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古代汉语(一)通论.docx
19页word文档可编辑——欢迎下载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 言-----------文 言 文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一、仔细钻研教材,掌握文选中的“形、音、义、字、词、句”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二、反复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结合成语、方言等来学习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一、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籑诂》、《说文解字》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以及检索方法二、明白“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三、明确几个概念:1.字典: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排列,每一个字注上读音和意义用法的工具书2.词典:收集辞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3.辞书: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4.字书: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籍,如《说文解字》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二】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ü 1.按照音序排列A 汉语拼音字母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B 注音字母★ ★ 例如《词诠》C 平水韵106韵★ ★ 例如《经籍籑诂》D 36字母顺序排列 例如《经传释词》(注音字母:利用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于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现在台湾省仍然使用注音符号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因其笔划最少ㄅ “包”之古字,读“ㄅㄠ” 取其“ㄅ”声ㄆ 读 (扑) 取其“ㄆ”声ㄋ 古之“乃”字,读“ㄋㄞˇ” 取其“ㄋ ”声ㄚ 古之“ㄚ”字,读 “押”取其“ㄚ”韵)韵母 注音 ㄧ ㄨ ㄩ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汉语拼音 i u ü a o e ê ai ei ao ou 注音 ㄢ ㄣ ㄤ ㄥ ㄦ 汉语拼音 an enang eng er 声母 注音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汉语拼音 b p m f d t n l g k h 注音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汉语拼音 j q x zh ch sh r z c s (平水韵106韵:南宋(1252年)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书,分107韵,元明以后,因为此书作者自称江北平水,故一直被叫做《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代表字,也叫做韵目例如,“先韵”,包括-an、-uan、-ian、-yan等韵母的许多字,习惯上把先作为代表字,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2.按照部首和笔画排列同一部首的字编排在一起,然后以笔画的多少来排定顺序注意:①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②各种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完全一致《说文》《字汇》《辞海》《汉语大词典》※③归部原则古今不同“以义归部”à“据形定部”3.按照编码排列四角号码口诀横1垂23点捺,叉4插4方块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四角号码查询法三种检字法的优缺点:部首法:不会读也可以查,但是速度慢,有些字难以确定部首四角号码法:检字速度快,难于掌握音序法:检字速度快,不知道读音的不能检字【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式1.直音法 音跟=? 某音某不足:没有同音字的没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字还难认识则没有意义2.反切法★★ 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目和声调。
莫袍切=? 去演切=?不足: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时并不能切出正确的读音例如:“刊、苦寒切 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 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3.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4.读若法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四】常用字典辞书以及使用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主要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虚词的用法一)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二)检查词语和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三)检查文言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四)特殊词语《诗词曲语词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 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u 1.《说文解字》P77记忆要点:【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9353字+1163重文】【540部首】【14篇+叙=15篇】【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编排体例:部首编排法,540部,每部首下的字按照形体相近或相关排列,即所谓的“据形系联”释字体例:每一个字下先列小篆,其次解释本义,然后用六书分析字形构造,另附有书证或异体字 ( P78“旁”)注意:双行小字为宋代徐铉所加的注释或读音 优点: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后代字典多采用 缺点:A:540部有利于推求本义,不利于查询检字 B:个别解释穿凿附会。
之” 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u 2.《康熙字典》 P69记忆要点:【清代以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辞书】【释字体例为先音后义】【214部首(字汇+正字通)】【47035张玉书、陈廷敬】【12集36卷】【部首编排法】编排体例:部首编排,214部分为12集,每一集里按照笔画数目安排子集 】上:一丨丶丿乙亅二亠 中:人 下:儿入八冂冖冫几凵刀力勹匕匚匸十卜卩厂厶又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意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观点 《廣韻》《集韻》《韻會》 空谷切,音 《說文》哀聲也从吅, 獄 省聲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玉篇》哀之發聲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优点:收字多,资料丰富茴”缺点:A.错误较多王引之《字典考证》 B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文,不便使用u 3.《汉语大字典》 P74要点:【解释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徐中舒等主编】【54678单字】【按部首排列,200部首】【字的形体演变】【读音全面】优点:收字多,读音全面,呈现形体演变缺点:词义过细,有些解释不准确二) 查询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u 4.《辞源》 P71要点: 【商务印书馆】【全书用繁体字】【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古汉语专门词典】【部首编排:十二集和 214 部à208部首(修订本)】【注音方式:拼音+注音+反切】【意义:奠定了现代词典编撰体例格局】 【释字体例:先单字后复音词语,先注音后释义】u 5.《辞海》 P73要点:【中华书局】【1936年问世,1958年修订】【综合性辞书】【250部首,简体字】u 6.《汉语大词典》 P75要点:【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12卷,37万词目】【释义:注意词语的来源,书证比较早】【部首排列,200部】(三) 查询文言虚词的工具书u 7. 《经传释词》 P80要点: 【清代学者,王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