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doc
6页心理学报,2002,34(1):106-111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侯玉波 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1)摘要: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不同的学科对文化通过什么起作用却一直存在争论,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对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9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这种思路与方法在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时的发现,指出对中国人思维特性的探讨能够使我们在更深的的层次上理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源关键词: 文化 文化心理学 辩证思维 朴素认识论分类号:B8441 引言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observable artifacts)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values)的影响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这正是目前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s)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1]。
早在三十年前,DeVos 与Hippler[2]就提出文化心理学这个名称,但当时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其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由文化与人格所决定或影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在这些研究当中,学者们借用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文化内涵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美国学者Mead在分析文化与国民性关系的时候就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模式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决定着该民族的国民特性[3]后来,著名的文化心理学者Hsu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时候也采用了Mead的思路,他指出:一个社会固有的文化模式与儿童期的教化经验及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4]Mead、 Hsu等人的文化影响模式对文化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这一问题,心理学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文化是一种“本体底蕴”,人是文化的主体,同时也被文化所影响基于这种观点,余德慧等主张“文化心理学以文化为论述背景而不是以文化为其论述对象,也就是说文化是以‘存而不论’的存有方式成为文化心理学的滋生地”[5]另一派的观点则相反,认为文化本身以及由文化所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差异是文化心理学的主题,文化心理学不仅要发现这些差异,而且要分析这样的差异为什么会产生。
我们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分析与研究就是基于后一种主张,这些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2.文化心理学的思路与方法2.1文化心理学的思路 到目前为至,文化心理学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这个思路体系有四种:一是价值途径(value approaches):该思路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文化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体现,目前有关东西方差异的许多研究都源于这一理论[6]二是自我途径(self-approaches):这种思路认为文化与人们的自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如Sampson、Markus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揭示的那样,中国人的自我是一种包容式或依赖式的通过自我结构的特征揭示文化的影响也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思路之一[7]三是情境途径(context approaches):这种思路把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文化研究中来,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态环境,人的认知机制必须要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8]四是理论途径(theory approaches):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学习了自身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的认识论,对这种认识论的探讨能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去了解文化如何造成差异。
这四种思路从层次上讲还有一个递进性,从表面的价值观到较深层次的自我结构,再到人境交互作用的生态学观点以及理论层次的朴素认识论2.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文化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最初的研究者采用观察、访谈、民俗分析等方法分析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文化学者Bond等人就采用这些方法,他们通过文化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美文化在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比观察分析更进一步的是价值调查法(value survey methods)这种方法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比不同文化中人们在思想、信念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表1列出了由此方法得到的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东西方在社会价值观上的不同取向表1:中美价值观的差异(部分) 价值 美国人 中国人自我控制(自律) 4.06 5.48 ***社会秩序 3.18 4.44 ***自由 5.42 4.07 ***热爱生活 5.42 3.07 *** 注:*** p<0.001 (选自Peng、Nisbett and Wong 1997)(表1中的数字代表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这些价值的强调程度,数字越大表明对该价值越强调)文化心理学中的价值调查法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排序法(ranking)、评价法(rating)、态度量表(attitude scale)以及行为场景法(behavioral scenario methods)。
通过比较这四种方法在中美跨文化研究中的成效,Peng等人发现排序法和评价法容易受到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差异的影响,所以得到的结果与专家评判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态度量表得到的结果与专家的评判差别不大;而行为场景法得到的结果有效度最高因此,Peng、Nisbrtt等人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9]随着文化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它的方法也开始被采用Morris、Peng等采用文化启动研究(cultural priming study)的范式来研究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归因上的不同,他们借鉴了Heider的策略(他通过向被试呈现一些与社会和文化现象无关的动物图片来让不同文化中的人反映),以鱼群为启动刺激,探讨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归因倾向,发现中国人对个体行为的归因以外在归因为主,而美国人则以内在归因为主 Hong、Morris等人对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进一步指出启动试验在揭示内隐的文化差异方面将是其它方法所无法相比的[10]3 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几十年来,跨文化心理学发现了东西方人在文化及行为上的诸多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差异的文化与生态学成因可惜的是这些解释仅仅是表面性的,它没有提供深层的原因。
那么,文化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或是过程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呢?Peng、Nisbett 以及Ji等人的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文化影响的机制——文化是通过认识论来起作用的,东西方在认识论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在他们一系列的研究中,Peng等人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总结出了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决定着中国人看待问题的独特方式[11]3.1思维的辨证性Peng等用朴素认识论来概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种认识论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只是其表现形式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他总结出了中国人与美国人认识论上的差异[12],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美国人 中国人 对待知识的态度 怀疑一切 不能怀疑的尊重式学习 学习知识的方式 个人创造知识 接受与吸收式的学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 热爱并追求真理 实用主义 考虑问题的方式 线性思维(真假对立) 辨证思维(真假共存)其中,中国人常用的辨证思维方式对其认识问题过程的影响最大,并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人对矛盾的看法上。
中国人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的及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当中都蕴涵着矛盾因此,折中是处理矛盾的最好方式相反,美国人从世界的相对稳定性出发,认为有可能从一个大的环境中提取出单个的事物并对其做对错判断这种看待矛盾的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矛盾时更多地求助于协商,而美国人则求助于规则和法律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则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朴素的认识论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它甚至内化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为了证明这种辨证特性,Peng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认知研究他们以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做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在几个社会情境中的反应,这些情境包括:被试对辨证格言的评价;被试在解决社会冲突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被试在与人争论时所偏好的论据形式;被试处理矛盾信息时的方法等。
结果他们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辨证思维的倾向806040200采取辨证观点的比例(%)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 母—女冲突 上学—玩耍冲突图1:在解决两类冲突时选择辨证思路的比例图1就是根据Peng等人的一项研究做出的效果图在该实验中,研究者给出了两个情境:母—女价值冲突(mother-daughter value conflict:三位母亲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观念不同,现在她们的女儿长大了,反对母亲的观点,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们应该怎样做?)和上学—玩耍冲突(school-fun conflict:三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作业与考试的压力,觉得目前的教育很没有意思,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应该怎样做?)让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被试评价在冲突中谁应负责:如果被试认为母女双方或是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有责任,我们就认为被试采用的是辨证思维结果如图所示:在两类冲突中,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于采用辩证方式(母女冲突:72%,26%;学习玩耍冲突:45%,12%)3.2思维的整体性 除了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与世界,中国人还倾向于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
Ji 、Peng及Nisbett指出:东方文化中的人(包括日本、中国和韩国)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体性的(holistic),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