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壳运动及物质循环..doc
17页地 壳 运 动 及 物 质 循 环Be slow to promise and quick to perform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1.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 2.地震:分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板块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一、地壳运动 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山岳的类型及形成类型概念规模举例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褶皱山: 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活跃消亡边界:板块③与板块④相互挤压碰撞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板块②与③的边界在板块③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②一侧形成深海沟生长边界:如大西洋;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⑤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大裂谷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C.Ⅰ、Ⅲ D.Ⅱ、Ⅳ答案 D(2010·江苏样题)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B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说明该地降水较多,受到了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2009·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8~10题8.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9.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10.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第8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第9题,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第10题,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沟答案 8.B 9.D 10.A(2009·盐城调研一)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1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1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 )A.c断层早于②地层 B.b断层早于④地层C.a断层早于b断层 D.c断层早于b断层解析 第11题,地震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历史上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第12题,图中c断层发生得最早,受其影响只有最早形成的①②两地层发生断裂错位,故c断层发生于①②两层地层形成之后;其后发生了b断层,导致①②③④四地层都发生了错位,b断层应发生在④地层形成之后;最后发生的a断层,使整个区域的所有地层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故a断层最晚发生。
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答案 11.B 12.D(2009·茂名模拟二)读下图,回答13~14题13.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向斜,b处为背斜B.abcd岩层关系由新到老C.abcd岩层形成后曾发生地壳水平运动D.c岩层一般不含化石1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解析 第13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a处为背斜,b处为向斜,A错C对;在沉积岩中均有化石存在的可能;c岩层形成晚于b岩层第14题,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据此可判断答案为A答案 13.C 14.A三、外力作用 1.实质: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3.相互关系主要的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2、河谷的形成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主要侵蚀方式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出现连续河湾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二、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