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解目标一课一得.docx
4页分解目标,一课一得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材在编选意图上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鉴赏水平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现实问题摆在那里:如此众多的优秀文章如何取舍,捉襟见肘的教学课时如何安排?以不变应万变看来是不行了,一篇课文动辄就用三四节显然不合时宜那么,究竟如何“用教材教”,不同的教材定位折射了语文教师教育思想的高下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与我们今天所主张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一致的例子不是目的,我们应把眼光放到学生日后的语文实践能力上;例子又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实现我们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语文课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综合体,可能包含着教学目标的各方面内容怎样避免语文教学的“繁、难、偏、怪”?怎样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系统?是把每一个具体文本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全锅”端给学生吗?不是!要分解目标,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是教师再不能以学生的大脑为容器——一味的灌输知识,一味的把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作品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对于这首诗歌,我们首先是让学生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栖鸦、冷露、桂花、明月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景物的特征,乌鸦是归巢的乌鸦,露水是冷冷的露水,桂花也许是清冷的广寒宫中的桂花,明月是圆圆的明月在让学生联系写作的背景,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一个境况下看到这些景物会产生怎样的情景,乌鸦归巢我却漂泊在外,月圆人却不团圆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诗歌中丰富的感情: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有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其次,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来确定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第一是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小说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诗歌侧重于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散文侧重于语言的体味……第二是具体到某一篇文本,它自身的显著特点。
同一种文体的教学重点也因文而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我的叔叔于勒》应重点赏析菲力普夫妇这对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的变化来表现主旨而他们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像一幕幕丑剧,在他们自身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表演中,我们似乎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炎凉真正理解了这对人物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要把细腻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在这篇节选的小说中作者极力渲染烈日的“烈”,暴雨的“暴”作者有层次的描写景物,写烈日由总到分,先总写“六月十五那一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然后分写柳枝的病态、马路的干燥、小贩的胆怯、拉车的表现,烘托天气的酷热写暴雨,从突然有了凉风,乌云聚集;到雨点飞舞,闪电凶猛;到稍微而利飕的风势,暴雨乍来又止的惊恐;到风雨齐来,风停雨急而这种恶劣的天气正是主人公祥子的活动背景,这些给祥子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这些比起黑暗的社会环境又是微不足道的把这些都理解感悟到位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会油然而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不能太庞杂,不能什么都想讲,不要想着自己的解读就是唯一标尺,应想到有舍才有得,要拿得起还要放得开,应重点突出“一课一得”,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文完-。
