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训练题归纳.docx
19页初一语文同步练习训练题归纳 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矗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同步练习训练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30分) 1、给加点的字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滑稽(jī) 奠基(diàn) 鲜为人知(xiān) B、赫然(hè) 深邃(suì) 气冲斗牛(dòu) C、重荷(hè) 模糊(mǒ) 一拍即合(jì) D、含蓄(xù) 女佣(yōng) 义愤填膺(yīng) 2、下面的词训中有五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5分) 全心贯注 心汇神凝 一反既往 迥乎不同 兀兀穷年 鞠躬尽瘁 警报 叠起 锋芒毕露 竭然不同 再接再厉 错别字 改 正 3、选词填空3分) (1)邓稼先成功地 (研制 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2)奥尔海默是一个 (拔泵 拔萃)的人物,锋芒毕露 (3)贝多芬激动而又 (忧郁 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4、选出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3分) ( ) A、在《邓稼先》一文中,作者饱含深情地我们描绘了研制原子弹与导弹的专家邓稼先先生的一生。
B、《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作为学者、诗人,他做了也不说,而作为革命家的他,不但“说”了——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而且“做”了行的高标 C、《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为我们展示了命运多舛的音乐巨人在生活的形象 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出了四个性格鲜明、蜚声文坛的文学大师形象 5、修改病句6分) (1)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环境,保证了“绿色奥运” 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2)通过中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3)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形象 6、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句是(3分) ( ) A、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街 C、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 D、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7、写出下列语句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式3分) (1)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侯,他稍稍停留。
) (2)火一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 ( ) (3)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老狮子的毛 ) 8、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为了塑造更美好的企业形象,打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请仔细品味这则广告,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广告中的“联想”一词,有哪两个方面的含义2分) (2)请你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2分) 二、阅读(40分) (一)(15分) ⑴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同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⑹199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⑻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小,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 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中心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9、选文第⑴ ⑵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10、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3分) (1) (2) (3) 11、“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填一成语)(2分) 12、文中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请从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4分) (1)语言 (2)神态 13、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二)开在佛桌上的花朵(14分) 朝阳还未升起之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 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城中最风流的浪子,20年前,却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的宠爱。
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浮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后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自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你,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痛恨他的辜负,也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 头:“不,你罪过深重,必随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侯,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 , 仿佛是些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又重又堕入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
而让 奇迹殒灭的, 14、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形骸( ) 饶恕( ) 簌簌( ) 焦灼( ) 1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跪 点 摇 B、跪 摇 摇 C、站 摇 晃 D、站 点 晃 16、浪子为何失望地离开了呢?(2分) 17、“开在佛桌上的花朵”,这里的“花朵”的含义是什么?(3分 18、把文章最后一段补充完整3分) 19 、请用50字左右的文字概括一下方丈内心情感的变化2分) (三)孙权劝学(11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解释句点加点的词语3分)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 )蒙乃始就学 (6)及鲁肃过寻阳 21、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2、试分析吕蒙的思想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3、翻译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启示? (2分) 三、作文(30分) 25、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所取得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考,促你成长,催你成熟请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字体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 (4)温故而知新 新: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__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曲肱而枕之 肱:________________ (8)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