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docx
22页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甄月桥 韩爽摘要:本研究以61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三者间的关系,考察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量处于低水平;体育锻炼量可显著正向预测身体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水平;身体自我概念可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体育锻炼可通过提升身体自我概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感;身体自我概念前言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3599.3万人,如此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其体育锻炼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锻炼认知偏差、行动力缺乏等短板,这不仅有损其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目前研究者多从身体素质角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探讨,从心理视角出发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重点围绕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三者关系进行深入解读,着重探讨了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作用机理这对把握大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1文献回顾通常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德国著名心理学家Schwa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它不会随着不同领域的变化而变化,故称之为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笔者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等为主题词在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后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或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均可降低工作压力较大女性的焦虑水平,同时提高她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日渐丰富以及锻炼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已有大量研究支持体育锻炼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体育锻炼怎样影响自我效能感?两者间是否存在“桥梁”?事实上,心理学领域的自我概念,与哲学领域涉及的“我是谁”是同一个问题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身体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证实,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采用干预法探究某一种体育活动(如拉丁舞、瑜伽、武术等)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往往仅考察了单一的运动项目,未对体育锻炼量进行全面探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是运用问卷法考察体育锻炼量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但未对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身体自我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关注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但有关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仍不多见,且大多数学者仅从身体自尊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相关学者指出,身体自我概念分为两个等级,主领域为身体自我价值感,即身体自尊;次领域为具体的身体各方面满意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对自己身体的满意感具有密不可分性,因此应将身体自尊與身体满意感综合起来,探讨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综上,虽然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影响及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已被许多学者证实,但是对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解读及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作用机理尚未做出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及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2研究设计2.1研究对象从杭州市随机选取6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641份,问卷回收率为98.6%,剔除漏答、多选及答案有明显偏好的问卷31份,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为93.8%。
2.2研究工具2.2.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PARS-3)该量表由日本心理学者桥本公雄编制,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1994)等人修订量表共3个项目,主要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方面考察运动量每个维度各分为5个等级,强度和频率均根据1~5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根据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将最终得分划分成三类:0~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100分为大运动量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22.2.2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DQ)该量表是由Marsh等人在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国内学者杨剑(2002)等人将其翻译为中文版本量表共包含70个项目,分为11个维度,即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适用于12岁及以上的被试本研究中该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为0.958。
2.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德国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和他的同事共同编制,国内学者王才康(2001)等人翻译并修订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4点记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10~20分代表较低水平,21~30分代表中等水平,31~40分代表高水平本研究中该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为0.8732.2.4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以及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对象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运用方差分析探究最佳的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参考温忠麟教授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3结果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发现有1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8.54%,低于临界值40%,可初步排除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3.2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3.2.1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平均运动量得分16.08分,整体处于小运动量水平。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大学生运动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6.559,p<0.001),即男生(22.76±22.67)的运动量显著高于女生(11.90±14.43)此外,对其它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后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量在生源地(t=0.193,p=0.847)、是否独生(t=0.001,p=1.000)上均不存在顯著差异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在性别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研究首先考察被调查者近一个月的体育锻炼强度,有262人选择参与轻微运动,占总体的43.0%参与小强度、中等强度、大强度不持久和大强度持久运动的个体分别占21.5%、19.3%、11.6%和4.6%随后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男生的锻炼强度显著高于女生(χ=47.783,p<0.001)其次考察从事一次某一强度体育活动所持续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锻炼10分钟以下、11-20分钟、21-30分钟、31-59分钟以及60分钟以上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总体的11.6%、26.1%、31.1%、14.3%和16.7%可见,每次锻炼时间在21-30分钟的学生最多,锻炼时间小于10分钟的个体数量最少进行卡方检验后结果显示,男生每次锻炼的时间显著长于女生(χ=49.151,p<0.001)。
最后考察一个月内从事某一强度体育活动的频次结果表明,仅8.4%的被调查者一个月锻炼1次以下,31.8%的被调查者每周锻炼1-2次,占比最多一个月锻炼2-3次、每周锻炼3-5次和约每天锻炼一次的个体分别占29.7%、18.4%和11.8%卡方检验后发现,男女生锻炼频率的差异并不显著(χ=5.609,p=0.230)本次调查显示,女性的运动量及运动能力与男性有较大差距尽管现代社会两性社会角色趋于平等,但不可否认性别在社会不同领域中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传统意义上,“工具性角色”大都倾向于由男性扮演,如象征着野心、竞争性、侵略性等;而“情感性角色”多由女性扮演,表示出被动的、温和的、安静的等特征,运动恰恰打破了女性对的这一社会角色得固有认知3.2.2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现状大学生总体身体自我概念平均得分260.31,其与量表题目数的比值为3.72,略高于中位数3.5,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5.759,p<0.001),即男生的总体身体自我概念水平(274.16±49.15)显著高于女生(251.64±45.60),其中在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8个维度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但在身体肥胖、外表、自尊3个维度上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如表1所示。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独生子女的总体身体自我概念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137,p=0.033<0.05),其中在健康(t=-2.040,p=0.042)、身体肥胖(t=-3.322,p=0.001)及整体身体(t=-2.651,p=0.008)维度上差异显著,其它维度差异不显著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量上存在显著差异(F=61.474,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体育锻炼量>中等体育锻炼量>低体育锻炼量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的不同强度、时间和频率上同样存在差异性首先,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9.137,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进行大强度不持久运动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最高,显著高于进行轻微运动(p<0.001)、小强度运动(p<0.001)及中等强度运动(p<0.001)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但与大强度持久运动的差异不显著(p=0.324)其次,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F=27.150,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锻炼时间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每次锻炼10分钟及以下和每次锻炼11-20分钟的大学生,两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不显著(p=0.180);第二等级为每次锻炼21-30分钟和每次锻炼31-59分钟的大学生,两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不显著(p=0.914),但第二等级每组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均显著高于第一等级的两组(p=0.001,p=0.002,p=0.007,p=0.022);第三等级则是每次锻炼60分钟以上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显著高于前4组被调查者(p<0.001)。
最后,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F=12.622,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锻炼频率在每周锻炼3-5次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最高,显著高于每月1次一下(p<0.001)、每月2-3次(p<0.001)及每天都锻炼(p=0.011)的大学生,但与每周锻炼1-2次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p=0.140)然而,每周锻炼1-2次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并未显著高于每天都锻炼的被调查者(p=0.130)综上,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的方法为:选取大强度不持久运动;时间保持在60分钟及以上;频率为每周3-5次3.2.3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