陶贞宝,曾为官,“亦闲骑射,善草隶书”陶弘景承其家传,亦“便马善射”,精习兵法;并对刀、剑的铸造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刀剑录》它记载了自夏商周至汉魏,历代帝王所铸宝剑名称及剑身铭文、剑的尺寸及特色等又记自己造剑:“弘景造神剑十三口,用金、银、铜、铁、锡五色合为此剑,长短各依洞剑术法”此十三口剑,各有名称及用途,如“一日凝霜,道家三洞九真剑,上刻真人玉女名字”陶氏《刀剑录》反映了道家神异观念与武术的结合,表明他很重视剑的作用,并对铸剑技术进行了研究,且炼出了有特色的宝剑陶氏亦善炼刀,曾炼宝刀二口,“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佳宝”献梁武帝,受到嘉奖陶氏武术对刀、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待续)(责任编辑 刘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