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课件昆虫生态学课件第五讲.ppt
27页昆虫生态学-第六课李为争三、捕食作用捕食作用 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广义的捕食包括肉食性天敌取食植食性昆虫或其他肉食性昆虫、食草〔植食性昆虫吃绿色植物〕、拟寄生〔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内,缓慢杀死宿主〕、自残行为3.1 捕食者与猎物的数量反响 假定没有捕食者存在时,猎物种群按指数式增长下式中:N为猎物密度,t为时间,r1为猎物的内禀增长能力 假定在没有猎物时,捕食者种群按指数式减少下式中:P为捕食者密度,-r2: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时的增长率 猎物密度的降低程度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相遇的机率;②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猎物的效率〔ε〕,猎物方程可改写下式捕食者密度增长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的密度;②捕食者利用猎物,转变为自身的效率〔θ〕 3.2 模型行为分析模型行为分析对于猎物种群来说,dN/dt= 0 时,P = r1/ε 因r1和ε均是常数,故猎物种群增长是一条直线对于捕食者种群来说,dP/dt=0时,N = r2/θ因r2和θ均是常数,故捕食者种群增长是一条直线3.2 模型行为分析模型行为分析把2个零增长线叠合在一起,两个种群的密度按封闭环的轨道作周期性数量变动。
3.3 Holing 圆盘方程Holling(1959) 用圆盘试验模拟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功能反响关系设y为被捕食的猎物数,x为猎物密度,Ts为搜索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常数〕y=a × Ts × x 假设每次观察时间〔Tt〕一定,Ts应随找到的猎物数而变化,因为消化猎物的时间减少了搜索猎物的时间设取食1个猎物所花费时间为b,那么 : Ts=Tt―by “捕食〞数目与圆盘密度关系图 功能反响曲线的类型功能反响曲线的类型那么上式变为:Y=BX+A麦蚜密度x102040801601/x0.10000.05000.02500.01250.0063平均1头瓢虫捕食量y81626.447.2575.401/y0.1250.06250.03790.02090.0133A、B的计算3.4 捕食者干扰作用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E=Q×P –mE为捕食率=Na/(N×P)Q为搜索常数,m为干扰常数,P为一定空间内捕食者的数量,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Na〕、捕食率的关系P123456Na82104116108134.2131.4E0.4100.2600.14530.06750.05990.0411结果:lgE干扰常数m为四、寄生作用四、寄生作用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
寄生者以寄主身体为生活空间,并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Nicholson-Bailey 模型(1) 模型假设 1〕寄生者搜索宿主是完全随机的 2〕寄生率的增加,不受寄生者产卵量的影 响,而只受限于它们发现宿主的能力 3〕一个寄生物在一生中搜索的平均面积是一个常数,称为发现域,用a代表寄主种群寄主种群 Nt+1= F×Nt×e-a×Pt Nt+1和Nt代表两个相继世代的寄主数量,F代表寄主增殖率,e-a×Pt表示寄主种群中未被寄生的百分率,Pt代表寄生者在t世代的数量寄生者种群Pt+1=Nt×〔1-e-a×Pt 〕假定:每一个宿主被寄生就产生一个下一代成熟的寄生物生物学含义:下一代寄生者数量等于上代寄主数量,扣除未被寄生的寄主数量a值通过野外或实验数据计算〔S为未被寄生寄主密度〕第五节第五节 昆虫种群生命表昆虫种群生命表昆虫生命表:按昆虫种群发育阶段的编制,系统昆虫生命表:按昆虫种群发育阶段的编制,系统记述,直接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表格第记述,直接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表格第1列表示昆虫发育阶段列表示昆虫发育阶段x,按卵、幼虫、蛹和成虫,按卵、幼虫、蛹和成虫期划分,幼虫期还可进一步细分。
其他各列记录期划分,幼虫期还可进一步细分其他各列记录各虫态死亡数量〔各虫态死亡数量〔dx〕〕 、死亡百分率〔、死亡百分率〔qx〕、〕、存活数量〔存活数量〔nx〕、存活百分数〔〕、存活百分数〔lx〕及平均期望〕及平均期望年龄〔年龄〔ex〕等,具有死亡因子列〔〕等,具有死亡因子列〔dx F〕,该列〕,该列给出了所有可以定量的死亡因素给出了所有可以定量的死亡因素一、昆虫生命表模式xnxlxdxqx卵卵100011400.141龄幼虫龄幼虫8600.86110…2龄幼虫龄幼虫7300.73440…3龄幼虫龄幼虫2900.29364龄幼虫龄幼虫2540.25435龄幼虫龄幼虫2510.2511516龄幼虫龄幼虫1000.15蛹蛹950.09523成虫成虫720.072符号含义及计算方法x:发育阶段发育阶段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lx: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百分数,即: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百分数,即lx = nx / n0dx:从年龄:从年龄x到到x+1期的死亡个体数期的死亡个体数qx:从年龄:从年龄x到年龄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期间的死亡率,q x= dx / nx。
二、关键因子和关键虫期分析二、关键因子和关键虫期分析关键因子关键因子指对种群数量变动起主导作用的因子,须具备多年生命表资料最常用的方法是K值图解法,将生命表lx栏数值取对数,并按下面公式计算ki和K调查多个世代之后,调查多个世代之后,分别计算各个ki对K的回归系数,与回归系数最大的 ki相对应的死亡因子即关键因子 世代1世代2世代3世代4世代5世代6世代7k1k2k3k4k5k6K三、存活曲线三、存活曲线以龄期为横坐标,以各年龄存活率的对数lglx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可归纳为3类: 1〕A型〔凸型〕人类、哺乳动物 2〕B型 B1型〔阶梯型〕,如全变态昆虫; B2型〔对角线型〕,如水螅等; B3型,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类 3〕C型〔凹型〕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存活曲线的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