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苏教版第七册2课《雾凇》教后反思.doc
6页苏教版第七册23课《雾凇》教后反思 《雾凇》教后反思第一篇 今天,我又一次执教了《雾凇》这一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 语文课上有了琅琅书声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重视积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雾凇》一文的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这一物理现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同时,这篇课文文质优美,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讲的东西,解决了重点、难点的教学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朗读中领会到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与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二、 语文课上有了激荡的情感味 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倡“语文味”,就是要让语文课上得富有情感本节课,吉林雾凇的奇特壮观把孩子们带入了诗情画意之中通过精美的课件和动情的朗读,以及教师深情的描述,孩子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们的想象神奇、浪漫、诗意,他们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以至在学习结束时,超超同学动情地说:“吉林雾凇真美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之后,带全中国的老师们到吉林去领略雾凇的壮美。
听讲的孩子们、听课的老师们脸上顿时充满了快乐当然,我的心中也是暖融融的,不仅因为他的回答,更因为课堂上激荡着浓浓的情感味 三、 语文课上重视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次积累和说话训练,比如:积累古诗、说说雾凇的姿态、说说严寒是什么样了、用一段话说说看到的雾凇奇观、用上提供的词语说说雾凇的景象、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等等,我觉得这节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丰富的想象提供的展示的平台 四、 远程资源的运用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远程职业育中,学生听到的不只是教师的声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面孔,多媒体的大容量、快节奏、有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学习效果好 不过,这节课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中处理“雾凇形成过程”一环节过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地方用时太多,教学出现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延时几分钟,却使得“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的环节处理过于仓促,效果不太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语文课要回归本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 《雾凇》教后反思第二篇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赵主任的指导课,我选择了《雾凇》的第一课时之所以一反常规,选择第一课时,是为了及早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使自己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加扎实大致的教学思路是先揭示课题,产生话题,再检查读文,相机出示生字词,理解词义,感知段落大意,再感知全文内容,最后精读课文的第1小节果不其然,在赵主任精心地修改教案和当堂聆听后的指导下,我明白了另一种流程的初读方式,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初读指导要主抓“障碍点”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对孩子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的检查指导便必不可少但是,已经是四年级上半学期的孩子了,显然不适合逐字逐句地指导于是,赵主任告诉我,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应该主抓“障碍点”,这是第一课时的总思路哪个生字读音比较难的,哪个多音字,哪个长句子比较难读的,应该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中,孩子出现读音、语义方面的障碍,重点指导读通、读顺,帮助理解,难读的长句子不仅要出示,而且要划分停顿,帮助读好,对于其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就不要多花时间,要精讲多练。
诸如“过于饱和的水汽”这个短语虽然不包含生字词,并不一定会出示,但这是专业术语,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在解决完这一段落中的生字词后,老师就可以问“这些词语理解有困难吗?除了这些,本段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这时,学生就会关注到段落中其它难懂的词语了,顺势引导理解,疏通障碍而且,抓“障碍点”要贯彻始终 二、朗读指导要有凭借 在指导精读第一小节时,有很多朗读的评价语言,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有温度的,诸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缀满枝头的洁白晶莹的霜花!”“谢谢你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着我们欣赏了这妙不可言的雾凇奇观!”但是在赵主任的点拨下,发现虽然我的评价语比较具有感情色彩,但是还是很朦胧,具体引导时还可以更具有导向性,比如当一个孩子读好了雾凇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外形后,可以这么评价“‘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读得好,让我好像看到了那缀满枝头的,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的雾凇!”若读得不好,除了请班级里另外的朗读高手来读文外,还可以再加具体指导请那位同学再来读一遍,比如“‘十里长堤’好像没有读出奇特壮观的气势来,再读一遍吧,相信一定可以读得更好了!”这样,老师的评价语既给了学生鼓励,又能够明确地指出问题,不着痕迹地提升孩子的朗读,一举两得。
三、子话题和主话题应该前后一致 刚开始,我初读时的主导话题是“想知道吉林雾凇怎么个奇特,凭什么成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寻找答案显然,是引导学生从雾凇的奇特上去读文,但是在完成初读,学习第一小节时,却切换了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到松花江畔,细细欣赏这奇异的自然景观吧!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透过这段语言文字,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上文的对于“奇特”的牵引仿佛白白花了功夫,又再“另绕歪路”,而且画面后程再探讨会更好子话题和主话题不一致,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思绪不流畅,教学流程不够连贯所以,赵主任建议我应将子话题改成“现在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看看刚才大家探讨的话题:雾凇奇特在哪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小节,先看雾凇的样子,有什么奇特呀?你从哪里感受到?”前后一致,层层深入,落实到了书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很显然,这样的话题牵引才更高效 四、依据孩子的回答巧妙牵引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精读课文时,孩子往往比较容易关注一些华丽的词语,比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而事实上,从一些朴实简单的词语中更能够看出别样的意蕴与内涵要引导孩子读出人所未读的东西出来,那才有精彩的味道在里边,那才有眼球效应。
但是,有的时候,兜了大半天孩子依旧没有答到你的点子上,其实你大可不必再绕歪子,节约课堂时间,直接引导“那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个词语,从中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这时,孩子在你的引导下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虽然这一学期我的导师指导课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从中汲取的知识、技巧却像养分一样,不断滋养着我,让我在不断思考与回味的同时,得以不断地成长与提高!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