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20页施工监控量测方案1 监测目的 22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22.1 监测控制标准 32.2 监测频率 73 监测方法 73.1 地表沉降 73.2 地面建筑沉降与倾斜 83.3 桩(坡)顶水平位移 93.4 桩体变形 103.5 土体侧向位移 103.6 钻孔桩内力 113.7 土压力 113.8 孔隙水压力 123.9 锚索(土钉)内力 123.10 地下水位 133.11 地下管线沉降与位移 133.12 拱顶下沉 143.13 隧道周边位移 153.14 围岩压力 163.15 钢支撑内力 164 监测反馈程序 174.1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反馈 174.2 监测管理体系 184.3 提交的监测成果 181 监测目的为确保XX隧道施工的安全以及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工作我们将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开展监测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道重要工序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去监控量测的目的主要有:1、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3、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
4、通过监控量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并可以和计算结果比较,完善计算理论2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为全面掌握暗挖隧道和明挖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围护及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状况,并结合本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施工方法等特征选择监测项目,具体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原则及要求、仪器设备、监测频率见表1表1. 监测项目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测点布置原则及数量监测目的监测频率1地面沉降DSZ-2型精密水准仪、测微器,铟钢尺等沿基坑周围地面和洞口浅埋段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间距5~20m,约100个测点掌握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土体、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开挖过程中:1次/1~2天,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3天2临近建筑物沉降及倾斜受影响的建筑物转角处布点,共计4个3桩(坡)顶水平位移电子经纬仪等在冠梁顶部布设固定的观测点,间距20m,约14个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掌握桩体顶部的水平变形情况,判断其安全稳定性开挖过程中: 1次/天4桩体变形测斜仪,PVC测斜管在钻孔桩内埋设测斜孔,孔间距15~35m,约14个孔掌握围护结构以及周边土体的变位情况,判断其安全稳定性。
开挖过程中: 1次/天5土体侧向位移在围护结构的周边土体内埋设测斜孔,约18个孔开挖过程中:1次/3天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5天6钻孔桩内力钢筋计,频率接收仪沿钻孔桩竖向布置测点,测点间距2m,约10处,计70个测点了解钻孔桩钢筋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开挖过程中:1次/1天7土压力土压力盒,频率接收仪在围护结构后2m嵌固段围护结构前布置测点,同一孔测点间距3m,约18孔,计90个测点掌握围护结构周边土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稳定性开挖过程中:1次/1天8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计,频率接收仪在围护结构的周边土体布置测点,布置原则同土压力,约18个孔,计90个测点了解围护结构周边的水压力情况1次/2天9锚索内力锚索轴力计,频率接收仪在锚索端部或中部埋设钢筋计,数量不少于锚索总数的5%,约30个了解施工过程中锚索(土钉)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开挖过程中:1次/2天土钉内力钢筋计,频率接收仪在锚杆中部埋设钢筋计,数量不少于锚索总数的5%,约40个10地下水位水位管,电子水位计在基坑周围埋设水位孔,测孔间距20~40m,约21个测孔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开挖过程中:1次/3天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5天。
11地下管线沉降与位移水准仪,经纬仪在基坑周边的地下管线布置观测点,测点间距15m,约10个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周围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确保其安全施工过程中: 1次/天12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地质罗盘等开挖后及初支后进行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缝观察或描述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开挖面前方地质条件,判断隧道稳定性和检验支护参数每次爆破及支护后进行13暗挖隧道拱顶下沉DSZ-2型精密水准仪,钢挂尺等沿隧道中线方向布置,Ⅲ类围岩每20m一个断面,Ⅳ类围岩每10m一个断面,约100个拱顶测点,约700条收敛测线判断围岩及隧道稳定性,进行位移反分析,检验支护参数正常情况下:1次/1~2天特殊情况下:2次/天14周边位移JSS30型数显式收敛计15围岩压力VW-1型频率接收仪,压力盒A、B、C型断面个埋设1~2个主断面,并与拱顶下沉测点和周边位移相对应,6个断面,共48个测点判断围岩及隧道的稳定性,检验支护参数的合理性正常情况下:1次/2天16钢支撑内力VW-1型频率接收仪,钢筋计A、B、C型断面个埋设1~2个主断面,并与拱顶下沉测点和周边位移相对应,6个断面,共96个测点明挖段测点布置见图1、图2、图3、图4,暗挖段测点布置见图5。
2.1 监测控制标准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根据以往经验,以《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的Ⅲ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表2)表2. 监测管理表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ⅢU0<Un/3可正常施工ⅡUn/3≤U0≤Un2/3应注意,并加强监测ⅠU0>Un2/3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表中: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Un的取值,也就是监测控制标准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经验、有关规范规定及招标文件“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提出控制基准见表3、表4表3. 监测控制标准表序号监测项目控制标准来源1地表沉降≤0.3%H招标文件、设计文件及相应规范2建筑物倾斜≤3‰3桩(坡)顶水平位移≤30 mm且≤0.2%H4桩体变形≤30 mm且≤0.2%H5拱顶下沉≤45mm以往工程经验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图1 基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一)图2 基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二)图4 地下管线监测布置图图3 基坑监测横断面示意图图5 暗挖隧道初支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示意图2.2 监测频率各项目监测频率详见表1。
3 监测方法3.1 地表沉降(1) 测量仪器苏光DSZ-2型精密水准仪、测微器,铟钢尺等2) 测量实施①基点埋设方法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如图6所示图6 基点埋设示意图②沉降测点埋设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③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④沉降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线路闭合差应小于±0.3(mm)(N为测站数),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隆陷值⑤数据分析与处理Ø 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Ø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Ø 作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等3.2 地面建筑沉降与倾斜(1) 监测仪器苏光DSZ-2型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2) 监测实施①测点埋设在地表下沉的纵向和横向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应进行建筑物下沉及倾斜监测,本段建筑物主要是一个100KV高压铁塔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上钻孔,然后放入长直径200~300mm的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观测方法:地表隆陷观测同建筑物下沉及倾斜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建筑物沉降值在建筑物沉降值后,进行倾斜计算,如图7所示:图7 建筑物倾斜计算示意图tgθ=△s/b=SH2/Hf (1)∴SH2=Hf×△s/b (2)SH2——为所求建筑物水平位移θ——为所求建筑物水位移产生的倾斜角②数据分析与处理Ø 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Ø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预测最大沉降量根据所测建筑物倾斜与下沉值,判断建筑物倾斜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3.3 桩(坡)顶水平位移(1)监测目的通过监测桩(坡)顶部水平位移,根据位移情况反馈施工,调整开挖顺序、开挖速度、及是否采用辅助施工措施,确保围护结构安全2)测量仪器电子经纬仪等3)测量实施①基点埋设方法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基点和附近坐标点联测取得基点坐标②测点埋设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圈梁钻孔,然后放入刻有“+”字标记的圆钢预埋件,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或直接在圈梁上做“+”字标记③水平计算假设局部坐标系,以基坑轴向为X轴,其垂直方向为Y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提高观测精度施工前,采用三角测量测出观测点的初始坐标(x0,y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其坐标为(xn,yn)则水平位移为:4)数据分析根据所测数据绘制位移曲线图3.4 桩体变形(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施工过程围护桩的水平变形情况2)监测仪器测斜仪,PVC测斜管等3)监测实施①测点埋设预先将测斜管连接好,并绑扎在钢筋上,与钢筋笼一起放入钻孔内安装时应保证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结构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